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蜀繡的歷史淵源

蜀繡的歷史淵源

蜀繡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刺繡品種之壹[3]。蜀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蜀的三星堆文明,與中原的夏文明同時代[6]。戰國末期,蜀縣已成為中國第二個絲織基地。秦漢時期,成都設立了“錦官”(管理絲織業的官方機構)。人們對服裝的多樣化需求使得刺繡和織錦並行發展,並產生了蜀繡獨特的“織錦針”[7]。

蜀繡圖片

蜀繡最早的記載見於西漢楊雄的《蜀都賦》:“以錦布繡之,則無所見。”後來,楊雄寫了刺繡;西漢末年劉欣的《西京雜記》中也有漢代蜀繡的記載。這些記載表明,在西漢時期,織錦和刺繡是人們心目中最精美的絲織品,說明當時的織造和刺繡技術應該已經發展到相當的水平,同時也傳達出漢代蜀國燦爛的色彩鮮艷奪目,給人以強烈的視覺體驗[7]。到西漢末年,“女工之業蓋天下”(《後漢書》)。

西晉常渠的《華陽國誌》詳細記載了四川的物產,列舉了錦、繡、金、銀、珠、玉等。隋唐時期,蜀國的織錦和刺繡得到了高度的普及和發展。《隋書地理》說“大人工巧,織錦雕工精美,幾乎在全國”。唐代“織帛而文筆美者,窮於天下”(《宋地理》);刺繡不僅是遍布四川各地的生產活動,刺繡和刺繡品也頻繁出現在文人詩詞中,代表著奢侈、豐富和稀有。在唐代,四川的富裕家庭經常穿著華麗的衣服,而普通人則用繡在閨房裏的刺繡來傳達他們的感情[8]。

宋,《冠上冠》的壹部分

宋代《蜀藝文全錄》記載:“織紋錦繡,窮工極巧。”作為皇帝和宋的鏡子,它是說:“舒盛產絲綢和絲綢,人民制造冰球,刺繡和其他東西,這是世界上最好的。”蜀繡受宋代中原繡派影響,由實用性轉向裝飾性和藝術性,追求以名人字畫為繡粉的時尚。宋代邵熙時期的雙冠圖(1191-1194)是現存最早的蜀繡,以絲綢為材料,繡有兩朵雞冠花和壹只公雞。雖然歷時近千年,但依然歷歷在目,展現了宋代的蜀繡。宋人的刺繡,針線細,用壹兩根線,針細如發絲。花鳥魚蟲的刺繡不是那麽精細,不能工而真。另外,題材自然清新,比漢唐時期的龍鳳、流行圖案更為活潑。背書繡花後,我們說“作品仿宋繡”,稱贊“細繡”,就是說它能“消除針線痕跡”,稱之為“針神”。這是仿宋畫,有的甚至是“畫繡”的意思。

宋元時期,蜀繡技藝繼續發展,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神韻風格。元末,明於震在渝稱王,登基的龍袍是蜀繡的壹種刺繡。胸前用絲線繡的龍騰,使用了鎖針、齊針、輔針、混針、滾針、轉折等多種針法,其針暈針法已經出現了二兩針、三針全中的雛形。龍林繡平而亮,混色均勻,充分顯示了蜀繡的鮮明風格。58660 . 68686868661

明洪武在四川設置“織染局”,《明會典》記載,織染局包括刺繡工、織布工、地毯工、地毯工[10];明代秦良玉繡袍(繡蟒鳳衫在,秦良玉)胸背繡兩只鳳凰,五彩繡裙,空白繡彩雲,兩面繡名貴花卉,包括齊針、輔針、挑針、對針、搶針、和鑲金,表現了當時蜀繡的技藝水平和特點[11。壹件是繡藍緞金,胸前、後袖繡金,如如意、雲紋、寶紋。由於明代大量使用棉織品,蜀繡的繡法和刺繡技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11]。

道光十年(1830),成都刺繡行業成立了由店家(掌櫃)、材料(工頭)、師傅(工人)組成的專門行會“黃三神會”。這種組織形式的建立,說明蜀繡已經從家庭手工生產逐步發展到市場化經營[12-65438+。根據業務的需要,可分為三種不同的類別:穿著品(太陽裙、霞帔、袖子等實用品)、服飾(戲服、長袍)和燈籠(婚喪嫁娶彩帳屏風等)。) [14];晚清時期,蜀繡商業已經形成了家庭個體、小作坊和政府管理相結合的格局[13]。起初,蜀繡主要流行於民間。清中葉以後逐漸形成產業,尤其是成都的九龍巷和客家巷。當時縣政府辦的“勸退局”中還設置了刺繡部,可見其制作之廣泛。當時生產的主要品種有官服、禮品、日用花服、邊花、婚紗、彩帳、條。

當時成都九龍巷、客家巷有八九十家刺繡作坊,官方勸退局成立後蜀繡業更加繁榮。例如,在黃三神的公平時間刺繡的要點是:禮服的生產,和說服工人局的時期。除了實用產品外,刺繡品的欣賞種類也更加豐富,如條屏、中堂、鬥方、橫披肩等。以蘇東坡的奇石叢、鄭板橋的竹石、陳老蓮的人物等古代名畫來劃分主題。並邀請當時著名畫家設計刺繡稿,繡出流行圖案,包括山水花鳥、博古、陳老臉等。比如八仙渡海,麻姑獻壽禮,吹笛引鳳,麒麟送子等等。,還有喜鵲戲梅,鴛鴦戲水,從此幸福美滿,鳳凰戴牡丹的比喻,非常豐富。

光緒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在成都設立四川省勸工總局,設立刺繡部,聘請名家設計刺繡稿,同時研究刺繡技藝[11]。當時繡出了劉子健山水、趙鶴琴花鳥、楊建安荷花、張誌安蟲魚等壹批各具特色的畫家的作品,提高了蜀繡的藝術欣賞水平。這時,也湧現出壹批著名的繡工,如、王、、羅文生、等。

隨著四川絲織業的發展,川繡有了堅實的基礎,所以有了很好的聲譽。刺繡以民為本,但作為壹門手藝,在當時還是很少見的,因為是奢侈品,受朝廷控制。

四川蜀繡

蜀繡的發展是基於蜀國的富庶,尤其是所產絲綢的質和量(著名的南方絲綢之路發源於成都)。

古蜀繡很少代代相傳。

作為壹種專門的技能,刺繡在歷史上經常被帝國政府所控制。比如宋代就設立了文繡院,招募刺繡工人為皇室繡禦衣服和裝飾品。元朝時,全國各地都設立了刺繡局。在明代,皇宮設立了車間,負責各種工藝。在清朝,類似的機構被稱為制造辦公室。這些官方機構不僅監督帝國政府的需要,而且對刺繡行業的正式建立和提高其社會經濟地位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如光緒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在成都設立四川省勸工總局,下設刺繡部,由張紅星等名家繡制的動物四聯屏,並獲得巴拿馬運動會金牌。張紅星繡的獅滾繡球掛屏,被清朝嘉獎,榮立五等軍功,為蜀繡贏得了極大的聲譽。

起初,蜀繡主要流行於民間,流傳於世,代代相傳。當時縣政府辦的“勸導局”也設有刺繡部門,可見其制作之廣泛。當時生產的主要品種有官服、禮品、日用花服、邊花、婚紗、彩帳和條,等等。

清朝中期(公元1644 ~ 1911)以後,蜀繡逐漸形成產業。當時,所有的縣官都設立“勸導局”來鼓勵蜀繡生產。新中國成立後,成都蜀繡廠在四川成立,使蜀繡技術的發展進入了壹個新的階段,並在技術上不斷創新。

清初的藝人也吸收了顧繡的優點(清末成都有好幾個以顧繡為名的作坊),以及先長針再針的民間刺繡方法。當時,成都是蜀繡的生產中心。由於選材制作精細,成品牢固可靠,價格低廉,長期在陜西、山西、甘肅、青海等省銷售,頗受歡迎。生產多種服裝、被套、枕套、窗簾、鞋帽等實用服裝產品。

清代成都發展了許多刺繡店。

蜀繡來源於人民,就像陜西剪紙、綿竹年畫來源於人民壹樣,因為人民的創造力是無窮的。在城市和農村的庭院和閨房裏,婦女們在嫁妝和禮物上繡上精心設計的圖案,寄托著她們對美麗的追求和對幸福生活的向往。隨著時代的演進,很多民間技藝會逐漸形成產業和規模。

1831年(清道光年間),隨著蜀繡行會的成立,成都蜀繡技術迎來了壹個全新的發展時期,店鋪作坊數十家,繡工1000多人。這壹時期,刺繡產品開始由專業設計師設計,產品逐漸分為穿貨、服飾、燈籠三個行業。隨著民間蜀繡的不斷發展,蜀繡工藝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清末政府提倡振興實業,還在成都設立勸業局,下設刺繡部,管理蜀繡的生產和銷售。蜀繡中的許多精品被指定為皇家貢品,優秀的藝人還被授予“五品同號”的稱號,極大地鼓勵了蜀繡的生產和制作。

民國以後,蜀繡雖然不再繡袍和貢品,但繡制日用品的範圍越來越廣,幾乎包括了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孩子的毛衣、鞋帽,大到床上用品、室內裝飾以及結婚時的禮品和娛樂用品。隨著刺繡範圍和題材的推廣,蜀繡的裝飾性得到了進壹步的提高,出現了大量運用歷代名畫的蜀繡作品。抗戰時期,文化中心南移,許多畫家和技師來到成都,為蜀繡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蜀繡的發展也遭受了很大的挫折。文革期間,很多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被批判為“封、資、修”。蜀繡也不例外。從事刺繡的藝人甚至被誣為“為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服務”,導致刺繡行業轉產,刺繡工人改行另謀生路。著名的成都蜀繡廠當時也處於關閉停產狀態。這家專門生產蜀繡的集體所有制企業成立於1951。當時,它被稱為曙光刺繡廠和李群刺繡廠,有450多名專業人員。主要產品包括日用品和裝飾品。日常用品包括鬥篷、裙子、枕套、被子、床單、衣服、毛巾、窗簾、彩色窗簾等。裝飾產品包括中堂、鬥方和繡花屏風。

1971年後,成都蜀繡廠開始恢復生產,那些轉行做其他行業的刺繡工人也回到廠裏,重新拿起自己心愛的針和繡框。1981年後,蜀繡有了很大的發展,蜀繡廠和農村郊區增加了專門從事刺繡的工人。

刺繡工人迅速增加到七八千人,蜀繡事業迎來了明媚的春天。蜀繡在1982年第二屆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和1985年巴黎世博會上獲得極高榮譽。

蜀繡遍布四川民間。上世紀70年代末,川西農村幾乎是“家家婦女受歡迎,家家針工”,人數多達4000至5000人,相當於刺繡廠職工的15倍。除了刺繡被套、枕套、頭巾、毛巾、襯衫、臺布等幾十個品種外,他們還積極生產出口的生紡繡片和繡花屏風。刺繡仍然保持著濃郁的地方特色。民國初年,郫縣安靖鎮開始出現專營刺繡的繡戶。

然而,蜀繡的現狀卻不容樂觀。四川只有壹家成都蜀繡廠,情況不好,面臨改制的問題。數量不多的刺繡工人都在30歲以上,很難註入“新鮮血液”。有專家說,美麗的蜀繡發展嚴重滯後,與號稱“百萬繡工”的蘇繡相差甚遠。2005年底,成都蜀繡廠改制,全廠職工買斷工齡。2006年初,成都市金牛區出資成立蒙蜀繡大師工作室;5月,蜀繡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