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形態特征
2.分布範圍
3.種植技術
4.購物技巧
5.營養價值
形態特征
西葫蘆是壹年生匍匐草本植物,有矮化、半匍匐、匍匐三大品系。大多數品種主蔓優勢明顯,側蔓優勢較少。莖粗壯,圓柱形,具短白色剛毛。莖具棱槽,短剛毛和半透明的粗糙的毛。
葉子
葉柄粗壯,短剛毛,長6-9厘米。葉硬,直立,三角形或卵三角形,先端尖,邊緣有不規則的尖齒,基部心形,彎曲呈半圓形,深0.5-1厘米,寬3-4厘米,頂部深綠色,底部淺色,背面葉脈微凸,兩側毛粗糙。卷須稍粗壯,具柔毛和多面。
花
雌雄同株。雄花單生;花梗粗壯,有角,長3-6厘米,短黃褐色剛毛;萼筒有明顯的5角,萼裂片線狀披針形花冠黃色,常呈鐘形向基部漸細,長5厘米,直徑3厘米,裂至近中部,裂片直立或稍膨大,頂端尖銳;雄蕊3枚,花絲長15毫米,花藥靠合,長10毫米。
分布範圍
起源於印度,世界各地廣泛栽培;中國是清朝從歐洲引進的,現在全國各地都有栽培。
種植技術
選擇種子
去除雜質,挑選幹凈飽滿,千粒重200g左右的種子,放入陶罐或其他無油容器中,先用冷水浸泡,然後用50-55℃的溫水燙壹下,不斷攪拌,保持15-20分鐘,自然冷卻至20-30℃,浸泡4-6小時,取出後用65438+即可。風幹,半幹時可加熱催芽,溫度以25℃為宜。如果種子量大,可以在催芽時翻,促進有序發芽,但發芽後就不翻了。
播種
芽長約1.5cm時,要選擇陽光充足、溫暖的天氣進行播種。如果下雨天不能播種,可以把種子放在陰涼的地方,控制芽的生長。
播種營養土應在播種前20-30天準備好。選擇未種植瓜菜的無病土和農家肥進行配制。通常,6份花園土壤與4份腐爛的馬糞或糞肥混合。放在苗床或紙袋或塑料碗裏(直徑9-10 _),厚度8-9厘米。播種後,覆土約2_。
育苗
幼苗容易白長,要嚴格控制溫度和濕度。
播種後幼苗出土層前應保持高溫,白天溫度25-30℃,夜間溫度18-20℃,地面溫度22-24℃,相對濕度80-90%,3-4天左右出苗。幼苗出來後要適當降溫通風,白天溫度25℃左右,夜間溫度13-14℃,第壹片真葉展開後夜間溫度降至12℃。栽植前8-10天,應逐漸增加通風量,通過降溫鍛煉幼苗,壹般白天15-25℃,晚上6-10℃。
經營
經過30-35天的苗期管理,可培育出3-4株真葉的幼苗,進行種植。
種植前應施足基肥。施優質農家肥3000-5000 _畝,或馬糞、羊糞等。
開荒後形成間距60-65 _ _的壟,按株距40-50 _ _每畝種植2000-2500株。也可以做成寬1.3m的平畦,每畦種兩行。
種樹苗的時候,坐在水裏種。水滲下去後,封起來,把秧苗扶正。
種植安全期地面溫度在13℃以上,夜間溫度不低於10℃。
追肥(餅肥150-200 _,或50-60 _三元復合肥)應在幼苗生長緩慢後追施,並澆促苗水,但由於地溫較低,不宜澆水過多。之後及時中耕松土,不施水肥,第壹瓜長到10-12 _後澆水。每5-7天澆壹次瓜,保持表土濕潤,雨季排水。
結果期追肥以2-3次為宜。每次施糞肥1000-1500 _/畝或碳酸銨10-15 _/畝。註意水肥管理,第壹朵雌花苗期或坐果期肥水太多容易白長;後期水肥跟不上,產量就會下降。另外,前期留果過多容易造成幼苗發育不良,影響總產量。
早熟高產也要進行人工授粉(尤其是沒有昆蟲授粉的時候)。每天早上6-8點,采摘正在開放的雄花,剝去花冠,露出雄蕊,在雌花的柱頭上塗抹數次。
如果需要留種,壹般要選擇後期收獲的瓜類,否則產量會受到影響;專門留作種子的植物不受此限制。
購物技巧
1.看形狀
西葫蘆要新鮮,體圓,表面光滑,無疙瘩,不傷不爛。
看尺寸
西葫蘆應該大小適中,每個重約1000克。
3.看看新鮮度
西葫蘆的皮和瓜子有很多用途,但發育到硬皮階段的西葫蘆,壹般都有硬或半硬的瓜子。這種皮硬瓜子成熟的西葫蘆壹般不太理想,皮硬的西葫蘆果肉往往是多纖維的。所以西葫蘆要選擇那些色澤鮮嫩的。
可以捏壹下。如果是空的,軟的,說明妳老了。也可以用手指甲捏。手指甲掐過的地方是綠色的,好像水嫩。如果手指甲掐過的地方又黃又幹,那就是老了。
營養價值
西葫蘆含有較多的維生素C、葡萄糖等營養物質,尤其是鈣。不同品種每100g可食部分(鮮重)的營養成分含量如下:蛋白質0.6-0.9g,脂肪0.1-0.2g,纖維素0.8-0.9g,糖2.5-3.3g,胡蘿蔔素20-40g,維生素C 2.5-9mg,鈣22-29。
中醫認為西葫蘆具有除煩止渴、潤肺止咳、清熱利尿、消腫散結的功效。可用於輔助治療煩渴、水腫、腹脹、瘡瘍、腎炎和肝硬化腹水。能增強免疫力,起到抗病毒和抗腫瘤的作用;能促進人體胰島素的分泌,有效預防糖尿病,預防肝腎疾病,有助於增強肝腎細胞的再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