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溫克族人的生活習慣,以及壹些節日。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訥河縣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裏的人們”。人口30505人(2000年)。鄂溫克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鄂溫克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鄂溫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農民則廣泛使用漢文。鄂溫克族的口頭創作有神話、故事、歌謠、謎語等,還善於用樺樹皮刻剪成各種工藝品。大部分鄂溫克人以放牧為生,其余從事農耕。馴鹿曾是鄂溫克人唯壹的交通工具,被譽為“森林之舟”。鄂溫克族信奉薩滿教和喇嘛教。主要節日有祭敖包、陰歷年和米闊勒節。日常生活飲食 純畜牧業生產區的鄂溫克族以乳、肉、面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離開牛奶,不僅以鮮奶為飲料,也常把鮮奶加工成酸奶和奶制品。主要奶制品有:稀奶油、黃油、奶渣、奶幹和奶皮子。最常見的吃法是將提取的奶油塗在面包或點心上食用。 肉類以牛羊肉為主。過去每戶每年平均要食用二十來只羊和兩頭牛。冬季到來之前是鄂溫克族大量宰殺牲畜儲存肉類的季節。食肉的方法有:手把肉、灌血腸、熬肉米粥和烤肉串等。 居住在北部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裏的鄂溫克族,完全以肉類為日常生活的主食,吃罕達犴肉、鹿肉、熊肉、野豬肉、麅子肉、灰鼠肉和飛龍、野雞、烏雞、魚類等,食用方法也與牧區略有不同,其中罕達犴、鹿、麅子的肝、腎壹般都生食,其他部分則要煮食。 魚類多用來清燉,清燉魚時只加野蔥和鹽,講究原湯原味。 鄂溫克族很少食用蔬菜,僅僅采集壹些野蔥,做成鹹菜,作為小菜佐餐。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主食漸被面食如:面條、烙餅、饅頭等所代替。 鄂溫克族都以奶茶為飲料,飲用時根據個人的口味再加黃油、奶渣。此外,還飲用面茶、肉茶。林區的鄂溫克族還飲用當地特有的馴鹿奶。 鄂溫克族傳統炊餐用具別具特色,有用罕達犴骨做成的杯子、筷子,鹿角做成的酒盅,犴子肚盛水煮肉、罕達犴筋縫制的鹿皮盛糧口袋,樺木、皮制的各種碗、碟等。如今瓷、鋁、鐵、塑料制品已廣為使用。 食俗 鄂溫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裏的人們"。大部分鄂溫克人以放牧為生,其余從事農耕。 純畜牧業生產區的鄂溫克族以乳、肉、面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離開牛奶,不僅以鮮奶為飲料,也常把鮮奶加工成酸奶和幹奶制品。主要奶制品有:稀奶油、黃油、奶渣、奶幹和奶皮子。最常見的吃法是將提取的奶油塗在面包或點心上食用。鄂溫克人還喜歡吃鹿油抹面餅。 肉類以牛羊肉為主。過去每戶每年平均要食用二十來只羊和兩頭牛。冬季到來之前是鄂溫克族大量宰殺牲畜儲存肉類的季節。食肉的方法有:手把肉、灌血腸、熬肉米粥和烤肉串等。 居住在中國北部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裏的鄂溫克族,完全以肉類為日常生活的主食,吃罕達犴肉、鹿肉、熊肉、野豬肉、麅子肉、灰鼠肉和飛龍、野雞、烏雞、魚類等,食用方法也與牧區略有不同,其中罕達犴、鹿、麅子的肝、腎壹般都生食,其他部分則要煮食。 魚類多用來清燉,清燉魚時只加野蔥和鹽,講究原湯原味。 鄂溫克族很少食用蔬菜,僅僅采集壹些野蔥,做成鹹菜,作為小菜佐餐。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主食漸被面食如:面條、烙餅、饅頭等所代替。 鄂溫克族都以奶茶為飲料,飲用時根據個人的口味再加黃油、奶渣。此外,還飲用面茶、肉茶。林區的鄂溫克族還飲用當地特有的馴鹿奶。 吃飯時,全家人圍繞火堆席地而坐,在三角架上吊著鐵鍋,將捕獲的駝鹿或其它獵物切成肉塊,放入沸滾的鍋裏涮著吃。涮出的獸肉多掛著縷縷血絲,半生半熟。人們認為這樣吃不僅營養豐富,而且容易吸收。 剩余的大量獸肉,鄂溫克人晾曬成肉幹和肉條,貯存起來慢慢吃,外出狩獵時,把它裝在鹿包兜裏當幹糧。 鄂溫克族傳統炊餐用具別具特色,有用罕達犴骨做成的杯子、筷子,鹿角做成的酒盅,犴子肚盛水煮肉、罕達犴筋縫制的鹿皮盛糧口袋,樺木、皮制的各種碗、碟等。如今瓷、鋁、鐵、塑料制品已廣為使用。 服飾 鄂溫克族服飾的原料主要為獸皮。大毛上衣斜對襟、衣袖肥大,束長腰帶。短皮上衣、羔皮襖,是婚嫁或節日禮服。無論男女,衣邊、衣領等處都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裝飾品鑲邊,穿用時束上腰帶。喜愛藍、黑色的衣服。皮套褲外面繡著各種花紋,天冷時穿在皮褲的外面。男子夏戴布制單帽,冬戴圓錐形皮帽,頂端綴有紅纓穗。鄂溫克族婦女普遍戴耳環、手鐲、戒指,或鑲飾珊瑚、瑪瑙。已婚婦女還要戴上套筒、銀牌、銀圈等 。 住所 鄂溫克族人在森林中沒有固定的住所,“撮羅子”是他們的傳統民居。“撮羅子”,鄂溫克語叫“希欏(luó)柱”,它的外形如同鄂倫春族的“仙人柱”,高約3米,直徑約4米,是壹種圓錐形建築物,實際上是用松木桿搭成的圓形窩棚,也是壹種非常簡單的帳篷。“撮羅子”的遮蓋物隨季節變化有所不同,夏季壹般用樺樹皮,冬季則用麂、鹿皮包裹。鄂溫克族人雖無固定住所,卻有固定建築,那就是他們的倉庫。他們的倉庫極為奇特:先將相鄰的兩棵大樹砍去樹梢,作為柱子,然後用木頭壘成壹間懸空的倉庫,地上斜豎壹根砍有階梯的木柱為梯。倉庫中存放食品、獵物、衣服、用具等,他們從不上鎖,其它獵人可任意取用,事後如數歸還即可。? 牧區主要的住房是“蒙古包”,圓形。夏天以葦子、柳條或樺皮圍蓋。冬季,窮苦人家仍以葦子為包蓋,富裕人家則以氈子圍蓋。 靠近山區的貧困人家住的是矮小、潮濕的“馬架子”(土坯蓋成)。 由於貧困、閉塞、經常遊動,因而他們的日常生活用品非常簡陋缺乏。節慶活動 鄂溫克族節日主要有祭敖包、陰歷年和“米闊勒”節等。祭敖包時要宰牛、羊作祭品,祈求人畜平安。每次敖包會上還要舉行賽馬、摔跤等活動。“米闊勒”節是生產節日,每年夏歷五月二十二日舉行,這壹天要給馬烙印、剪鬃、去勢、除壞牙,給羊剪耳記號等,並舉行宴會。 除春節等節日與鄰近其他民族的節日壹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歷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米調魯節”。“米調魯”是歡慶豐收之意。節日期間,人們要身著盛裝,男人們要進行剪馬鬃、馬尾活動,屆時牧民家家都要備下豐盛的酒肉,宴請親朋好友。 米闊魯節是呼倫貝爾草原莫爾格勒河流域鄂溫克牧民的豐收節。每年的5 月中下旬,忙完接羔保畜的鄂溫克人喜氣洋洋地聚集到壹起,慶祝壹年壹度的豐收節日。 米闊魯節要進行壹系列生產活動,主要是給馬烙印、除壞牙、剪耳記、剪鬃毛及給羔羊割勢等。首先從“尼莫爾”(即放牧小集團)的壹頭開始,先從馬群裏套出二歲子馬,放倒,人們有的用剪子剪鬃、割尾梢,有人用刀子割耳為記號。這時馬的主人把自家的畜印燒紅,在馬的左跨上烙印。割下的鬃毛由畜主收起,剪下的耳塊由畜主點數保存。在羊圈裏,母羊都放出去吃草了,只剩下滿圈的小羊羔,牧人們把公羊羔割勢(閹割寨丸),把母羊羔耳朵剪下自家樣式的豁口(每家的羊豁口不相同,以示區別)。 米闊魯節上,老人們也贈給自己的親人(如外甥、侄兒、女兒等)母羊羔之類,祝福晚輩們擁有更多的羊群。最後,各家膠次舉行宴會。宴會開始時壹般是按照鄂溫克人先茶後酒習慣進行。敬酒日寸,從首席輪始,即由男女主人捧著壹個木盤,盤裏放兩個酒杯,依次敬讓。敬酒輪壹周時,主人拿出壹條“哈達”,向割勢人致謝,同日寸鄭重的向大家說明新的壹年幼畜繁殖數。大家向主人道喜,祝他牲畜旺盛,烙印割勢的數字與歲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