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的顏色如何區分健康與不健康?
大便的顏色與有無上消化道出血有關,也與吃的食物有關。當某些疾病發生時,大便的顏色也會發生變化(例如,大便呈果醬樣的兒童要考慮是否有腸套疊,成人要考慮是否有阿米巴痢疾)。和膚色無關!正常大便的顏色:大便的正常顏色是黃色和棕色。黃色是膽汁中膽紅素產生的顏色,褐色是受糞便中吲哚和鐵化合物的影響而形成的。多吃碳水化合物,大便呈黃色;蛋白質吃多了,大便是棕色的。如果吃壹些中藥,大便的顏色也會加深。但是,食物和藥物也會改變大便的正常顏色。葉綠素、葉綠素制劑、鐵制劑(治療貧血的藥物)、碳粉較多的食物,可使其呈綠色或黑色。所以根據大便的顏色來判斷疾病還應該參考其他因素。便血附著在大便表面:當血附著在香蕉樣的有形大便表面時,應考慮多為痔瘡出血。當出血嚴重時,它可以是液滴或噴射的形式。出血少的時候,只有衛生紙上有血。這種出血壹般是血,沒有膿,也沒有腹痛。患直腸癌、乙狀結腸癌、腸息肉、直腸潰瘍等疾病時,糞便中也可見血。不患痔瘡的老年人,如果發現便血,要去醫院仔細檢查,確定是否有癌癥或息肉。紅色稀便:稀便呈紅色,應考慮為大腸黏膜出血。這與未消化的西紅柿和胡蘿蔔的紅色不同。褐色糞便混有粘液和膿是出血的特征。如果紅色稀便混有粘液和膿液,檢查大腸黏膜有無炎癥。如果肛門附近的直腸黏膜嚴重發炎,可伴有腹痛和排便次數增多。患菌痢的病人,可排出少量粘液血混不均勻的糞便,無大臭味。然而,阿米巴痢疾患者經常排出果醬樣糞便,並伴有腐敗臭味。使用廣譜抗生素導致的菌群失調也會導致腸炎。比如長期使用抗生素治療扁桃體炎後,突然出現血性腹瀉,可能是菌群失調引起的。還有壹種非感染性腸炎——潰瘍性結腸炎,初期也有類似痢疾的腹瀉,但特點是病程長。有時伴有腹痛。需要註意的是,結腸癌和直腸癌也可出現紅色稀便,大便混有膿液和粘液,並伴有特殊氣味。患者排便次數較多,有時會有尿急感,然後有沈重感。這個時候很容易和潰瘍性結腸炎混淆,要及時找專科醫生檢查。遲緩:在食道、胃、十二指腸和小腸有大量出血(至少60毫升血)時,發現遲緩。它是黑色的,有光澤,有臭味。焦油樣大便多為稀便,但也有形狀。遲到多見於十二指腸潰瘍或胃潰瘍出血。此外,還可見於食管靜脈腫瘤出血、暴飲暴食後持續嘔吐、食管與胃黏膜交界處血管破裂出血。不容忽視的是小腸潰瘍、癌癥等。有時產生柏油樣大便。普通顏色的腹瀉:著涼睡覺、感冒、吃太多或太涼都會引起腹瀉,多為黃褐色的稀便。壹般沒有發燒,腹痛也不嚴重。雖然這些癥狀並不嚴重,但還是要進行必要的治療。大便變稀或變平:這是壹個危險的信號。壹般在直腸選擇的後期,由於腸道狹窄,大便的形狀可能會發生變化(變稀變扁)。此時患者往往伴有腹脹、腹痛、消瘦、全身無力、食欲不振等癥狀。當腸腔內出現炎性腫塊或較大息肉時,應立即去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