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鱘是世界上最原始的魚類物種,與恐龍生活在同壹時代,因其珍貴而被譽為“水中大熊貓”,對古生物學、地質學、仿生學等學科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但目前中華鱘瀕臨滅絕。科學家們正在努力解決中華鱘更多未解之謎,以獲得對它們更好的保護,充分利用它們的商業和經濟價值。
中華鱘概述
中華鱘(Acipenser sinensis Gray)屬於魚類、獼猴桃屬、鱘魚屬、鱘魚屬、鱘魚屬。身體呈紡錘形,頭尖長,嘴前有四根須。嘴位於腹側,有彈性,可以拉伸成管狀。身體覆蓋著五行又大又硬的骨鱗,背部壹行,體側和腹側兩行。鱘魚是1.5億年前中生代遺留下來的珍稀古魚類。介於軟骨和硬骨之間,骨骼的骨化程度壹般會下降。中軸是沒有椎體的骨化的彈性脊索,沿顱骨的軟骨殼大部分不骨化。尾鰭彎曲,側鰭基部寬闊,背鰭與臀鰭相對。腹鰭位於背鰭前方,鰭和尾鰭基部有刺狀鱗片,腸內有螺旋瓣,肛門和引流孔靠近腹鰭基部,輸卵管開口遠離卵巢。
中華鱘個體較大,壽命較長,最長可達40年。但它的性成熟較晚。據研究,在產卵群體中,雄性壹般為9 ~ 22歲,體重40 ~ 125kg;雌魚16至29歲,體重172至300公斤。根據文獻記載,它重達560公斤,是壹條巨大的魚。因為它們是長江中最大的魚,所以也被稱為“長江魚王”。據觀察,中華鱘平均年增長率為雄性5-8kg,雌性8-13kg。但是從幼魚到大型成魚需要8到14年。
壹般認為中華鱘是淡水魚,它們是典型的上遊洄遊魚類。它們通常生活在海裏以獲取食物並生長。成熟個體在7、8月份從海上進入河流,在淡水中生活壹年後性腺逐漸發育。到第二年秋天,繁殖群聚集在產卵場繁殖。產卵後,雌性親魚將很快開始下河。卵附著在河底的巖石或沙礫上。在水溫17-18℃的條件下,受精卵約5-6晝夜孵化。剛孵出的幼體有巨大的卵黃囊,形似蝌蚪,沿河漂流,約12-14天後開始攝食。次年春季,幼鱘逐漸下江,5-8月出現在長江口崇明島。9月以後,體長30厘米的幼鱘陸續離開長江口淺水灘塗,在海中育肥生長。中華鱘是壹種底棲魚類,食性非常狹窄,屬於肉食性魚類。主要以壹些小型或移動緩慢的底棲動物為食,並以海洋魚類為主,其次是甲殼類和軟體動物。河口中華鱘幼魚主要以底棲魚類為食,如蛇夫魚、蛹、磷蝦、蝰蛇等,壹般在產卵期停止攝食。
據研究記載,由於中華鱘特別珍貴,外國人也希望將其遷移到自己的河流中繁殖,但中華鱘始終熱愛自己的家鄉。即使有壹部分移民海外,也要跋涉千裏尋根,遷徙到家鄉河流生兒育女。在遷徙途中,他們表現出驚人的耐饑力、吃苦耐勞、認路辨向的能力,所以人們戲稱他們為閃光的“中國”二字。
鱘魚的種類和分布
全世界共有鱘魚4屬24種,其中:鱅魚2種,鱘魚17種,鱘魚2種,鱘魚3種。中國的鱘魚有3屬8種,其中包括鱘魚1種,鱘魚6種,鱘魚1種。
鱘形目在分類學上屬於輻鰭魚類,由於其內骨骼多為軟骨,體表覆蓋有硬鱗,故也被歸為軟骨魚類。鱘魚是現在地球上最原始的魚類類群。它們的化石最早發現於中生代三疊紀地層(約2億年前)。很多物種在地球進化的長河中滅絕了,只有少數保留至今,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部。目前,世界上已知的* * *種有25種,其中8種分布於中國。在中國遼寧和河北省的晚侏羅世至白堊紀地層中也發現了它們的化石。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生態環境豐富,鱘魚類魚類種類和數量豐富,分布廣泛。從北方的黑龍江、額爾齊斯河到南方的珠江,以及我國大部分沿海水域都有它們的分布記錄,但隨著緯度的降低,種類和數量略有減少。
根據1834文獻,中華鱘的模式起源是中國。雖然不是中國的特產,但在中國以模式產地聞名。後來根據當時中國的歷史和後人的工作推測是廣州。廣泛分布於我國渤海的大連沿海、旅順、遼東灣、遼河。海島,遼寧省北部的黃河和中朝界河鴨綠江;山東石島、黃河、長江、錢塘江、甬江、甌江、閩江、臺灣省熊吉和珠江水系。可達長江金沙江下遊;在珠江水系中,可以追溯到西江,北江到達乳源,甚至到達廣西的蔣勛、郁江、柳江。海南省沿海也有出產。在國外,見於韓國的漢江口,日本的麗江和九州西側。
目前,中華鱘主要分布在金沙江以下至巴海河口的我國長江幹流,贛江、湘江、閩江、錢塘江、珠江等其他水系偶有出現。
中華鱘的保護現狀及意義
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是魚類的同宗祖先古刺魚的後代,距今已有1.4億年的歷史。中華鱘在分類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魚類進化的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