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片(15)
孔雀花鯰魚,俗稱孔雀魚,原產於南美洲的委內瑞拉、圭亞那、西印度群島、巴西北部等地,作為觀賞魚傳入新加坡、中國臺灣省和大陸。
孔雀魚在壹些熱帶地區的河流下遊繁殖分布,野生棲息地多樣化,主要分布在淡水流域和湖泊沼澤。孔雀魚繁殖能力強,能忍受汙染水域,群居。孔雀魚性情溫和,可與溫和的中小型熱帶魚混養,平時活潑好動,壽命較短。基本上分為幾個基本線:禮服、馬賽克、草尾、劍尾、金屬、蛇王。孔雀魚是壹種雜食的小魚。由於它對環境的適應性很強,幾乎在世界各地都能找到它。
中文名:孔雀魚
拉丁學名:網毛藻
綽號:鳳尾魚、彩虹魚、百萬魚、庫比魚。
領域:動物王國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類別:獼猴桃
亞綱:新翅目
目的:鮎形目。
亞目:鮎
科:紅掌科。
屬:紅掌。
種類:孔雀花鯰魚
地理分布:委內瑞拉、圭亞那和西印度群島的河川流域。
水溫:22 ~ 24℃
pH值:7.5~8.5
食物:紅線蟲、水蠕蟲、水蚤的合成餌料
氣質:性情溫和,可混小魚。
分享
發展歷史
孔雀魚的學名是Poecilia reticulata,英文名是Bellyfish、Guppy和Millions。在分類學上,孔雀魚屬於孔雀魚科和熊科。它的原產地在中南美洲(巴西、委內瑞拉和亞馬遜),俗稱孔雀魚。
文獻上最早的發表是在1886年,英國傳教士羅伯特·約翰·勒切內爾·古比(Robert John Lechnere GUPPY)從南美洲帶回了壹群形態各異的小魚,並贈送給大英博物館,以紀念他的貢獻,於是古比成為了這種魚的英文俗稱,古比的名字在歐洲大陸流傳開來。
孔雀魚是早期臺灣省為了預防登革熱而從國外引進的魚種,也就是早期所謂的“大肚魚”或者日本人所說的孔雀魚。當這種魚被引入亞洲時,因其耀眼的尾巴而被稱為孔雀魚。經過長期的人工預繁育和改良,就是今天的孔雀魚。孔雀魚因其詭譎多變,自古以來就披著壹層神秘的面紗。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水族館裏流傳著壹句名言:“從養孔雀魚開始,最終會回歸孔雀魚”,可見孔雀魚的魅力遠勝於任何壹種魚!由於變化萬千,孔雀魚在物種和文化上還沒有得出壹個完整的結論。
形態特征
蝴蝶魚
孔雀魚是熱帶魚,體長4 ~ 5厘米,是最容易飼養的熱帶淡水魚。其豐富的色彩、多彩的造型和旺盛的繁殖力受到熱帶淡水魚養殖者的青睞。特別是對於後代來說,會出現很多顏色和形狀與父母不同的魚種。雌魚和雄魚的區別很明顯。雄魚的體型只有雌魚的壹半左右。雄魚顏色豐富,尾形多樣。
孔雀魚又名彩虹魚、百萬魚、庫比魚。孔雀魚身材修長,有著極其漂亮的尾鰭。成年雄魚體長約3厘米,體色有淺紅色、淺綠色、淺黃色、紅色、紫色、孔雀藍等。尾長約占體長的2/3,尾鰭上有1 ~ 3排排列整齊的黑色圓點或壹個彩色大圓點。尾鰭形狀有圓尾、旗尾、三角尾、火炬尾、琴尾、齒尾、燕尾、裙尾、上劍尾、下劍尾等。成年雌魚體長可達5 ~ 6厘米。
生活習慣
蝴蝶魚
孔雀魚適應性強,最適生長溫度22 ~ 24℃,喜微堿性水,pH 7.2 ~ 7.4,食性廣泛,性情溫和,活潑好動,可與其他熱帶魚混養。孔雀魚好養,但要想得到壹條體色艷麗、身材優美的魚,從魚苗階段就需要寬闊的水體、多的水生植物、新鮮的餌料、適宜的水質等環境。孔雀魚的性腺在4 ~ 5月齡時成熟,但生殖能力很弱。在水溫24℃、硬度8度左右的水中,壹個月可繁殖1次,每次產生的魚苗數量因魚的大小而異,從5個到100多個不等,有的魚會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