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彜族傳統節日

彜族傳統節日

彜族傳統節日:火把節、換裝節、元旦、“唱山歌”、“換裙”儀式。

1,火把節

火把節——彜族的狂歡節:“火把節”是彜族的盛大節日,壹般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舉行。那時候牛羊要殺,祖先要祭祀。在壹些地區,地主也會被獻祭,他們會互相宴請,吃脫脫肉,祝願五谷豐登。

火把節通常慶祝三天。第壹天,全家人聚在壹起,然後第二天,有摔跤、賽馬、鬥牛、賽船、拔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然後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

2.著裝節

穿衣節——彜族姑娘時裝秀:楚雄宜州有兩個地方有穿衣節。壹個是永仁縣支苴村的服裝節,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壹個是大姚縣三臺鄉的賽壯節,每年3月28日舉行。

服裝節為居住在分散的地方,很少有機會聚在壹起互相認識的年輕男女提供了壹個機會。而女生最能展示自己的,就是看誰的衣服最漂亮。

彜族女裝全靠手工桃花和刺繡,做壹套衣服往往要壹兩年。所以誰衣服多,圖案好,誰就會被認為是勤勞能幹,心靈手巧。

3.補充年節

居住在川、滇、黔等地的彜族,在新年後的農歷二月初十、初十壹會有壹個年度節日,彜語稱之為“馬龍火”。

在祭祀活動中,端午節是最大的。端午節在二月、三月和四月的中間選擇壹個龍日。村裏每人帶了壹碗飯和壹小塊鹽,老人準備了香,在龍樹下集體祭祀。雲南的彜族人選擇正月的第壹個龍日來舉行龍舟節。祭祀結束後,大家席地而坐,不分年齡,自帶飯菜,吃肉。這是壹次大規模的集會。

4.“播放歌曲”

在整個雲南,這種歌舞形式不僅在彜族中流行,在白族、納西族等民族中也很流行,名稱各異,如“大個”、“左腳舞”、“泰格”、“舞蘆笙”等。

據考證,“大哥”是“塔哥”的音譯。早在漢唐時期,“踏歌”就是中原和華南地區非常活躍的民間歌舞。

而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銅鼓形殼容器上鑄造的“雲南羽舞”和江川李家山出土的18垂尾銅扣,以及雲南滄源巖畫上固化的舞蹈圖案,都與彜族“大個”的形象相同,可能作為彜族“大個”古老起源的證據。

雲南巍山縣巍寶山龍潭寺壁畫上至今仍有壹幅清代繪制的《塔格圖》,與今天巍山的戴格極為相似。

5.“換裙子”儀式

在涼山地區,彜族女孩長大後會舉行壹個神秘的“換裝”儀式,彜語稱之為“沙拉洛”,意思是脫下童年的裙子,穿上成人的裙子。在“沙拉羅”之前,彜族姑娘穿著紅白相間的童裙,紮著辮子,打著耳洞。

在“換裝”儀式後,妳應該穿上壹條黑色和藍色中間部分的長裙。原來的單辮要梳成雙辮,要戴繡花發帶,掛耳環。

“換裙”儀式結束後,姑娘們可以自由地逛街、趕場、看賽馬、交友、談戀愛。“換裙”的時間取決於女生的發育情況,壹般在15歲到17歲之間,且多為單身年齡。

因為在當地彜族人眼裏,兩歲“換裙”將是災難性的,終身不吉利。至於“換裙”的具體日期,還是要請老人做好選擇,才能最終定下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