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姜科植物白蔻和爪哇白豆蔻的成熟果實。按產地不同分為“原豆蔻”和“印尼白蔻”。 動植物形態
1.白豆蔻,多年生草本,高1.5-3m。根莖粗壯,棕紅色。葉近無柄;葉片狹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約60cm,寬5-12cm,先端尾尖,基部楔形,兩面光滑無毛;葉舌圓形,長3-10mm;葉蒜口及葉舌密被長粗毛。穗狀花序2-多個,自莖基處抽出,圓柱形或圓錐形,長7-14cm,直徑3-5cm,密被枯木逢春瓦關排列的苞片;苞片三角形,長3.5-4cm,麥稈黃色,被柔毛,具明顯的方格狀網紋;花著生於苞片的腑內;花萼管狀,白色微透紅,長約1.2cm,先端3齒裂;花冠管與花萼管近等長,裂片3,白色,橢圓形;唇瓣橢圓形,長1.5-2cm,寬約1cm,勺狀,白色,中央黃色,基部具瓣柄;雄蕊下彎,長約6mm,花藥寬橢圓形,長約3mm,藥隔附屬體3裂;子房下拉,被柔毛,具二枚棒狀附屬體。蒴果近球形,白色或淡黃色,略具鈍三棱,直徑1.5-1.8cm,易開裂。種子團3瓣,每瓣有種子7-10顆。花期2-5月,果期7-8月。
2.爪哇白豆蔻,本種與前種的主要區別點為植侏較小,高1-1.5m。葉揉之有松節油氣味,葉鞘口無毛,葉舌僅邊緣疏被柔毛。苞片小,長2-2.5cm。 資源分布
1.我國廣東、雲南有栽培。原產泰國、越南、柬埔寨等國。 2.我國海南、雲南有栽培。原產印度尼西亞。(爪哇) 生態環境
1.生於氣候溫暖、潮濕、富含腐殖質的林下。
2.生於排水及保肥性良好的熱帶林下。 藥用植物栽培
生物學特征性,喜溫暖、涼爽、濕潤氣候,幼苗遇短時9.5℃低溫時,停止生長,葉片幹縮,葉尖焦枯。成年植株遇0℃時地上部分死亡。極端高溫達41℃,有蔭蔽條件下,能正常生長。以選向陽、富含有機質的壤土或砂質壤土栽培,不宜在粘土或砂礫土種植。
栽培技術用種子和分株繁殖。種子繁殖:采收成熟果實,剝除果殼.搓洗凈果肉,將種子攤於室內阻於,播前在露天濕沙催芽兩星期。條播,行距12cm。實生苗長葉2-3片時,間苗移於新的苗畦或營養袋中,畦裁行株距 12cm ×5cm。經培育1年便可定植於大田。分株繁殖:從大田株叢中,選取莖3-5條相連在壹起的壯實幼齡植株,用小刀將與母叢相連的根莖切斷後拔出,便可直接定植。種植前先種好蔭蔽樹。海南省於春季3-4月或秋季8-9月進行;雲南省西雙版納地區於5-6月定植,行株距為(2-1.5)m ×1m。每1hm2種植4995-6660叢。田間管理
定植後新株每年除草4-5次。至開花結果年
限,在開花前要清除株叢內的雜草及枯枝落葉,收果後,要剪除枯、病、殘株。每年施肥5-6次,以施土雜肥為主。在海南平原地區,因缺少傳粉昆蟲,必須進行人工輔助授粉,可提高成果率。
病蟲害防治病害有摔倒病、莖枯病、葉枯病,可用多靈菌、托布律或銅氨液噴灑。
采收和儲藏 當果實成熟時,剪下果穗,曬幹或烤幹。 藥用部位
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別,
(1)白豆蔻,果實類球形,長1.1-1.2cm,直徑1.2-1.8cm,具3條鈍棱,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光滑,有多數縱向脈紋,先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入的果柄痕,兩端均有黃色絨毛;果皮薄,受壓易開裂,內表面淡黃色且有光澤,中軸胎座,3室,每室有種子7-10顆,種子集結成團。種子呈不規則多面形,背面略隆起,直徑3-4mm,表面暗棕色或灰棕色,有稍規則的顆粒狀突起,外被類白色膜狀假種皮,較窄端有圓形窩點狀種臍,另端有合點,種脊位於腹面,凹陷為壹淺縱溝。氣味芳香而濃烈,略似樟腦。
(2)爪哇白豆蔻,果實類球形,全3鈍棱,直徑0.8-1.2cm,果皮無光澤,中軸胎座3室,每室有種子2-4粒。
均以粒大、果皮薄而色潔白、飽滿、氣味濃者為佳。
顯微鑒別,種子橫切面:(1)白豆蔻,尖梯形或不規則三角形,外周微波狀。假種皮細胞多列,切向延長。種皮表皮細胞徑向延長,長圓形或類長方形,長40-90μm,直徑10-45μm,外被角質層。下皮細胞1列,切向延長,含紅棕色或黃棕色色素。油細胞1列,褐紅色或棕紅色,徑向延長,圓柱形,長至26μm,直徑至21μm,胞腔含矽質塊,外胚乳細胞含由微小澱粉粒集紅成的澱粉團,並有細小草酸鈣方晶。骨胚乳細胞含糊粉粒。胚細胞含糊粉粒及油滴。
(2)爪哇白豆蔻種皮表皮細胞較小,長12-40μm,直徑8-20μm;油細胞多和徑向延長。
粉末特征:白豆蔻淡棕色或紅灰色。①種皮表皮細胞表面觀長條形,長至662μm,直徑18-58μm。②下皮細胞長方形或多角形,長72-146μm,直徑16-50μm,常與種皮表皮細胞上下層垂直排列;胞腔內含黃棕色或紅棕色色素塊。③油細胞切面觀類方形。④內種皮厚壁細胞表面觀大多呈五角形或六角形,直徑7-23μm,壁厚,非木化,胞腔內矽質塊,直徑5-16μm;切面觀細胞排成柵狀,外壁較薄,內壁極厚,胞腔位於上端,含矽質塊。此外,有假種皮細胞、色素細胞、外胚乳細胞、內胚乳細胞及草酸鈣方晶、簇晶等。 炮制方法
揀凈雜質,篩去皮屑,打碎,或剝去果殼,取仁打碎用。
藥理作用
1.抑菌作用:本品100%殼煎劑用平板挖溝法,對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本品所含的4-松油醇對Bacillcus thurin giensis體外有抑菌作用。
2.平喘作用:本品所含的α-萜品醇,平喘作用較強,對豚鼠氣管平滑肌0.05ml/kg劑量時,作用強於艾葉油。4-松油醇亦有顯著的平喘作用。
3.具芳香健胃、驅風作用,豆蔻油很不穩定,即使儲藏很好,也常易喪失其特有之香味,壹般可作成芳香酊或醑劑。種子應在臨用前方可磨碎,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能促進胃液分泌,興奮腸管蠕動,驅除腸內積氣,並抑制腸內異常發酵。
4.白豆蔻煎劑對豚鼠離體腸管低濃度興奮;高於1%及揮發油飽和水溶液均呈抑制作用。
5.其他作用:其揮發油對豚鼠實驗性結核,能增強小劑量鏈黴素的作用。 藥物配伍
配砂仁:開胸順氣、行氣止痛;配陳皮:理氣健脾;配杏仁、薏苡仁:宣上暢中滲下;配厚樸:和胃理氣化濕;配藿香:溫中化濕、行氣止嘔;配丁香:溫中祛寒。 藥性
味辛;性溫 歸經
肺;脾;胃經 功效
化濕行氣;溫中止嘔;開胃消食 功效分類
祛濕藥;行氣藥;消食藥 主治
濕阻氣滯;脾胃不和;脘腹脹滿;不思飲食;濕溫初起;胸悶不饑;胃寒嘔吐;食積不消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後下;或入丸、散。 用藥禁忌
陰虛血燥者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