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汽巴是從哪裏來的,怎麽做的?

汽巴是從哪裏來的,怎麽做的?

糍粑吃起來黏黏的,很有嚼勁。不管是撒上紅糖粉,還是直接用白糖炒,都特別好吃。特別喜歡吃白糖炒的糍粑。那妳知道汽巴是哪裏的小吃,怎麽做的嗎?讓我們來看看。

汽巴在哪裏?糍粑是南方各民族的小吃。

流行於中國南方。貴州、重慶、四川、江西、湖南、福建、湖北、廣西、陜西等省市,江西九江、福建武夷山最受歡迎,其中廣西梧州最具特色。在皖南也有,主要在重陽節,作為節日食品供客人品嘗。

糍粑是糯米和土豆做成的。泡好後放入蒸籠蒸,然後迅速放入石勺中,直至變軟有彈性。趁熱把米糊做成壹個或大或小的球,然後和芝麻、面粉拌白糖(或黃豆籽、面粉拌白糖)壹起放在鍋裏滾,就可以吃了。它嘗起來很甜。

現在的街頭小販經常用腳踩三輪車叫賣,米糊裝在特制的鐵桶裏,保溫性好。搖動手柄,米糊就從圓孔裏鉆出來了。每當有喜事,當地人都要做紅糖拌年糕招待客人,以示吉祥。

汽巴怎麽做各地都差不多,只是制作過程不簡單容易。

糍粑通常在中秋節期間在重慶制作。將蒸好的糯米導入石勺,用蘆葦搗碎,然後撒上豆粉和糖。

糯米浸泡壹天以上,瀝幹水分,放入木制蒸籠蒸熟。然後倒入石臼搗成膠狀,在幹凈的器皿上撒些糯米粉,在搗成糊狀的糯米裏加入餡料揉成小球或餅。也可以用特制的模具印出各種圖案,放在通風幹燥的地方陰幹。陰幹後可泡水,可長期保存。

如果糯米糕趁熱壓成大圓餅,冷卻後不久就會用鋒利的菜刀切成小塊。因為刀具在沒有完全冷卻的時候會卡死,冷卻太久太硬,切起來很費力。比如寒冷的冬天,圓餅是晚上壓的,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切。吃法很多,炒、煮、烤、用甜酒煮、加糖等。

客家做糍粑時,最好的糯米提前壹天以上浸泡,然後放入木制蒸籠中蒸至糯米變軟。蒸熟時取出放入石臼中,用杵搗成,即“糍粑”。

“糍粑”非常辛苦費力,需要幾個壯漢壹起制作。打仗時要“快、準、實、穩”,兵力要分散到壹個地方,不能中途中斷。這樣做出來的糍粑口感可以很細膩,很有彈性。

汽巴粉也不簡單。它由炒飯、大豆、芝麻和花生制成。為了使調制好的汽巴粉更香,在研磨前要仔細炒熟。吃的時候根據個人口味加糖,這樣炒出來的年糕粉可以甜而不膩,香味十足,味道濃郁。

大人們辛辛苦苦做出來的糯米,做成湯圓,再沾上壹些準備好的糯米粉,那味道,我不得不說,真香!

在湖南制作巴贊時,將洗凈的糯米瀝幹,在大鐵鍋上放壹個木甑,等鍋裏的水燒開後,將米舀入熱氣騰騰的木甑中,用大火煮。糯米快熟的時候,用文火煮壹會兒,就可以做年糕了。

壹陣“嘭、嘭”的敲打聲後,被砸碎的糯米從石碑中被挖了出來,女人們立刻圍攏在八仙桌旁,每人拉壹把鎖,撿了起來。

揉搓糍粑當然是有技巧的,但是可以看到妳雙手熟練的翻轉,右手手指配合左手拇指食指捏幾下。然後妳扭動右手,壹個圓圓的、白白的、熱氣騰騰的湯圓擺在桌子上。不熟練就揉不出圈,揉半天也揉不出壹個。揉面時不時在手上抹點黃油和蛋黃,以免粘手。

巴贊揉好後,把另壹張方桌倒過來壓在上面。這個時候是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刻,他們爬到桌子上,在上面跳來跳去。大人們擡起桌子後,壹個細細的圓形出現在他們面前。然後,孩子們爭先恐後地用蘿蔔雕刻五角星或萬字印章,並在上面塗上紅色的汁液。

這個時候,就算做出來了。

吃糍粑的民俗大部分地區的人們都習慣在臘月吃糍粑。梅州客家地區的每壹個傳統節日或家庭慶典;四川人在中秋節前制作月餅,象征著豐收、慶祝和團圓。它們是中秋節和月餅的必備。四川有些地方把桂花加到糍粑裏做成月桂糍粑,蘸上炒黃的黃豆和白糖。味道清幽淡雅,香甜爽口,別有風味。還有的地方將煮熟的紅豆等豆制品包裹在熱餅中,加入適量的鹽,再切成橢圓形的片,放入煮熟的植物油中油炸,制成色香味俱佳的紅豆油餅。湖北人也習慣在臘月做糍粑,切成長條保存,吃的時候再切成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