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原
本病病原有兩種,即肝片形吸蟲和大片形吸蟲。
1.1 肝片形吸蟲蟲體外觀呈扁平葉狀,體長20~35毫米,寬5~13毫米。自膽管內取出的鮮活蟲體為棕紅色,固定後呈灰白色。其前端呈圓錐狀突起,稱頭錐。頭錐基部擴展變寬,形成肩部,肩部以後逐漸變窄。體表生有許多小刺。口吸盤位於頭錐的前端,腹吸盤在肩部水平線中部。生殖孔開口於腹吸盤前方。蟲體的消化系統由口、咽、食道和左右分開的兩條腸管組成,每條腸管上又有許多側小分枝。生殖系統為雌雄同體。兩個分枝狀的睪丸前後排列於蟲體的中後部。1個鹿角狀分枝的卵巢位於腹吸盤後方的右側。卵模位於緊靠睪丸前方的蟲體中央。在卵模與腹吸盤之間為盤曲的子宮,內充滿黃褐色的蟲卵。卵黃腺由許多褐色小濾泡組成,分布在蟲體兩側。
蟲卵呈橢圓形,黃褐色;長120~150微米,寬70~80微米;前端較窄,有壹不明顯的卵蓋,後端較鈍。在較薄而透明的卵內,充滿卵黃細胞和1個胚細胞。
1.2 大片形吸蟲成蟲呈長葉狀,長33~76毫米,寬5~12毫米。大片吸蟲與肝片吸蟲的區別在於,蟲體前端無顯著的頭錐突起,肩部不明顯;蟲體兩側緣幾乎平行,前後寬度變化不大,蟲體後端鈍圓;腹吸盤較大,吸盤腔向後延長,並形成盲囊;腸管的內側分枝較多,並有明顯的小枝;睪丸分枝較少,所占的空間及其長度也較小。
蟲卵呈深黃色,長150~190微米,寬75~90微米。
2 流行病學
本病呈地方性流行,多發生在低窪、潮濕的放牧地區。流行感染多在夏秋兩季。溫度和陽光是肝片形吸蟲的發育與毛蚴的孵化有促進作用,因而這些季節是肝片形吸蟲毛蚴大量繁殖的重要季節。夏秋二季,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可使大量尾蚴孳生,廣泛在草葉上形成囊蚴,感染牲畜、造成肝片吸蟲病的普遍流行。同時,由於囊蚴生活力極強,在濕潤的自然環境下,能保持相當久的感染力。
2 癥狀
片形吸蟲病的臨床表現因感染強度和家畜機體的抵抗力、年齡、飼養管理條件等不同而有差異。輕度感染時患畜常不表現癥狀,感染數量多時(牛約250條成蟲,羊約50條成蟲)即可表現癥狀,不過幼小的家畜即使輕度感染也能表現癥狀。
急性型片形吸蟲病主要發生於羊,感染季節多發生於夏末和秋季,當羊在短時間內吞食了大量的囊蚴時,幼蟲在體內的移行使羊在臨床上表現為精神沈郁,體溫升高,食欲降低至廢絕,偶爾可見腹瀉。隨後患畜出現粘膜蒼白,紅細胞數及血紅素顯著降低等壹系列貧血現象。嚴重病例在幾天內即可死亡。
慢性型羊片形吸蟲病則是由寄生於肝膽管中的成蟲引起的。臨床表現患羊逐漸消瘦,粘膜蒼白、貧血,被毛粗亂易脫落,眼瞼、頜下,胸腹皮下出現水腫。食欲減退,便秘下痢交替發生,隨著病程的延長羊的體質逐漸降低,最後因惡病質而死亡,壹般病程可達1~2個月。
牛的片形吸蟲病則多呈慢性經過。但犢牛(1.5-2歲)的癥狀較明顯,成年牛只有大量感染且患畜體質狀況較差時,才會出現明顯的癥狀和引起死亡。
3 診斷
主要根據臨床癥狀、流行病資料、蟲卵檢查及病理剖檢結果作綜合判斷。
(1)蟲卵檢查以水洗沈澱法較好。
(2)羊的急性片形吸蟲病的診斷則主要以病理剖檢為主,把羊的肝臟撕碎後可以在水中查找片形吸蟲的幼蟲。
(3)免疫學檢查目前較常用的是壹血三檢技術即斑點酶標三聯診斷及間接血凝診斷技術。
5 防治
5.1 在預防上,必須采取綜合性防治措施,才能取得較好效果(1)定期驅蟲驅蟲是預防和治療的重要方法之壹。蟲的次數和時間必須與當地的實際情況及條件相結合。通常情況下,每年如進行壹次驅蟲,可在秋末冬初進行,如進行2次驅蟲,另壹次驅蟲可在來年的春季進行。(2)糞便處理牛羊糞便需經發酵處理殺死蟲卵後才能應用,特別是驅蟲後的糞便更需嚴格處理。(3)放牧場地的選擇放牧應盡量選擇地勢高而幹燥的牧場,條件許可時輪牧也是很必要的措施。(4)註意不利用被囊蚴汙染的水草加強飼革和飲水的來源和衛生管理,也是壹個比較重要的方面。
5.2 在治療上,治療片形吸蟲病的原則是驅蟲對癥治療同時進行,尤其對體弱的患畜更應註意常用的治療藥物有硫雙二氯酚,牛按每千克體重40-60mg,羊每千克體重75-100mg,患畜投服後有壹定拉稀,壹般經過14d後會自行恢復。硝氯酚,牛每千克體重3-7mg,羊4~6mg,壹次口服,該藥對成蟲有效,澳酚磷,是目前較長用的,較好的殺滅作用,丙硫苯脒唑,為廣譜驅蟲藥,對成蟲有良效,劑量為每千克體雷10~1mg,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