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海茶廠生產的制式生茶,使用的原料主要來自版納州猛海縣境內。這壹地區所轄的巴達、布朗、南糯、班章等茶山中,遺存有大量清末民國時期遺種的粗耕野放茶。早期的猛海廠青餅,大都使用這種茶菁為制茶原料。80年代中期以後,這些老茶園迅速被改良種灌木新樹茶園所取代,並建成了巴達、布朗、南糯山三個基地茶園。
為保證大宗產品品制的相對穩定,猛海茶廠的生茶茶品都是經拼配制成。除采用不同產區、不同等級的茶菁原料進行拼配外,外人所不易得知的壹個重要環節,是各款茶品都使用3-5年的老毛茶原料拼配,即壹餅茶中,有甚至更早的原料。猛海茶廠的生茶,花色品種有大小方磚、沱茶和餅茶等幾類。其中餅茶類主要有以下幾種: 嘜號7542的七子餅,是猛海茶廠青餅中最大宗的產品。其拼配方式為:面茶用3、4級幼嫩芽葉,裏茶用5、6級葉(後期也出現過摻7、8級老葉的情況)。
此款茶品應該是從80年代初開始生產的。在進出口公司的文獻記載中,文革時期猛海茶廠並沒有嘜號為7542的產品。坊間長期以來壹直流傳這樣的說法:嘜號75X2的茶品都是從1975年開始生產,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猛海茶廠在70年代生產的茶品,確知的只有7572和7452兩種熟茶。文革時期是否有生產生餅,至今尚無定論。但市面上流通的7532、7542、7582等生餅則都應是80年代以後的產品。
市場上流通的七子老青餅,以7542的數量最多。這款茶生產壽命長,各批次間品質差距大,所以要鑒別某壹片茶的品質和年代,需要有相當豐富經驗。坊間通常以外包裝紙的印刷來判斷年份。但是外包紙只能當作參考,因為市面上有更換外包紙的茶品,也有後期產品仿早期印刷。在茶品的斷代上,餅茶的內飛比較具有參考價值;油墨、紙質、餅模、茶材拼配手法等,也是重要的鑒定依據。
俗稱“73青餅”的7542,是臺北鈺壺軒黃先生於1998年12月命名的。這批茶的外包紙是大口中,茶字為手工蓋印,內飛有細字尖出和美術字體兩種,刷嘜7542—503或—506。早先人們曾認為“73青餅”生產於1973年。則可以肯定的講:“73青餅”橫式大票上50X的編號,表明它於1985年還在生產。 嘜號7532的七子餅,是猛海茶廠青餅中最為細嫩的茶品,產量並不是很多。此茶拼配方式是3—6級茶菁原料混拼,面、裏茶壹致。
俗稱“雪印青餅”的7532,是鈺壺軒黃先生於1999年11月命名的。指的是80年代前期的壹批7532青餅。這批7532的外觀是:紙筒裝,外包小口中油面厚紙,茶字為粉綠色手工蓋印,朱砂紅細字平出內飛,小內票,小餅模。
真正的“雪印”,在市場上已經很少見了。但由於“雪印”的名字在茶界過於出名,以致後來許多的7532,也被冠名為“雪印”以擡高身價。購買時需註意區分年代。 猛海茶廠於1980年以後開始生產7582青餅。1985年之後,香港南天貿易公司開始向猛海茶廠定制七子餅茶,從此該款茶品的嘜號也相應改稱為8582。8582的嘜號自1985年開始壹直沿用至90年代初,然後才又有部分產品恢復使用7582的名稱。
8582的拼配方式為:面茶用3、4級幼嫩芽葉,裏茶用7、8級葉(後期也出現摻5、6級青壯葉的情況)。早期8582的餅模較大,直徑約21cm。
8582青餅大都為薄紙包裝,早期也曾出現過三批厚棉紙包裝的8582。所知其年代分別在1987至1992年間。這三批產品在餅模上有很大差異。 7572,長久以來壹直作為猛海茶廠熟茶的嘜號。但是因特殊的原因,歷史上也曾出現過壹批7572生茶。
這批7572生茶生產於1981年,是雲南省茶葉公司接受香港利安茶行訂單制作,由前猛海廠李易生副廠長交給港商。這批茶的為大口中外包裝紙,細字尖出內飛。其使用得茶菁原料較同期的7542肥壯壹些,面裏茶很相近。購買7572青餅,必須註意倉儲品質,市場上所見到的,大都因為入倉而品相、口感不佳。 猛海茶廠的早期產品,有“七子黃印”系列和“大藍印”、“紅帶”等茶品。這些茶品都已經十分罕見,多數已經收入收藏家手中而退出市場流通。
“黃印”系統的茶品十分復雜,茶人們按照其外觀差別,區分為“大黃印”“小黃印”“認真配方”等幾種。“黃印”的得名,源於其外包裝紙的八中茶標誌的“茶”字多為黃色,這是原先的綠色顏料退色所致。因此,也有綠色“茶”字的茶品被稱為“黃印”,不足為怪。“黃印”系統的產品,由於很多都沒有嘜號,結合茶品的轉化程度,推測其年代早於有嘜號的產品。其外包裝為大口中印刷,內飛細字尖出。
“大藍印”也是早期猛海茶廠的青餅,其年代與黃印系統接近。大口中印刷,細字尖出內飛。
早期猛海茶廠的青餅中,曾有壹批茶因茶餅正面埋有壹條紅色絲帶而得名“紅帶青餅”。其拼配方式比較類似早期7532,包裝紙為大口中薄紙。關於“紅帶”的年份,通常認為它與73青餅同期,但也有人認為它的年代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