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榆(Gloeostereum incarnatum)的種植技術又稱榆樹,僅分布於我國東北三省、山東、甘肅和日本北海道。其子實體質地呈膠狀,形似黑木耳,但呈粉棕色,有彈性。榆樹味道鮮美,既有療效又有觀賞性。森林食品之王?好名字。當地人吃它的野生子實體,用它來治療細菌性痢疾。菌株1988被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馴化成功,並形成了壹系列栽培技術。玉耳的文獻名稱有:(中國大型真菌的壹種原色插圖),稱為玉耳,壹種革質真菌;(我國食用菌)稱為白榆、膠凍皮球菌、膠凍皮球菌;中國藥用真菌圖說
榆樹產於山東省中北部、甘肅等地,主要生長在腐爛的榆樹樹樁上。生長在每年7-6月+065438+10月的多霧天氣環境中。近年來,山東省部分地區出現了人工栽培的白榆,色、形、藥用價值都不錯,但當然不如野生白榆。黑木耳具有潤腸通便、調理腸胃、治療痢疾的作用,尤其對紅白痢和沙門氏菌有抑制作用。壹般情況下,東北人叫它傻兒,山東人叫它玉兒菇。當地的叫法有:沙爾菌、玉皇菌、玉爾菜等。
榆樹的特征榆樹的子實體分為兩種:單個或重疊,背面朝上,無柄或短柄,膠狀,新鮮時柔軟,幹燥後堅硬。帽成熟時直徑2~15cm,厚3~8mm。表面灰白色或橙黃色,背部有軟絨毛和小疣。粉末為紅色至淺棕色,半透明,接近凝膠狀。孢子是無色橢圓形的。
白榆的子實體主要生在榆樹和榆樹的枯幹上,尤其是扡插後的樹樁上,下部出現密集的枝條,形成良好的遮蔭條件。白榆生長在死節和未死節上,8、9月大量發生。
榆樹品系分離的管理方法
利用子實體組織分離。切取1片耳廓組織,置於PDA培養基上,25℃培養。萌發生長後,挑取頂端的菌絲進行純化培養,獲得母種。菌絲體壹開始是白色的,到後期就變黃了。菌絲柔軟、蓬松、緊鎖。將母種接種到木屑培養基中,培養後即為原種,然後將培養好的種子進行擴大。壹般30天左右瓶子就滿了。特別要註意的是,培養基的斜面不要超過30天,超過30天就不容易長了。
培養時間
中東地區在65438+10月中旬至65438+10月上旬播種,提早40天擴大栽培品種。
培養基
木屑78%,麩皮14%,豆粉6%,糖1%,石膏1%。料水比:1: 1.3 ~ 1.6。但是,要特別註意使用油性鋸末。
樹種的選擇
榆樹和白榆是最適合白榆生長的樹種。落葉後發芽前剪去殘茬,枝徑大於5cm即可使用。修剪後鋸成1m的木段。嗯?之字形放置在通風向陽的地方,底部用石頭增加20cm的高度,頂部用草簾使其失水,引起組織死亡。
播種真菌
在樹茬上打孔,孔距10cm,行距5cm,孔直徑1.2cm,孔深1.5~2.0cm,將菌種接種到樹皮上,然後用黃泥和鋸末按7: 3的比例混合均勻,再用50%可濕性多菌靈800倍液調節濕度,將接種孔塗抹封閉。
在環境幹凈,背風向陽的地方挖坑。為了試驗,用鏟子挖深1.3m,寬1.6m,長度視生產能力而定。坑底墊有石塊,高度約為10cm。嗯?之字形堆放,覆蓋草袋,加塑料薄膜保溫保濕。當自然溫度達到18℃時,將木段移出,在地蔭下呈之字形堆放。地面高度15cm,堆高不超過1m,木段覆蓋針葉樹枝,防止陽光直射。為了使木耳生長均勻,每隔10天翻堆1次,上下位置互換。每隔五天噴壹次土,使木材斷面保持適當的含水量,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0%~85%。當堆溫超過25℃時,噴水降溫。
檢查雜菌。第三天檢查栽培袋內雜菌,發現汙染及時清除。疫情管理期間,養殖室每7天用甲醛10ml/ m3 +5gKMnO4/ m3消毒1次,並註意防蟲滅鼠,保持養殖室無雜菌、蟲、鼠。40?50天,菌絲滿袋,逐漸進入生理成熟期。
耳朵管理
細菌發育壹般需要60~90天,木材斷面橫切面上有菌芽。因為在1年,90%以上的子實體都是從木段的切面生長出來的。為了增加耳面,可將1m長的木段切成三段,每段長33cm。應浸泡(水必須幹凈),使含水量達到65%以上,浸泡後,大量黑木耳發生。此時要加強散射光和通風,經常噴水,使其幹-濕-幹-濕,形成晝夜溫差,以利於榆樹的生長發育。
(1)原基充分膨大,厚1~1.5厘米,直徑3厘米,表面凹凸不平,耳片形成時進入分化階段。此時要加強通風,打開兩端袋口,向地面和墻壁噴水加濕,使菇房(棚)內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5%~95%。如果濕度不夠,也可以直接在原底座表面噴水。噴水後應及時通風,使原基表面的水變幹,防止原基腐爛。溫度應降至14℃~16℃,不得過高或過低。溫度過低不容易形成耳垂;如果溫度過高,原基會不斷膨脹,使培養基表面布滿原基,使耳狀生長過於密集,影響耳狀的形成,花形會很差。
(2)原基分化後,耳片長3厘米時,溫度應控制在65438±05℃和65438±08℃之間,不宜超過65438±08℃;當吊耳大於3 cm時,溫度可為14℃~20℃,但以18℃為最佳。每天噴水4~5次,保持耳朵濕潤。水分不足的耳片質量差,產量低。耳片長4厘米時,培養料會收縮,要適當控制用水量,防止水灌入袋內,避免培養料厭氧發酵酸敗。展覽期間應給予適當的照明,以改善產品的顏色。
收獲加工
白榆子實體達到10時?15cm,耳片邊緣向後翻,孢子即將彈出時,即可收獲。收割前1天停水,晴天晾曬。用壹把鋒利的小刀,從耳基上切下耳片,選擇大的,留下小的。收獲後,清洗材料表面,止水養菌3?4天後,當材料表面再次形成原基時,進行二超耳的耳管理。收獲的子實體去蒂後可以新鮮食用;也可以曬幹或曬幹,當含水量為13%?14%,包裝和儲存。榆樹小袋栽培可收獲3穗,生物學效率可達100%?120%。收獲期間壹定要註意,千萬不要用清水沖洗,會導致黑穗。
害蟲防治
白榆的抗逆性比其他食用菌弱,生產中易受黴菌汙染,尤其是木黴菌。此外,它還容易受到細菌蛆、蟎蟲和跳蟲的侵害。總的來說,夏春季病蟲害多,發生條件多。
應主要預防病蟲害。最好每天檢查壹下溫室裏的菌種袋是否太濕或者澆水過多。如果溫度高,預防大於治療。耳場應建在遠離(450米以外)村莊、牧場和公路、飼料廠和畜牧場的地方,有新鮮的空氣和幹凈的水。閑人不得入內,工作人員要註意衛生。壹定要帶手套。放置木段時,耳田地面應撒生石灰或漂白粉,噴百菌靈,以解毒殺菌。壹旦發生病蟲害,其防治方法與其他食用菌基本相同。
杏鮑菇的生長模式
(1)大棚架層掛袋將菌絲拿到袋底,移到室外大棚,掛在架層橫桿上。底層也可以將袋子卸下來形成固體形狀。棚內溫度調至17℃-19℃增加光照。培養10天,袋口和袋壁出現原基,呈白色不規則突起狀時,切口誘穗。每天噴幾次水,讓蘑菇保持濕潤。當子實體由乳黃色變為淡紅色,邊緣薄而卷曲,有彈性,內部組織似果凍時,即可采收。
(2)在室內集約化垂直袋栽菇房內搭建6-8個架床,間距35cm,打開生理成熟菌袋的袋口,排放在架床上,每平方米90袋。然後噴水加濕,引光,通風供氧,誘導蘑菇生長。
(3)蘑菇在溝壁上生長。生理成熟的菌袋移入溝內堆放,距溝0.4m,堆成1-1.5m高的菌墻,中間有50cm的通道,可垂直堆放兩排。當原基出現時,將兩端的口袋打開向外卷,露出約3厘米的培養料,便於出菇。保持溝內濕度在85%-95%,適當噴水,加強通風和光照,促進子實體快速生長。
經營
根據白榆子實體生長發育不同階段的生理要求,對每個發育階段的管理應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1)原基形成階段,室內(棚內)溫度應調至17℃以上,19℃以下應給予15-200 Le的散射光。7-10天後,培養基表面會出現不規則形狀的乳白色或粉紅色的耳狀原基。
原基出現後,不要急著開袋,只要松開袋口提高培養基的透氣性,在原基袋周圍用已消毒的刀片將塑料薄膜剪成2cm的小口,讓原基順利生長即可。室溫保持在15℃-20℃並噴霧,使原基在高濕度的穩定小環境中自然生長。空氣的相對濕度應在95%以上,且不低於90%。原基分化和耳狀形成期間,晝夜溫差為5℃ ~ 8℃,壹般需要2天左右,然後進行耳狀分化階段的管理。
(2)耳標分化階段袋口松動後,原基不斷擴大,逐漸向袋口和袋外生長。當原基充分膨脹,高度達到1-1.5厘米,直徑約3厘米時,表面凹凸不平日益明顯。當片狀雛形出現時,說明原基已經發育完全,將進入耳標分化階段,即片狀蘑菇帽階段。
這期間的管理很重要。此時要改善通風,室內空氣壹定要保持新鮮,每天通風三次,每次30-60分鐘,室內要保持散射光。袋口或瓶口處密封的塑料薄膜應揭掉或剪掉,袋口應完全打開露出原底座,空氣相對濕度應保持在85%-95%。如果濕度不夠,可以將水噴到空氣中或直接噴在原基表面,讓凹凸不平的原基充分吸水,原基充分吸水後可以快速區分展。當耳片長度超過3厘米時,可在耳片上噴水,耳片濕潤不收邊。噴水後要及時通風,讓原基表面的水分幹燥,防止原基腐爛,不準噴?關掉水?。溫度14℃-16℃,空氣相對濕度90%以上。從原基分化到出現最明顯的耳廓需要2-3天。原基不斷擴大,連接成腦狀碎片,並開始分化為1片延伸,進入耳片生長期。
(3)耳片生長階段,應保持空氣流通,加強對溫度、光照、水分的管理。影片剛放映時,溫度應保持在16℃-22℃;耳片長3厘米時,溫度應控制在65438±05℃-65438±08℃,但不高於65438±08℃。當吊耳大於3 cm時,溫度可在14℃-20℃,但仍以控制在18℃左右為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