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食有毒菌類。常見的野生菌有上百種,但能食用的菌子只有三四十種。壹些有毒菌與無毒菌外形相似或混雜生長,常常誤采誤食發生中毒。
加工環節失誤。即使是無毒的野生菌,如果加工過程中沒有煮透煮熟,食用後也可能發生中毒。
生長環境因素。壹些野生菌雖屬無毒菌類,但如果其所生長的地方發生汙染,或者地層下含有有毒礦物,誤食這種地方生長的菌類,食用後很容易發生中毒。
如何鑒別有毒野生菌:
在我國,毒菌約有180多種,其中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30多種。壹般來說,有毒菌的顏色比較鮮艷,菌帽上可能會有疙瘩、紅斑、溝托、溝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環。有毒菌折斷後通常會有漿汁流出來,味道刺鼻。有毒菌還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識別:壹看生長地帶。可食用的無毒菌類多生長在清潔的草地或松樹、櫟樹上,有毒菌往往生長在陰暗、潮濕的骯臟地帶;二看顏色。有毒菌菌面顏色鮮艷,有紅、綠、墨黑、青紫等顏色,特別是紫色的往往有劇毒。有毒菌采摘後壹般很快變色;三看形狀。無毒菌菌蓋較平,傘面平滑,菌面上無輪,下部無菌托。有毒菌菌蓋中央壹般呈凸狀,形狀怪異,菌面厚實板硬,菌稈上壹般有菌輪,菌托稈細長或粗長,易折斷。四看分泌物。將采摘的新鮮野菌撕斷菌稈,無毒菌的分泌物清亮如水(個別為白色),菌面撕斷不變色;有毒菌的分泌物稠濃,壹般呈赤褐色,撕斷後在空氣中易變色;五聞氣味。無毒菌有特殊香味,無異味。有毒菌有怪異味,如辛辣、酸澀、惡腥等味;六是化學鑒別。取采集或買回的可疑菌,將其汁液取出,用紙浸濕後,立即在上面加壹滴稀鹽酸或白醋,若紙變成紅色或藍色的則有毒。
常見有毒野生菌種類
毒傘類:此類野生菌中毒死亡率較高,誤食後死亡率大約為75%-90%,此類野生菌的特征是:菌帽有不規則的點狀突疣,菌幹附有“套裙”;菌株質松脆易折,口嘗少許無味或者微甜、麻;食用後4—6小時左右出現中毒,8—10小時後死亡。中毒後生還者稱:“開始時‘天旋地轉’、眼前發黑、口吐白沫、瞬時人事不省”。最常見的如白羅傘。
致幻菇類:此類毒菇的形狀與可食用“紅蔥菌”極為相似,只能從菌幹(俗稱菌腳)上區分。中毒癥狀以產生幻覺為主,主要表現為:失去平衡(站立不穩)視物重疊、勿大勿小(俗稱看見小矮人),或者飄然如在霧中,嚴重者視覺迷幻可持續2—3周。最常見的有:
(1)麻腳蔥。又名紅氈帽,菌帽暗紅色,菌腳表面具有縱向的網狀紋理、狀如蛇背之皮,口嘗微甜清香。
(2)細腳蔥。又名小蔥菌,形狀與紅蔥菌相似,但菌腳細小,從外觀上看有“頭重腳輕”的感覺。特別要提醒,經常食用紅蔥菌和白蔥菌,在未加工熟透、或者過量食用時也會出現上述中毒情況。
致急性胃腸道反應類:此類毒菌誤食後10—15分鐘後即可出現中毒癥狀,主要以嘔吐、腹痛、腹瀉為主,嚴重者30分鐘後出現抽搐,1—2小時內死亡。最常見的有:
(1)四塊板。又名鬧馬肝、假牛肝,外觀與食用的牛肝菌相似,菌帽內廁淡紅色,味苦、辣,毒性較強。
(2)黃櫟窩。形狀與食用的櫟窩菌相似,淡黃色,味苦,多生於枯朽黃櫟樹跟部周圍,誤食10克可至死亡。
(3)灰刷把。狀如刷把,灰白色或黑灰色,味微苦。
(4)石灰菌。白色,味微辣。
(5)胭脂菌。又稱小紅菌,味微苦、辣。
食用野生菌註意要點:
不要購買和采摘自己不熟悉的菌類,尤其是顏色鮮艷的野生菌;如果沒有把握確定野生菌是無毒的,千萬不要食用。對自己熟悉並確定為無毒菌的,也不要混雜加工食用,因為種類不同的野生菌混雜炒煮可能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有毒物質。加工野生菌壹般要通過高溫煮透,降低毒性;食用野生菌時不要飲酒。有的野生菌雖然無毒,但含有的某些物質可能與酒中所含的乙醇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毒素引起中毒。
食用野生菌中毒後自救要點:
食用野生菌後如出現惡心、頭暈、嘔吐、看東西不明或幻視、幻聽療狀,應立即采取以下措施:壹是立即撥打急救電話;二是及時前往醫院治療;三是及時采用簡易的方法進行催吐、洗胃、導瀉處理,可大量飲用溫開水或稀鹽水,然後用湯勺等硬質東西刺激喉部,盡快排除體內尚未被吸收的殘菌或減緩有毒物質的吸收,減輕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四是讓患者飲用少量鹽糖水,補充體液,防止中毒者反復嘔吐發生脫水導致休克;五是對已昏迷的患者不要強行向其口內灌水,防止窒息;應為患者加蓋毛毯保溫;六是判斷是否為食用野生菌中毒,還是其他食物中毒。保留樣品供專業人員救治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