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餅
說到中秋美食,大家肯定馬上想到月餅。事實上,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直到明朝才盛行起來。在此之前,中秋節的食物還是以瓜果為主。關於月餅的起源,民間流傳著壹個傳說:元末,漢族人想起反抗蒙古人的統治,卻無力傳遞消息。於是劉伯溫想出了壹個方案。據說今年會有冬疫,除非中秋節家家戶戶都買月餅吃,否則是可以避免的。回到家,我咬開月餅,發現裏面藏著壹張紙條,上面寫著:“中秋之夜殺韃子,迎叛軍!”“那麽多人反抗統治者,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就這樣保留了下來。
2.荸薺
中秋節吃菱角據說能讓孩子長得聰明。荸薺的吃法大多是用水(或鹽水)煮熟後去皮當零食;也可以把去殼的荸薺和大米壹起煮成鹹白粥。吃完甜膩的月餅,再喝壹碗菱角粥,油膩的胃當場就去除了。
3.栗子
秋天涼爽的時候,糖炒栗子的香味開始飄滿大街小巷。栗子和芋頭、荸薺壹樣,也是中秋節必吃的小吃。板栗性味甘、寒,有養胃健脾、補腎強筋的作用。最適合秋季食用,栗子富含柔軟的膳食纖維,糖尿病人也可以適量食用,最適合老人和體弱者食用。栗子可以當零食吃。名菜有板栗鴨、板栗燒雞、板栗燉雞湯等。同時可以充分發揮板栗的鮮美味道。中秋節吃得健康是必不可少的。
4、柚子
柚子是中秋節的必需品之壹,因為“柚子”與“妳”諧音,也是祝願月亮保佑的意思。吃著甜甜的月餅,再吃著酸甜的柚子,既開胃又解膩,讓人口腔清爽。柚子味道酸甜,微苦,富含維生素C和大量其他營養物質。它是醫學界公認的最具食療益處的水果。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減肥、美膚養顏等功效。經常食用,對糖尿病、動脈硬化等疾病有輔助治療作用,對肥胖人群有強身健體、美容養顏的作用。
5.重聚
在陜西Xi,每到中秋節,當地家家戶戶都會做包子,全家人吃壹個包子,這被稱為“團圓包子”。饅頭有頂層和底層,中間是芝麻。在饃饃的頂部,用壹個大碗延伸出壹個圓圈,象征著中秋之夜。圈裏刻著壹塊“石頭”,上面站著壹只吃蟠桃的“小猴子”。饅頭下鍋煮熟後,切成尖牙,壹家壹個,出門短時間壹家人壹個。對於出嫁的姑娘,娘家送包子上門,表示全家不忘團圓。
6.蘭姆糕
中秋節吃糍粑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是人們為紀念楚國大將伍子胥而流傳至今的傳統習俗。通常,人們把中秋節視為僅次於春節的農歷節日,被稱為“小年”。中秋節前,家裏的女人們早早起床,開始忙碌起來,把洗幹凈的糯米倒進木制的蒸籠裏,蒸熟。糯米蒸好後,家裏的男主人提著木蒸籠來到院壩,把好吃的糯米倒進石墩窩裏,兩人壹組開始用錘子或木杵搗,而家裏的孩子則興高采烈地看著大人圍著石墩窩拉搗糯米,期待吃到香甜的糯米。
7.山東麥健
說起山東中秋食品,麥箭是即墨中秋吃的壹種喜慶食品。先用白面攤成煎餅,再加入肉餡或素餡,再用稻草卷成筒蒸,吃時調味,十分美味。據說,在中秋節這壹天,青島人不僅要吃好中秋晚餐,還要改善早餐和午餐。壹般來說,他們蒸蛋糕和饅頭來改善家人的食物。麥健就是其中之壹。
8.南瓜
長江以南到處都慶祝中秋節。富人吃月餅,窮人有吃南瓜的習俗。「八月半吃南瓜」的習俗是怎麽來的?傳說很久以前,南山腳下住著壹戶窮苦人家,父母年邁,只有壹個女兒,名叫黃花。當時,黃華的父母經過多年的饑荒,臥病在床。8月15日,黃華在南山的雜草中發現了兩個扁圓形的野瓜。她把它撿回來煮給父母吃。吃了之後,兩位老人食欲大增,恢復了健康。黃花小姐把瓜子種在地裏,第二年,真的生根發芽了,結出了很多圓圓的瓜。因為是從南山上摘的,所以叫南瓜。從此,每年八月十五,江南家家戶戶都有八月半吃老南瓜煮糯米飯的習俗。
不知道大家中秋節有沒有吃過這些食物?沒什麽吃的,這個中秋可以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