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農歷的立夏。此時,“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下面是關於立夏的由來和風俗的內容,歡迎閱讀!
立夏的由來
我國古代將立夏分為三候:“壹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即說這壹節氣中首先可聽到蜊蜊(即:螻蛄)蛄在田間的嗚叫聲(壹說是蛙聲),接著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後王瓜的蔓藤開始快速攀爬生長。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這時,萬物繁茂。立夏以後便是炎炎夏天,為了不使身體在炎夏中虧損消瘦,人們往往會在立夏進補,以使自己的身子強健有力。
南方大部分地區,因農作物生長旺盛,雜草、病蟲也迅速滋長蔓延。客家人所居地方,立夏時節,已經完全進入夏季,天氣炎熱,人們食欲不振,開始消瘦,即“枯夏”。但是立夏過後,卻是農耕時代,最需要人力的時候,人們希望借助於立夏“被養”,強身健體。另壹方面,體質較差、抵抗力較弱的'人們容易受到病菌侵襲而發生疾病。民間開始偷閑消夏,註意飲食補養,人們在立夏吃壹些食物,往往寄托著祈福、保佑平安、發財致富的良好願望。
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的禮俗。在立夏的這壹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君臣壹律穿朱色禮服,配朱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朱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企求和美好的願望。宮廷裏“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貯藏的,由皇帝賜給百官。在民間,立夏日人們則喝冷飲來消暑。立夏日,江南水鄉有烹食嫩蠶豆的習俗。有的地方還有立夏日稱人的習俗。人們還把將熟之小麥、大麥穗在火上烤熟吃,以享新麥之鮮;或用秤秤人之輕重以祈福。立夏節民間嚴禁家人坐在門檻上。許多人還習以立夏日的陰睛測壹年的豐歉,認為立夏時下場雨最好,不然便會“立夏不下,旱到麥罷”、“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立夏無雨,碓頭無米”。
立夏風俗
以下是立夏的幾種風俗:
壹、 鬥蛋
俗話說“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 。疰夏是夏日常見的癥狀,患者多腹漲厭食,乏力消瘦,小孩子尤易疰夏。
立夏這日,人們煮好雞蛋,有的地方還特地用紅茶或核桃殼煮蛋,稱“立夏蛋”。將蛋放入用彩線編織的蛋套中,相互饋送。或掛在孩子胸前,或掛在帳子上。小孩子們鬥蛋為戲,以蛋殼堅而不碎為贏。還有的地方,以五色絲線為孩子系手繩,稱“立夏繩”。
二、飲食中的健康寓意
相傳,立夏這天的飲食,必吃煮雞蛋、全筍、帶殼豌豆等特色菜肴,民間相傳立夏吃蛋拄心,因為蛋形如心,吃了蛋就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吃竹筍拄腿,寓人雙腿也像春筍那樣健壯有力,能涉遠路;吃豌豆拄眼,帶殼豌豆形如眼睛,人們為了消除眼疾,以吃豌豆來祈禱壹年眼睛像新鮮豌豆那樣清澈,無病無災。
這些說法,目的都是出於祈求身、心、腿等重要部位健康無恙,防止生病,順利度過炎夏的願望。
三、秤人
立夏吃罷中飯,有秤人的習俗。 古詩雲:“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梁上笑喧閨。”
人們掛起壹桿大木秤,秤鉤懸壹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壹面秤人,壹面講著吉利話。
秤人這壹風俗的由來:民間的傳說雖有不同的版本,但是都與劉備的兒子—————阿鬥有關。 壹說諸葛亮七擒孟獲,以德服人,孟獲是心服口服。他對諸葛亮言聽計從,諸葛亮臨終囑托孟獲每年要看望蜀主壹次。因囑咤之日,正好是立夏,孟獲當即去拜阿鬥。從此每年立夏日,孟獲都依諾來蜀拜望。晉武帝滅蜀擄走阿鬥後,孟獲依然每年立夏帶兵去洛陽看望阿鬥,並秤阿鬥的重量,以驗證阿鬥是否被晉武帝虧待。他揚言如果虧待阿鬥,就要起兵反晉。晉武帝為了遷就孟獲,也就不敢欺侮阿鬥。這樣,阿鬥的日子得以過得清靜安樂。
從這壹傳說中可以看出人們對“清靜安樂”生活的向往,因立夏秤人給阿鬥帶來福氣,人們也就借此習俗,祈求上蒼給他們帶來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