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來說說地理。劉邦壹路高歌到彭城,等待休息,可以用工事抵擋李_軍。項羽遠離戰場,路途遙遠,掉隊了,壹個人往深處走。況且齊國尚未平定,面臨兩線作戰的窘境,可能腹背受敵。
最後說說和諧。劉邦的韓信上馬,三秦定下後,欲爭天下。於是大軍東進,快到洛陽的時候,他得知項羽已經殺了楚懷王。聽到這個消息,劉邦興奮不已,打著為“義帝”報仇的旗號。這是壹位知名的老師,也是壹位正義的老師。於是,在途中,劉邦被多國“贊助”,劉邦成了“聯軍統帥”。多國部隊聯合起來,兵力猛增,號稱“56萬大軍”。
所以彭城之戰,劉邦是天時地利人和,但最後的結果是劉邦慘敗。項羽只用了三萬精兵就把劉邦的五六萬聯軍打得落花流水,讓“水不流”,項羽徹底打敗了劉邦。那麽,問題來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劉邦為什麽會慘敗?
首先,劉邦是盲目大意,喜出望外,過於樂觀。劉邦自動走出漢中後,可以說是壹路高歌,勢如破竹。他從來沒有遇到過對手,只是沒想到這麽快就打到彭城,輕松獲得了項羽的西楚國都城。於是,占領彭城後,劉邦本性顯露,“好酒好色”,夜夜笙歌,沒收項羽所有的美女和金銀珠寶。這是當年劉邦在鹹陽想拿的,又不敢拿。此刻,他不在乎,有樂趣,很不開心。他的內心壓抑了太久,所有的小宇宙突然爆發了。劉邦樂此不疲,因此,他的部下大概都很放松,大家都沈浸在勝利的喜悅中。所以,生活中千萬不要得意忘形。
其次,項羽再次開啟了巨鹿之戰的模式:破釜沈舟。國家被占,楚軍義憤填膺,各個仇家深似海,苦不堪言,要報仇雪恨。所以士氣高漲,異常勇猛。
再次,項羽的策略是恰當的。只用三萬精兵,不打草驚蛇,繞過了劉邦防守最松懈的彭城以西的蕭縣。而且項羽率領的三萬精兵都是騎兵,機動性很大,可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奇襲,造成敵人的恐慌和混亂。所以漢軍是小規模作戰,根本不可能想到項羽會從這裏打進來,所以節節敗退。
第四,劉邦雖然號稱有56萬大軍,但是缺乏紀律性,兵源混雜,而且是多國混編。很難統壹調度指揮,而且不靈活,容易崩潰。就像以前建的“多民族聯軍”壹樣,劉邦被東晉的軍隊愚弄了,壹下子就散了。所以面對靈活的項羽騎兵,只有被動挨打。
這就是當時天時地利人和的劉邦被打敗的原因。那麽,可能有朋友會問,劉邦手下的常勝將軍韓信去哪裏了?心靈手巧的張亮不是預言到了嗎?首先韓信,韓信應該沒有發言權。此刻,韓信是個初出茅廬的人,雖然之前有過“表現”,但恐怕還沒有獲得劉邦的充分信任。眼下兵權還在劉邦手裏,壹切都得聽劉邦這個“老大”的。張亮不該有“算計”。其實我覺得項羽是個很懂兵法的人。司馬遷說項羽對萬人敵的研究是膚淺的。我覺得不對。壹個學過兵法的人怎麽會把打仗知道的這麽好?甚至不是天才。
彭城之戰是劉邦和項羽的第壹次交鋒。劉邦對此早有耳聞,但並未實際參戰。項羽真的沒吹。戰敗的劉邦顧不上親人,就開始跑。甚至在逃跑的過程中,他覺得馬車跑得太慢,把自己的孩子都推下了車。這是人的本性。面對絕望,連自己的親骨肉都不得不犧牲。幸運的是,他的孩子沒有犧牲,被他的司機救了。劉邦跑了,項羽拼了命,但最後還是劉邦救了他壹命。也許這是上帝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