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中國近代農民革命建立的政權太平天國的創始地。經中國老年學學會專家組鑒定,正式授予“中國長壽之鄉”稱號。
經濟狀況
蒙山縣獨特的地理位置,改革開放為蒙山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多重機遇,加快了蒙山的經濟建設,大大改善了投資環境,後發優勢明顯。
農業
蒙山縣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糧食產量居首位,其次是經濟作物通過農業。民國時期,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生產條件差,農業技術落後,各種農作物產量低。
解放後,實行土地改革,完成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後,進行了大規模的農田基本建設,興修水利擴大灌溉面積,農業迅速發展。特別是水稻和玉米的產量在實行壹茬改革和兩茬種植後翻了壹番。1957年,全縣糧食總產量達到9613。5萬公斤,比1.949增長了58%。3%;農業總產值4950萬元,比1949增長63%。從65438年到0958年的大躍進期間,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了極大的挫傷。糧食產量比上年減少2173。5萬公斤,產值減少977萬元,畜禽飼養量和捕撈量銳減。1966受“文革”打擊,導致農林牧副漁生產不平衡。1972糧食總產量為198310000公斤;農業總產值9669萬元,其中農作物種植占79。34%,林業占2。25%,畜牧業占9。77%,副業占7。61%,漁業占1。03%。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整生產結構,增加投入,在不放松糧食生產的同時,大力發展林、牧、副、漁業,使農業得到了更加協調的發展。1952-1990,全縣財政支農撥款總額達到2908萬元,其中1990為1393萬元。1990糧食總產量為25970。4萬公斤,比1.972增長31%,受到國務院表彰;農業總產值為231.55萬元,其中農作物種植占67。02%,林業占2。19%,畜牧占19。83%,副業占9。09%,漁業占1。87%。
2001年,糧食總產量83540噸,農林牧漁總產值82847萬元。在2000-2001的榨季,原蔗總產量為5。654萬噸。蔗糖生產已成為蒙山的支柱產業之壹。2002年,全縣糧食種植面積為17。02萬畝,總產量68973噸,畝產405斤。
全縣農業總產值為11。34億元,同比增加11。2%,其中畜牧水產產值比重達到51%,農民增收渠道進壹步拓寬。蠶桑產業規模進壹步擴大。全縣蠶桑園面積達到6萬畝,蠶12萬只,蠶桑收入1。09億元,蠶桑人均收入1200元;木薯產業持續推進,全縣木薯種植9萬畝,帶動農民近3萬人;全年糧食種植面積654.38+0.8萬畝,糧食總產量6。5萬噸;植樹造林。1萬畝。
2012年,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投資7600萬元,全村土地整理投資4480萬元。成立蒙山特產國際運營中心,在南寧、桂林、梧州設立區域營銷機構,營銷品種30個;全縣農業專業合作社發展到76家,壹批合作社分別被評為自治區、市級示範合作社。糧食良種覆蓋率達到96%,糧食總產量達到6。3萬噸。完成桑樹品種改良3560畝,高產高效優質示範基地平均每畝綜合收入達到5000元;全縣養蠶戶蠶桑收入1。2億元,戶均收入增加1。6萬元。全縣蔬菜種植8萬畝(含復種面積),品牌蔬菜基地達到5000畝。市品牌蔬菜建設基地現場會在這個縣召開。
工業
解放前,蒙山縣的工業以傳統手工業為主,有紡織、縣城縫紉、糧油加工、釀酒、制糖、鐵、木、竹、造紙、靛藍加工、修理、印刷、席織、豆腐等。產品主要銷往縣城市場,部分犁頭、菜刀、蘭棒銷往荔浦、昭平、藤縣、平南等周邊縣城。民國38年(1949),全縣共有小型工業458個,從業人員763人,總產值41。5萬元。
解放後,集體工業和地方國營工業逐步建立起來。1952成立縣工商部門,開始調查個體經營戶的生產方向、技術實力、生產規模、勞動力等情況。1954成立手工業分會,按行業組成合作社。1956手工業協會籌備委員會成立,到當年2月9日,全縣實現了手工業合作化。1957年有縫紉廠、日用品廠、紡織廠、自行車機械修理廠、食品廠、陶瓷廠、鐵木農具修理廠、日用品加工廠、印刷廠、酒廠等31個單位。當年,全縣工業總產值為65。7萬元1958年,在“大躍進”的形勢下,成立了工業交通部,蒙山縣工業“壹躍成為羊群”,全縣設518廠礦。1959年,工交部改為工業局,同時成立縣手工業協會,工業仍在前進。到1962,地方國營工業只剩下電廠、農機廠、印刷廠、米廠、酒廠,集體企業只剩下服裝廠,其他縣辦廠礦相繼下馬。1963,縣工業局改為經委。1968,縣裏成立了工業領導小組。1969,原縣手工業協會撤銷;1971手工業管理部革命委員會成立;1974年更名為手工業局。1975,工業領導小組更名為縣革委會工業交通部。1976手工業局更名為二輕工業局。1981年,縣革委會工信部更名為經委。從1970到1977,國有工業發展到壹定程度,企業數量明顯增加。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後,從65438年到0978年,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經過幾年的調整整頓,蒙山縣工業從65438到0985發展迅速。到1989。全縣有糖廠、制藥廠、造紙廠、農機修理廠、縣酒廠、碾米廠、副食品廠等國有工業企業21家。青兒有五個工業企業,包括染織廠、服裝廠、五金廠、民族煙花廠和木材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達到2633萬元,占1949的63.5%。45次。國民收入中工業凈產值為15%(現價),為33。梧州的78%和22%。26%分別低於18。78和7。26個百分點。全部工業企業勞動生產率12300元(按不變價格1980計算),與梧州(12196元)基本持平,比廣西(16341元)低4000元。
2006年,工業主導地位得到鞏固和加強,絲綢、水泥、水電、澱粉、制藥、制糖、紡織等幾個行業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為8。42億元,同比增長57。7%;盈虧平衡後盈利2246萬元,增加1.28。1%;增值稅2486萬元,增加51。5%。全縣稅收1萬元以上企業12家。列入市工業項目大會的項目有19個,建設進展順利。17項目已完成建設任務,工業企業發展後勁進壹步增強。
2012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55億元,同比增長1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現新突破,達到50。6543.8億元,同比上升654.38+02。5%。縣財政收入實現了新的突破,達到4。04億元,同比增長3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0。2億元,同比增加65,438+06。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萬元,同比增加12。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283元,同比增長17。4%。全縣工業總產值達到75。2億元,同比增加13。2%,規模以上工業增長13。9%。重點建設項目52個,投資18。8億元,超額完成年度投資任務。新征用建設用地1630畝,為工業企業發展提供了基本保障。華虹公司、犀浦南雁水泥公司等10戶重點工業企業實現利潤7300萬元、稅金6370萬元,同比增長20%。犀浦水泥廠整體轉讓成功,玉蘭制藥廠資產重組成功,為企業擴大再生產創造了有利條件。絲綢產業園基礎設施建設總投資41.7萬余元,園區規劃規模擴大至4000畝;園區為企業爭取項目資金2800多萬元,以及少數民族特色商品定點生產企業5年貼息貸款2億元;廣西絲綢工業工程學院落戶蒙山;有12家絲織、家紡、絹紡、絲綢交易、倉儲企業入駐絲綢園區。園區現有高檔劍桿織機184臺,有梭織機320臺,年產量10萬米,年產值3億元,初步形成繭絲綢。園區招商取得新進展,新增7家企業入駐絲綢園區。全縣已簽約年產纖維板、微生態化學品15萬立方米項目19個,其中年產超億元項目3個,年產纖維板、微生態化學品15萬立方米項目已進入實施階段。全年實際到位投資資金35。100萬元,完成市下達的107項任務。5%。
林業
蒙山是壹個山區縣。解放前,林業資源豐富,全縣各地都是低低近山,樹木茂密,壹個人抱不過來的大松樹隨處可見。在偏遠的山區,也有許多成片的天然野生樹木,多為闊葉林,有時也會出現老虎和豹子。縣城內有“三合昌棧”、“同和棧”、“同發棧”、“鴻興棧”、“新興棧”等6家專營木材的店鋪,以及新圩、文薇、黃村、唐晨等農村集鎮和具有壹定規模的木器店。民國時期,全縣每年生產杉木商品材2500多立方米,松木商品材1000立方米,常年有近200艘木船運送商品柴。
解放初期,縣城內仍有豐富的森林和水域,經常有100多艘民船從縣城往來於濛江。1958年,木材衛星和鋼鐵冶煉被釋放,大量樹木被無節制砍伐,森林資源首次遭到破壞。為了恢復縣內的林業資源,縣人民政府在六七十年代不斷組織群眾發展林業生產,先後建立了24個有合作隊的林場和465,438+0個聯合基地。同時進行了1飛播造林,恢復了全縣的林業資源。1982後,農業體制發生變化,森林管護所有權落實到戶。縣城的樹木再次遭到不同程度的砍伐,尤其是村子附近的矮山和公路兩側的山頭,幾乎被砍倒。為了保護和發展林業資源,縣委、縣人民政府采取了封山育林、制止亂砍濫伐、組織群眾和幹部職工進行大規模人工造林等多種措施,使林業生產有了壹定的發展。1988 10至1989 3月,全縣第三次森林資源二類調查,全縣林業用地154。5萬畝,森林面積76。28萬畝,占49。37%。森林總蓄積量為241。04萬立方米。與1960第壹次森林資源普查相比,森林面積增加了9。97萬畝,森林總蓄積量增加1.55。5萬立方米。從1952到解放後的1989,全縣累計造林面積為180。96萬畝(其中飛機種植61)。61萬畝);為國家提供商品物資41。05萬立方米,年均1。08萬立方米;松節油產量為56310000公斤,年均148。兩萬公斤。1989全縣林業產值694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1。27%。2012年林下經濟產值1125萬元。匯豐公司屯巴山水果基地、裕豐茶廠獲得有機認證。
畜牧業和漁業
蒙山縣人壹直有飼養畜禽和水產養殖的習慣。畜禽以豬、牛、雞、鴨、鵝為主,尤以豬花聞名,暢銷區內外50多個縣市。以池塘養殖為主,捕魚為常見。1989年,全縣畜牧業總產值1516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4%。60;漁業總產值47萬元,占0。77%。畜牧業和漁業總產值分別比1978增加了1。32次6。83倍,全縣肉類總產量為869。79萬公斤,人均占有肉類47。八公斤。
2012年,特色養殖初具規模,黑土豬、肉兔、竹鼠、白鴿、鵲山雞等肉類產量1。8萬噸;魚、龜、鱉等水產養殖1086公頃,水產品產量達到1。20萬噸。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16。6543.8億元,占水產畜牧業產值的比重達到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