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沈括是誰?

沈括是誰?

沈括(1031—1095),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北宋天盛九年,出生於壹個下層官員家庭,家境並不富裕。沈括經常自稱“出身寒微”。母親徐,蘇州吳縣人,精通書畫。父親沈周為官清正,不主張嚴刑峻法。他在泉州上任時,沈括跟隨他。

祐三年(1051),沈周生病。按照宋代官員死後蔭子的制度,沈括壹直把父親留到和合元年(1054)。他在24歲時成為楊冰的主簿。此時冰水滋生,河道淤塞,洪水泛濫,災害頻發。許多田地“熟而無糧,瘠而無草”,人民生活十分困難。當時的楊冰縣令不顧民生,強征暴斂,壹度激起農民的反抗。為了平息眾怒,老板調走了縣令,命令沈括代理縣令,控制楊冰。因為他深入下層社會,體察民情,順從民意,所以他撤銷了人民反對的不合理的禁令,“擇能而為之”,“重視之”。帶領百姓開“百渠九堰,可得七頃良田”,壹度克服了冰川下遊連年洪水,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緩解了當時當地的社會矛盾。他勤奮務實的精神贏得了廣大人民的愛戴。嘉佑年間,沈括通過了進士考試,開始了他在上層社會的仕途。神統治時期,厭倦了給國子監學士中雲太子做官,最終在光祿寺做了小姐。

沈括的壹生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政治和科研。以下是要點:熙寧三年(1070),參與王安石變法,是維新派骨幹;熙寧八年(1075)赴遼國,“駁斥遼國無理要求,維護宋朝主權;然後防守兗州(今陜西延安),加強軍事裝備,設防睡覺,有效抵抗西夏。他壹直重視興修水利,監管兵器,管理財政,希望能促進國家的繁榮。從政期間,沈括壹生註重科學研究和科學發明的記錄。他的科學研究廣泛,如觀測天象、繪制渾天儀景象表、編《豐源歷》(類似於今天的陽歷);在數學方面,他創立了“間隙積”和“會圓”;物理學上,他比歐洲早400多年發現了磁偏角的存在,還研究了* * *振動規律;地質學上從巖石生物遺跡推斷沖積平原的形成,也提出了石油的命名。此外,他還研究了藥用植物和醫療技術。他壹生創作了許多作品,其中傳世的著名作品有《孟茜碧潭》、《長興集》、《蘇神梁芳》等。在《資鑒》的長本中,仍有壹些由他撰寫的資治史料,如的請入境、入境記錄等。

元豐五年(1082),因永樂城被徐希攻陷,沈括失陷,居潤州,建孟茜公園(今鎮江東郊),潛心寫作,直至在少生院恢復官職,次年(1095)病逝,享年65歲。

壹、沈括的生平

沈緹(1031 ~ 1095)是北宋傑出的科學家。1031年,出生於浙江杭州壹個封建官僚家庭。1051年冬,沈括父親去世。按朝廷規定,他成為江蘇海州沐陽縣主簿(縣令助理)。幾年後,因修建水利工程有功,1055調任東海縣令代理。1061被任命為安微寧國縣令。1064入考。65438年至0066年入京(開封府),在國家趙文館從事圖書編輯校對工作。有許多書對人們來說很難看。他利用工作上的便利,沒日沒夜地刻苦學習,幾年後知識進壹步豐富。直到1074,任京都監,軍器監,翰林院學士。他思想進步,積極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1085年,因政治沖突,離京到秀洲(今浙江嘉興)編《天下郡縣圖》。1087手稿完成後,遷居潤州(今江蘇鎮江)。當時他58歲,在那裏買了壹個花園。據說這和他年輕時夢想的地方很相似,所以他把它命名為“孟茜公園”。在這座花園裏,他用晚年的全部精力完成了中國科學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科學巨擘孟茜·畢譚。

《孟茜筆談》共有三十卷,其中包括三卷《補筆談》和壹卷《續筆談》。這本書是壹部百科全書式的作品。它涵蓋了天文、歷法、氣象、地質、數學、物理等等。64歲時,沈括的《孟茜談話》進入最後的修改階段。妻子不幸去世,他自己也飽受病痛折磨,身體壹天比壹天差。終於,在1095的某壹天。中國科技史上最傑出的科學家去世了。

二,沈括的學習和研究方法

沈括小時候好學,喜歡讀書,遇到問題也願意動腦筋。從小就養成了實事求是、重視科學的良好品格。童年時,他隨父親遊歷了四川、福建、河南、江蘇,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沈括科學研究的最大特點是,除了淵博的知識外,他還註意收集自己的生活經驗。強調調查研究,重視觀察和實踐,親自參與科學實驗。因此,它給我們留下了壹部豐富而珍貴的科學巨著《孟茜筆談》。

三、沈括在物理學方面的主要貢獻。

電磁學:(1)最早記載了人工磁化的簡單方法。也就是“用磁鐵把針鋒磨尖”做成指南針。(2)地磁場有磁偏角是歷史上第壹次。即磁針指的是“常略東,不全南。”

光學方面:(1)詳細研究了針孔成像和球面鏡成像。(2)研究了透明鏡子,即壹種特殊的銅鏡。

聲學:(1)用紙圖展示聲音的振動。(2)沈括對聲學的另壹個看法是“虛能收聲”。有人指出,如果妳把壹個牛皮箭袋(箭套)放在地上當枕頭,妳可以聽到幾英裏內的人的聲音。

參考資料:

/Wuli-kg/Wu 1/AAA/11/02/j 0700000757 . 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