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壹個包子角色

壹個包子角色

壹個朋友從深圳來北京,吃了西四的小籠包,喝了炒肝。他說北京包子和北京人壹樣,有老爺爺的風範。據說皮厚,醬油臭。服務員就像壹個大房子裏的女孩。當他遇到人時,他喜歡忽略他們。

這些天,我經常吃饅頭。我從外面買的食物,說是龍潭湖西門邊上的“孔伋炒肝”。這是北京的好包子。包子面是用堿做的,老土,香。

到處都是包子,就像到處都是人壹樣,性格各異。廣式叉燒包像廣東人。皮軟而輕,餡甜鹹兼備,以甜為主。張開嘴笑,露出叉燒肉漿汁,像是壹點心意不經意間暴露出來。

四川廣安人吃小蔥包子。包子很講究,肉餡不錯。拌肉餡只用本地小蔥,不用北京大蔥,小蔥的味道很濃郁。清蒸的味道不同尋常,很香。四川人很聰明。他們嘲笑做傻事的人,叫他們“日龍寶”。有點像單純的包包和傻逼,但強調的是對他做傻事的感覺。

好幾個地方都有湯包賣。有開封包子,靖江包子,揚州包子。我在靖江吃過,吃的最多的是揚州富春茶樓。我吃過富春茶莊幾代廚師的湯包,包括董院長師傅和徐永珍師傅的。徐永珍師傅也是全國勞動模範。在富春茶館吃餃子還有壹個說法,是周建強先生告訴我的。吃湯包要“輕輕提起,慢慢移動,先開窗,再喝湯”。輕輕地把它們從小籠子裏提起來,小心地放到盤子裏。把包子放在盤子的壹邊,傾斜30度,讓湯汁偏向壹邊。在這壹邊,用舌尖放,然後咬壹小口把湯吸出來。吸湯又甜又辣又過癮,配著醋和姜絲,這是揚州人生活的細膩委婉。

有壹年,先生和杭州的美食家梅哥,我們幾個人去杭州壹戶人家吃杭州小籠包。杭州小籠包是死面,汁有點甜。那天吃飯的時候下起了雨,壹群人趕緊躲到屋檐下躲雨。這時,包子正軟軟地蹲在籠子裏。

上海有很多奇怪的東西。肉包子叫肉包子,菜包子叫菜包子,生煎包子叫生煎包子。在江陰和寧波,饅頭叫小籠包,小籠包叫小籠包。北方有無餡饅頭和有餡饅頭。這是壹個轉折。

安徽蚌埠工作起來像炮彈,能量很大。蚌埠的小籠包也像“碳水化合物”的外殼。除了豬肉(或者牛肉),還有粉條,油條(豬油渣),有的會有幾千塊。都是碳水化合物。蚌埠人說早餐就幾個煎包,壹碗湯,這壹天過得很棒。

河南人也喜歡吃包子。餡料以粉條為主,可以加肉。素食者還可以加入韭菜、雞蛋、木耳。

山東大包,壹般指大白菜和豬肉餡,排骨是山東龍口的特色。選擇好的肋骨和椎骨,切成小塊。配菜可以是大白菜、蕓豆、蒜苔、蘑菇。北京開的山東靜雅餐廳是醬肉丁。肉丁挺大,包子也挺大,跟山東人壹樣。

我覺得天津包子更天津人的性格。它裝滿了水。水分過多會使肉變得稀稀拉拉。如果用麻油拌餡,似乎就只剩下麻油的味道了。壹個包子八塊錢,不太真實。

另外,這幾天吃的龍潭湖西門北的“孔伋包子”,是用高筋面粉和半炒面做的。它是由前臀肉和八種調料制成的。現在用蔥白包著,皮薄餡大。肉質鮮嫩多汁,回味醇厚。我特意問了北京面點大師王誌強,他說這些小餐館都還在用堿水做面條。面團用堿和堿水混合後,中和了面團的酸味,有很濃的面香味,不像酵母粉做的面團那樣被浸泡,能使面團筋道,有嚼勁。

傳統的包子是用面團和堿混合制成的。用堿和面時,往往起到酸堿中和的作用,還能起到面團勁的作用,能盛湯。

現在大部分工廠小籠包都是化學皮做的。原料是面粉、酵母、糖、泡打粉和水。發酵熟了之後,往往會出現包子沒有嚼勁,蓬松的現象。稍微煮熟後,他們會感到脫水和幹燥。傳統的包子和面加堿是壹項經驗性、技術性的活動,受天氣、環境因素的束縛太多。如今,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氣候和環境溫度。用壹斤化學皮,三分之壹老肥摻點堿做皮。

北京峨眉餐廳用宮保雞丁包包子。尤其是北京,南北兼容,五味雜陳。孔伋有三個八塊錢的包子,皮薄餡大,像壹個包在面團裏的四喜相逢。可以喝點小酒,聊聊國際大事,當個北京老爺爺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