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關於四季養生的論述
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誌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實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誌勿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誌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誌,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誌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極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精神養生
春屬木,與肝相應。肝主疏泄,在誌為怒,惡抑郁而喜調達。故春季養生,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郁,要做到心胸開闊,樂觀愉快,對於自然萬物要“生而勿殺,於而勿奪,賞而不罰”(《四氣調神大論》),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培養熱愛大自然的良好情懷和高尚品德。所以,春季“禁伐木,毋覆巢殺胎夭”((淮南子·時則訓》),被古代帝王視作行政命令的重要內容之壹。而歷代養生家則壹致認為,在春光明媚,風和日麗,鳥語花香的春天,應該踏青問柳,登山賞花,臨溪戲水,行歌舞風,陶冶性情,使自己的精神情誌與春季的大自然相適應,充滿勃勃生氣,以利春陽生發之機。
起居調養
春回大地,人體的陽氣開始趨向於表,皮膚腠理逐漸舒展,肌表氣血供應增多而肢體反覺困倦,故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之說,往往日高三丈,睡意未消。然而,睡懶覺不利於陽氣生發。因此,在起居方面要求夜臥早起,免冠披發,松緩衣帶,舒展形體,在庭院或場地信步慢行,克服情誌上倦懶思眠的狀態,以助生陽之氣升發。
春季氣候變化較大,極易出現乍暖乍寒的情況,加之人體腠理開始變得疏松,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所以,春天不宜頓去棉衣。特別是年老體弱者,減脫冬裝尤宜審慎,不可驟減。為此,《千金要方》主張春時衣著宜“下厚上薄”,既養陽又收陰。《老老恒言》亦雲:“春凍未泮,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所以養陽之生氣”。凡此皆經驗之談,足供春時養生者參考。
運動調養
在寒冷的冬季裏,人體的新陳代謝,藏精多於化氣,各臟腑器官的陽氣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而入春後,應加強鍛煉。到空氣清新之處,如公園、廣場、樹林、河邊、山坡等地,玩球、跑步、打拳、做操,形式不拘,取己所好,盡量多活動,使春氣升發有序,陽氣增長有路,符合“春夏養陽”的要求。年老行動不便之人,乘風日融和,春光明媚之時,可在園林亭閣虛敞之處,憑欄遠眺,以暢生氣。但不可默坐,免生郁氣,礙於舒發。
春季養生食療
立春時節正是肝氣升發的時候,此時的飲食宜減鹹酸,增辛辣味,助腎補肺,安養胃氣,順養肝氣。食品可選擇芹菜、豆豉、蔥、香菜、花生、雞、豬肉、魚、牛肉等。另外,還可選擇壹些藥膳以進行食補,其原則是助腎補肺,安養胃氣,同時順應肝氣的升發。
春季養生茶飲
1、萬年甘養生茶配方:萬年甘本草、茉莉花、西洋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