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增長見識!古代人是怎麽過夏天的?

增長見識!古代人是怎麽過夏天的?

古代沒有電風扇,沒有冰箱,沒有空調,沒有wifi。古人把“夏”當壹年來過嗎?事實上,祖先們有很多大腦。古人的夏天更貼近自然,更感性,也能享受!

1,古代人夏天的冷飲

其實冷飲在古代也很早就出現了。大約3000年前,在商朝,富裕的家庭開始在冬天雕刻冰,並將其儲存在坑中,以備第二年夏天使用。

春秋末期,諸侯在宴席上喜歡喝冰鎮米酒:夏天,釀造的米酒從酒糟中過濾出來,冰鎮,清涼甘甜,身心俱爽,還能驅暑。《李周》中也有提及:“春來待鏡,內外皆飯以鏡為恥,酒漿酒杯皆同,祭冰鏡。”《楚辭招魂》中有壹段描述“喝凍米酒更難受,喝了更爽”。我喜歡冰鎮糯米酒,味道醇厚涼爽。

因為切冰和儲存冰都不容易,夏天拿出來的冰壹般人是拿不到的。但到了隋唐時期,隨著深井蓄冰等新方法的誕生,天然冰的儲存效率大大提高,私人商人開始蓄冰。唐代開始出現“冰商”,即商業收冰者。冬天儲存冰塊,夏天出售。文人墨客也自己做冰食。杜甫有詩:子拌冰水,美人雪配蓮藕。

然而,作為壹種如此昂貴的商品,“長安的冰雪和嶽夏的壹樣珍貴”,很少有普通人能買得起。正是由於硝酸鉀,人民才真正享受到了“清涼壹夏”的福利。唐末人們發現它的用途時,它的名字叫“硝石”。原本開采出來用於生產火藥的亞硝酸鹽,被意外發現溶於水後吸收大量熱量,制冷作用足以將水凍結。然後,冰塊的使用逐漸平民化。

南宋時,市面上有許多“冷飲店”,有“雪水”飲料,如綠豆水、紅燒梅子水、梨漿、梅花酒,還有水果、牛奶、冰塊混合而成的“刨冰”。而且夏天宋朝的大排檔也不少,果汁飲料很受歡迎。楊萬裏曾寫過壹句詩:看似油膩清涼,實則凝縮欲飄。玉至盤底,雪消至口。

元朝的商人制作了類似冰淇淋的夏季產品。他們在冰中加入蜂蜜、珍珠粉和牛奶制成“冰淇淋”。凱爾·波洛來中國時,受到了元世祖的獎勵,品嘗了皇家冷飲“冰奶酪”(由果汁、牛奶和冰塊制成)。後來,凱爾·波洛把“冷凍奶酪”的制作技術帶回了意大利。意大利將這項技術保密了300年,被法國人高價買下,然後不知怎麽就傳到了英國。英國人改革後,制成了我們今天常吃的“冰淇淋”。

清代冷飲種類繁多,其中以“冰鎮酸梅湯”最為著名。清末有壹種飲料叫“荷蘭水”,也就是汽水。

2.古代人夏天穿。

古代人壹般穿絲麻制品,比現在的棉化纖制品涼快。

當然,電視劇不可信。觀察描繪夏天的古畫,可以知道大致的樣式或者是長袖的長袍。農民和平民都是長袖長褲,有的卷起袖子褲腿。

北齊學士在炎炎夏日勞作時,穿的是透明的紗衣。

華銳夫人在《宮詞》中也寫道“薄衫透皮”。唐代周舫所畫的《戴花仕女圖》中,仕女也身著薄紗抹胸,冷艷端莊。

3.古代富人的夏季居住環境。

早在先秦時期,王公貴族就開始想盡辦法在夏季建造涼室。當時流行壹種裝修精美的地下室,叫做窯洞室,夏天重要的餐飲活動都會在這裏舉行。

漢朝時期,發展出了豪華的“涼亭”。每當夏天來臨,在大廳的石床上放壹個裝滿冰塊的玉晶盤,然後服務員對著風扇,多次降溫,制冷效果極佳。

十六國時期,有冬夏交替使用的“暖宮”和“涼殿”。

到了唐代,皇帝在宮中修建了壹座專門用於避暑的涼殿,殿內安裝了機械傳動制冷設備。這種設備采用冷水循環的方式,通過風扇輪的震動產生風力將冷空氣送入太陽穴。同時還利用機械將冷水送上屋頂,讓其順著屋檐直下,形成人工水幕喚起寒意,從而達到消暑的目的。

宋朝的人顯然更享受。宋代的涼殿不僅用風輪送冷水驅寒,還在蓄水池上和廳堂四周裝飾各種花卉,使冷風撲鼻,芳香四溢,被稱為“空氣凈化版的空調房”。

除了機械制冷設備,宮殿裏還有大量的冰。每年冬天都有專職官員負責收集天然冰塊,存放在冰室裏,在炎熱的夏天拿出來給皇室使用。

明清時期,有錢人在廳堂裏挖壹口深井,蓋上蓋子,在裏面打洞,夏涼冬暖,相當實用。皇室廣泛使用移動冰櫃和小風扇,還建了避暑山莊,天氣熱就搬到這裏,這樣工作娛樂兩不誤。

這是清代的低檔空調房。在房子裏四處看看似乎沒什麽特別的。註意了!看下面地板上的那個洞!這是房間空調的來源。

據說房間裏的這些洞還是冬暖夏涼的。

4.粉絲

古時候扇子也叫搖風涼友。古代的扇子壹般用竹子編織而成。有錢人用的是絲綢做的扇子,比較節能上檔次。誌向較高的人會在扇子上寫詩作畫,很有意思。

如果妳是權貴,妳可以在酷暑中享受“人造風扇”帶來的舒適。“人造風扇”是指將扇葉裝在軸上,在軸上系壹根繩子。仆人把繩子遞到軸上,帶動扇葉旋轉產生冷氣。當然布衣服買不起這種電風扇。

5、瓷枕

眾所周知,中國盛產瓷器,china和瓷都是同壹個英文單詞China。古人很早就知道瓷枕可以解暑,是夏季床上用品的最佳選擇。中醫講究“頭涼腳暖”,瓷枕的枕面是釉面的,睡在這樣的枕頭上當然舒服健康。

有詩為證,“半窗千裏,壹枕連風”,“夏日難久黃昏,紗廚中午。忘機如夜眠,壹枕最幽。”

6.蚊帳

古人夏天也用蚊帳防蚊,但用蚊帳比現代人更感性。姑娘們在帳中懸掛茉莉、珍珠蘭等香花,夜帳沁人心脾,香氣四溢。技術嫻熟的女性還會用艾葉編織麒麟、鯉魚等吉祥物掛在紗簾裏,利用艾葉的氣味驅趕蚊子,簡直就是天然環保的“蚊香”。此外,當人們睡在這麽漂亮的床架上時,他們可以做壹個好夢。

7、香包

古人還有掛香囊的習俗。香囊裏的很多藥材都有驅蚊的作用,比如藿香、薄荷、菖蒲,就像今天的六神花露水壹樣有效。

8.夏季睡墊

在古代,涼席也被稱為“夏鬼”或“桂良”。蘆葦是竹席的壹種,也指用細蘆葦編織而成的席子。在古代,席子和蘆葦有很大的不同:席子很暖和,冬天用;但是分量比較涼,夏天用。這就是三國時期東吳的張春在他的《Xi賦》中所說的“冬設,燕為夏”。

夏蟬涼爽宜人,在宋元時期更為流行。此後,人們幹脆稱夏蟬為“涼拌”,織得很漂亮的“涼拌”甚至被稱為“成小玉”。李清照在《壹截梅子》中寫道:“紅藕香可毀玉在秋,易解羅尚獨去蘭。”其中玉簪不是玉石做的睡墊,而是竹簪。

9.娛樂項目

觀蓮、劃船、垂釣、爬山、賞景是古人常見的戶外休閑娛樂方式。在古代,南方人最喜歡乘涼,而且常常和賞蓮結合在壹起。“盛夏賞荷”是古人過三伏天的習慣。正如宋代詩人蘇軾在《泛西湖夜話》中所描述的:“草上碧水無邊,夜來荷花開。”到了明代,“大夏賞荷”之風更盛。蘇州人以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為荷花的生日,這壹天劃船最為壯觀。清代蘇州學者陸記載:“畫舟吹笛擊鼓,汾門外賽荷花,觀荷納涼。”

除了找樂子,去大自然也是古人避暑的最好方式之壹。唐代詩人李白在《夏山》中寫道:“懶搖白羽扇,裸於青林。脫巾掛石墻,頂上灑風。”李白忍受不了夏日的炎熱,來到山裏,讓山裏的涼意接觸自己的身體。多麽令人愉快啊。

除了遮陽納涼的物理方法,古人還提出了“心平氣和,自然涼爽”的心理“療法”。夏天人容易激動,容易上火,所以古人認為熱天需要“靜下心來”,調整心態來“安排四季”,古人稱之為“精神養生”。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消暑》中寫道:“何以解暑而坐院?”。眼前什麽都沒有,只有窗下的微風。散熱由冷靜變為涼爽,房間裏空無壹人。這個時候,很難和別人多在壹起。“這首詩描述的是古人在暑假裏達到的愉悅狀態。

這種超然的意境,恐怕只有古人才能做到。如果是現代人,恐怕早就躲在空調房裏了。

我今天是來給妳科普的。相信妳已經獲得了很多關於古人如何避暑的知識!

本文科普知識及圖片整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特此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