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玉米是什麽時候到達中國的?

玉米是什麽時候到達中國的?

明朝初年,玉米不在糧食之列,被視為稀世之物。例如,明末學者田壹恒在他的《劉清日劄》中記錄了玉米。書中說:玉麥源於西番,舊名番麥,故稱玉麥。

《劉清日劄》也描述了玉米的形狀:旱葉黍,花狀稻穗,其苞如拳長,必似紅絨,其粒似芡實,又大又白,開花在頂,與谷中確實不同。

田壹恒是錢塘人。當時錢塘地區也有植物。他說:“我的家鄉有很多這種。”

在中國各省會的縣誌中,都有關於玉米的豐富記載。玉米傳入後,起初在山區種植,到明末1643年,玉米已傳播到河北、山東、河南、陜西、甘肅、廣西、雲南等10個省份。還有浙江、福建兩省。雖然在明朝的地方誌中沒有記載,但是也有其他文獻證明玉米是明朝種植的。

玉米在中國的傳播可以分為兩個時期,明朝中期到明末,這是發展的開始。在明朝後期,這種作物已經傳播到中國將近壹半的省區。到清朝初期,中國很多省縣都有種植。

清代玉米集中區在中部的陜西、湖北、四川、湖南、廣西山區,西南的貴州、雲南,東南的安徽、浙江、江西部分山區。華北和東北的玉米集中區主要形成於清末至民國時期。

清朝前50年,直到1700年,遼寧、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五省地方誌中關於玉米的記載比明代還多。1701年後,玉米的記載較多,到1718時,又增加了臺灣省和貴州省。就記載來看,從1531到1718不到200年的時間裏,玉米已經遍布中國20個省份。根據我國各省最早的文獻記載,年代順序並不能代表玉米的實際引種順序,因為地方誌和其他文獻記載中往往含有漏記和遲記。

比如廣西有記載的玉米種植比甘肅或雲南早30年左右,比陜西早60多年,比四川早壹個半世紀以上,比貴州早差不多兩個世紀。

江蘇有記載的玉米種植早於甘肅、雲南,浙江、福建、廣東早於陜西、四川、貴州20年甚至壹個多世紀。

玉米傳入中國後,成為中國重要的糧食作物。這種新作物的引進和推廣主要依靠廣大農民的試種和擴大生產。民惠勤勞的農民,壹旦看到玉米是壹種適合旱地和山區的高產作物,很快就吸收利用了。比如安徽省1776的《霍山縣誌》記載,四十年前,人們在菜園裏偶然只種壹兩棵植物給孩子吃,現在已經延伸到藤蔓谷,在西南200裏的地方作為全年的食物。

再比如1886河北遵化縣的記載。清朝嘉慶年間,有人從山西帶了幾粒玉米種子到遵化,起初種在菜園裏,但到了光緒年間就成了縣內廣泛種植的大田作物。可見發展之迅速。

中國本來就有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農業技術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因此,引種後能結合作物特點和當地條件迅速掌握和提高栽培技術,培育出許多適合當地的品種,創造出多種食用方法。

玉米最初引進栽培時,除山區外,壹般作為副食品。由於適應性強,易於栽培管理,春玉米成熟早於其他春播作物,未完全成熟即可熟制,有利於解決籽粒青黃不壹的問題,很快將成為山區農民的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