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英文參考麥冬[朗道漢英詞典]
麥冬[蘭道漢英詞典]
3《中藥大辭典》麥冬是中藥的名稱,出自《神農本草經》【1】。
3.1來源及產地:百合科植物麥冬的塊根。)Kergawl [1]。地點:浙江四川【1】。
3.2性味甘,微苦,性寒[1]。入心、肺、胃經[1]。
3.3主要功能是清心潤肺,養胃生津[1]。治療發熱、失眠、心悸、津傷、口渴、肺燥、幹咳、咽痛、咯血、鼻衄、肺膿腫、消渴、胃熱嘔吐、腸燥、便秘、萎縮性胃炎、冠心病[1]。
3.4用法用量麥冬水煎6 ~ 12g [1]。
3.5化學成分本品含有多種麥冬皂苷、多種麥冬酮衍生物,以及β谷甾醇、其糖苷和豆甾醇[1]。
3.6藥理作用麥冬粉在體外對白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能明顯提高小鼠的耐缺氧能力,因此可能有緩解心絞痛的作用[1]。
4“*字典”麥門東4.1來源“經典”
4.2拼音姓名mà i mé n d not n ɡ
4.3麥冬別名(“藥意”)
4.4來源為百合科麥冬的塊根。大部分商品都是養殖產品。浙江栽培後第三年長夏采挖,稱為“杭州麥冬”;四川在栽培第二年清明後發掘,稱為“四川麥冬”。野生麥冬多在清明節後采挖,俗稱“土麥冬”。麥冬挖好後,切去塊根,洗凈泥土,暴曬3 ~ 4天,堆在通風處使其潮濕蒸發水汽3天左右,攤開再曬,如此反復2 ~ 3次。曬幹後,除去須根中的雜質。
4.5其原形麥冬(江西通誌),又名:大蔥、大蔥、韭、仁苓、仙藥、仆基、遂誌(烏普本草)、楊卯、余偉(別錄)。
多年生草本,15 ~ 40厘米高。地下有細長的匍匐枝,節上有膜質苞片:須根常部分膨大成肉質塊根。葉叢生,窄,線形,長,15 ~ 40 cm,寬1 ~ 4 mm,先端鈍或尖,基部窄,葉柄鞘狀,兩面有薄膜。花莖長6.5 ~ 14厘米;總狀花序頂生;苞片膜質,每苞1 ~ 3朵花;花淡紫色,偶有白色,小而稍下垂;花被6片,平展,卵圓形;雄蕊6,花絲不明顯,短於花藥,花藥先端尖;子房半下位,3室。漿果成熟時呈球形,深綠色或深藍色,直徑5 ~ 7毫米。7月開花。結果期為11月。
4.6棲息地分布生長於溝谷岸邊或山坡林下。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或有栽培。主產於浙江和四川。此外,江蘇、貴州、雲南、廣西、安徽、湖北、湖南等地也有出產,但多為野生,很少栽培。
4.7性狀①麥冬
又名:麥冬、麥冬。幹燥的塊根呈紡錘形,兩端鈍尖,中間飽滿,稍彎曲,長約2厘米,有的可達4厘米,中間直徑4 ~ 6毫米。表面黃白色,半透明,有不規則的縱向皺紋。未完全幹燥時,幹燥後有彈性,較硬。破損面黃白色,有角質。橫切面中央有壹個微小的木質部。氣息微香,味道微甜。
②麥冬的形狀與麥冬相似,但更短更粗。表面乳白色,有光澤。質量硬;香氣小;味道比較淡,不太黏。
③麥冬
表面粗糙起皺,黃黑相間,纖維細而結實。
最重要的是表面黃白色,脂肪多,質地軟,氣香,味甜,嚼起來有粘性為佳。又小又瘦,棕黃色,嚼起來不那麽黏。
4.8化學成分麥冬塊根含有多種甾體皂苷,其苷元為Roskosapogenin還含有β谷甾醇、豆甾醇和β谷甾醇βD葡萄糖苷。果實中含有麥冬苷,為山奈酚3-葡萄糖半乳糖苷。
麥冬品種的塊莖含有多種甾體皂苷,稱為麥冬皂苷A、B、C、D等。其中麥冬皂苷A、B、D的苷元為Roskosapogenin。還含有β谷甾醇、豆甾醇和β谷甾醇βL葡萄糖苷;果實含有麥冬皂苷。
麥冬塊根含有β谷甾醇、氨基酸、維生素A、葡萄糖和甾體皂甙。
4.9麥冬的藥理作用①對血糖的影響
家兔肌肉註射50%麥冬湯(1 ml/kg)可使血糖升高。也就是說,0.2 g/kg麥冬水醇提取物可以降低正常家兔血糖;對四氧嘧啶誘導的糖尿病兔,連續4天0.5g/kg/天的劑量也有降低血糖和促進胰島細胞恢復的作用,肝糖原較對照組有增加的趨勢。
②抗菌作用
麥冬粉對白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有壹定的體外抗菌作用。(以上藥理項中麥冬品種未鑒定)
4.10麥冬炮制:挑出雜質,用水浸泡,取出,充分濕潤,抽走心臟,然後洗凈曬幹。朱麥冬:取去心的麥冬,放入盆中,略噴少許水,加入朱砂細粉,攤勻,隨時翻面,直至麥冬外部均勻布滿朱砂,然後靜置晾幹。(麥冬10斤,朱砂3兩)
(1)陶弘景:“(麥麥東)治肥胖者更好,當湯去心,煩也。”
(2)《本草綱目》:“麥冬,入湯時,用開水浸濕,後去心,或用瓦焙,受熱軟化;”如果放入丸粉,壹定要在瓦裏烤,也就是在風裏吹涼。這樣做三四次,就容易幹,不破壞藥效,或者可以把藥膏和藥泡在湯裏,進補的藥可以泡在酒裏。"
4.11味甘微苦,性寒。
①經典:“甜而平。”
②別錄:“微寒,無毒。”
③醫學淵源:“寒氣,微苦。”
④《醫林綱目》:“甘而微苦,微寒。”
4.12經脈入肺、胃、心經。
①本草湯:“始於太陰經。”
(2)《本草經》:“始於太陰、少陰。”
(3)《本草經》:“入陽明足,始於少陰太陰。”
4.13功能主要用於滋陰潤肺、清心除煩、益胃生津。治療肺燥、幹咳、吐血、咯血、肺痿、肺癰、乏力、發熱、口渴、津液損傷、咽喉口幹、便秘。
(1)經典:“主心氣滿,傷胃,傷胃絡破,胃薄氣短。”
(2)別錄:“治身目黃,心滿,勞熱,口幹口渴,止嘔,滋陰填精,消谷和中,護神,平肺氣,平五臟,使人肥胖健康。”
(3)藥性理論:“治熱毒,止煩渴,水中治四肢關節水腫。治肺痿,吐膿,排精。”
(4)《本草補遺》:“治寒熱,解乏,飲痰。”
⑤《日華子本草》:“治五株七傷,寧心,發熱,頭痛,止嗽。”
⑥《本草》:“治心肺虛熱。”
⑦《珍珠膠囊》:“治肺火,生脈,護神。”
⑧醫學的起源:《適應癥的秘密》中說治療月經不會停奶。"
⑨《藥療心法》:“養心氣虛,治血亂。”
⑩《南京民間草藥》):“治婦人濕淋。”
⑾福建民間草藥:“可清心益肝,利尿解熱,治小兒尿淋、肝熱。”
⑿安徽藥材:“治咽喉腫痛。”
4.14麥冬的給藥及用量:煎服,2 ~ 4元;還是進了藥丸,散了。
4.15註意:凡脾胃虛寒、痰濕內盛、突然感冒咳嗽者,不宜服用。
(1)《本草經註》:“地黃、車前草使之。壞款冬花,味苦。”怕苦參,怕綠囊。"
②藥性理論:“邪苦。怕真菌。”
③《本草綱目》:“氣虛寒胃者,切不可誘。”
4.16附方①治燥傷肺胃陰,或熱或咳嗽:三錢沙參、三錢麥冬、玉竹、甘草、冬桑葉、扁豆、花粉。五杯水,兩杯白開水,然後每天服用。(《溫病辨證》沙參麥冬湯)
②治吐血出血:生麥冬汁5個,生薊汁5個,生地黃汁5個。相融,在鍋裏微溫,每次取壹盞小燈,最後取壹元龍符肝。(太平盛慧芳麥門冬陰子)
③治療鼻出血不限於:麥冬、生地,每次1 ~ 2次,水煎。(《顏氏濟生方》麥門冬飲)
④治療牙縫出血成條:人參八分,茯苓、麥冬各壹錢。水煎溫服。(蘇軾《麥門冬堂》)
⑤治骨蒸肺痿、四肢煩熱、食不下咽、口幹舌燥:麥冬(去心、焙幹)、地骨皮各五兩。兩種粗篩,每份五元。先取兩杯水,將小麥壹起炒至壹杯半,去麥入藥,炒至壹杯,去我,不同溫度分兩份,空腹各吃壹份。(《聖濟總錄》麥門冬堂)
⑥治肺膿腫,流涎,吐膿如粥:麥冬(去心焙)二兩,桔梗(去葦頭)五兩,甘草(焙銼)三分。這三種成分被粗略地搗碎並過篩。每份畢,壹燈水,十片黃花蒿葉壹起炒到七分熟,然後我溫服。稍微輕壹點的也可以喝粥。(《聖濟總錄》麥門冬堂)
⑦治火逆氣,咽喉不利:麥冬七升,半夏壹升,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服六味,取兩升水於桶中,煮六升,取壹升溫服,每日三晚服。(《金匱要略》麥門冬堂)
⑧治療虛熱發作,脾肺發熱,咽喉腫痛:麥冬壹兩,黃連五元。上面是下面,蜜丸大如梧桐樹。每次服30粒,飯前服麥門冬湯。(《普濟方》麥門冬丸)
⑨治熱解渴:黃連(去毛)壹升,麥冬(去毛)五兩。加入兩味,搗碎過篩,用生地黃汁和栝樓根汁。奶是三合壹的,像烏子壹樣的藥丸。壹次吃25片,喝下去,每天再吃壹次,逐漸增加到30片。(《外國臺灣秘方》)
⑩治口渴咽幹,飲水多,腹脹急:麥冬兩個(去心,焙炒),烏梅兩個(去核,取肉,炒)。上兩種粗篩,各匕,壹沓水,煎去半杯,給我,吃後暖衣,三天。(《聖濟總錄》麥門冬堂)
⑾治陽明溫病,無灼癥,便秘數日。目前如果人是陰虛,不可行忍氣:壹兩元,麥冬八元,生地八元。八杯水,三杯開水,口幹而飲,不便,再取之。(《傷寒論》增液湯)
⑿對於瘧疾,傷胃陰,饑不飽,潮熱,不方便。如果妳吃食物,妳會越來越煩。失津者有:麥冬(連欣)、火麻仁、白芍、何首烏三錢、烏梅、知母。八杯水,三杯開水,三次保暖衣物。(《傷寒論》麥冬馬人湯)
【13】治胃陰燥:玉竹三錢,麥冬三錢,沙參兩元,甘草壹元,水五杯,兩杯煮沸分兩次服用。(玉竹麥門冬湯,溫病壹編)
【14】治熱體虛,四肢乏力,氣短,懶言,口渴,汗出不止,腳黑,津液幹:人參五元,麥冬(去心)三錢兩元,五味子(碎)兩元。水煎服,隨時服用。(生脈散,準備壹千塊錢應急的藥方)
4.17備註另外,西藏使用的麥冬是百合科植物蜈蚣七的塊根。
有以下麥冬植物的塊根用作當地麥冬。
①麥冬,植株高大;葉長15 ~ 30厘米,寬3 ~ 7毫米;花稀疏,有6花被,花絲稍等長於花藥,鈍的花藥和上位子房。分布於華北、華中、華東、華南。
②麥冬,形態與前種相似,葉寬7 ~ 13mm,花密。分布在華東和華中地區。
③冬季小麥植株較小,高12 ~ 25cm,葉寬2 ~ 3mm。分布在江浙壹帶。
④甘肅麥冬,葉寬65438±0.5mm;花1 ~ 2叢生,花絲約為花藥的兩倍長。分布在甘肅。
4.18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