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脾湯處方
白術3克;當歸3克;茯苓3克;黃芪3克;遠誌3克;龍眼肉3克;炒酸棗仁3克;人參6克;木香1.5g;炙甘草1g;
歸脾湯處方
此方之證,多思勞傷,傷脾傷心,氣血不足所致。心藏神主血,脾主思主血,思慮過度,暗耗心、脾氣和血,脾虛則體虛少食;氣血不足會導致驚悸、心悸、健忘、失眠、盜汗;面色蒼白,舌淡,苔薄白,脈緩,都是氣血不足的表現。上述癥狀雖然屬於心脾兩虛,但都是以脾虛、氣血兩虛為基礎的。脾是氣血生化之源。果斷氣:?中號可樂是不是從氣體中得到汁液,變化為血紅色?所以在方劑中,用人參、黃芪、術、草的甘溫之品,補脾益氣生血,使氣旺而生血;當歸、桂圓性溫,養血養心;茯苓(多為茯苓)、酸棗仁、遠誌;木香芳香散結,理氣健脾,配伍大量補氣健脾藥物,可恢復中焦功能,防止大量補氣補血藥物油膩阻胃,使補而不滯,補而不膩;在用法上,生姜和大棗調和脾胃,以豐富來源。全方* * *起到益氣補血,健脾養心的作用,是治療思慮過度,脾虛,氣血兩虛的良方。本方配伍特點如下:壹、心脾同治,重在脾。脾若盛,氣血生化活躍,方名屬脾,就是這個意思;二是氣血為輔,但重在補氣,即氣帥為血,氣旺血自生,血足養心;第三,補氣養血的藥物輔以木本藥材,理氣健脾,不是郁滯。所以,張鷺說。本方滋養心脾,鼓勵少火,用木香順氣。世界上木本植物幹枯無用,用藥過多引起惡心、腹瀉、失食。因為它們純陰不陽,所以不能失去藥物的藥效。?(《古今名醫驗方》)此方最早刊於宋代?嚴用和“方繼生”,但方中沒有當歸和遠誌,哪個明智?雪雞補這兩味,養血安神的效果更明顯。隨著後世醫家的臨床實踐,該方的適用範圍不斷擴大,原來治療的是過度思考、健忘、疲勞引起的心悸。袁?魏宜林在《世壹德消方》中增加了脾不統血所致吐血、出血的治療。明?《薛集·內科學文摘》補治驚悸盜汗,厭食,月經不調,赤白帶下。歸脾湯、補中益氣湯用人參、益氣、舒、草益氣健脾。前者與補氣藥配伍養心安神,意在補益心脾,恢復兩器的生血和血功能,主要用於心脾血虛所致的心悸、健忘、失眠、乏力、納差、便血、崩漏等癥。後者為益氣藥與升陽解郁藥相結合,以補氣升氣、恢復脾胃、清熱降濁為目的,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氣虛、氣滯發熱、臟器脫垂。
歸脾湯基本概況
劑量
加入生姜和大棗,水煎。
臨床應用
①心悸怔忡《南雅堂醫案》:心、陰、血過多必耗,心悸健忘皆因心血不足,故生血者有心,控血者有脾,故需把握。歸脾湯《續醫案》:馬元義治療心悸、四肢倦怠或陰虛的人是無效的。診斷的脈搏徒然浮動,覆蓋著焦慮和悲傷。心下,脾在脾之位,脾患心臟病,導致郁滯生津,無精,陽氣不清,四肢無生氣,倦怠乏力。補益心脾的方法是歸脾湯20劑,壹丸而治。
②心痛《南雅堂醫案》:診斷為脈細,右寸澀,心顫,痛甚悅按,食少尿清,為虛痛癥狀。用歸脾湯和石菖蒲治療。《脈訣》:張在勝是男的,杜南考的。八月初五,心脾很痛,吃喝都浪費了。確診他兩寸,澀弱,用大劑量歸脾湯加人參3元,月桂2元,煎服。限時減痛,繼續1劑,但不痛了。
③失眠中醫雜誌(1955;2: 30):患者為41歲男性,曾患有肺結核和胸膜炎。因為工作繁重,過度思考,失眠越來越嚴重。有時候晚上只能睡1-2個小時,而且身體很累,記憶力差,食欲差,經常頭疼頭暈。查中等身材,略瘦,面色蒼白,脈搏稍弱。投擲歸脾湯,重用酸棗仁4元,連續服用3劑,癥狀均有改善。內蒙古中藥(1984;1: 44):劉,女,51歲。總是憂心忡忡,剛開始難以入睡,多夢易醒,反復發作導致我徹夜難眠,隨後月經失調,點滴2年。浮面,午後潮熱,雙下肢浮腫,面色蒼白無光,舌胖,苔白厚,脈弱兩寸,尺脈深而弱。此證是由於勞累傷脾,氣血來源不足,脾虛血量失控所致。治療宜健脾益氣,養心安神,歸脾湯去當歸,加珍珠母15g,白芍12g,水煎,分6劑服用。服藥後自覺癥狀稍有緩解,加味歸脾丸調養後癥狀痊愈。
歸脾湯出自宋代濟生方,內含人參、黃芪、白術、茯苓、龍眼肉、酸棗仁等。具有健脾益氣、養血養心的作用,適用於心悸失眠者。中醫認為歸脾丸對心脾兩虛型失眠有效,對輕度失眠有壹定療效。臨床上,歸脾丸配合失眠治療對輕、重度失眠均可取得顯著療效。另外,歸脾丸對於陰虛陽亢伴手足發熱的失眠也沒有很好的療效。所以在服用之前,壹定要去醫院,請醫生對妳的脈搏進行辨證。
龜皮坊閣
歸脾湯由人參、黃芪組成,屬草、茯苓、遠誌。
酸棗仁龍眼肉,用生姜和大棗炒,益心脾。(歸脾、黃龍、四王、木香、遠誌、當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