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白鱘有可能出現嗎?事實上,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都知道很多關於動物的事情。中國有很多種動物,但由於各種因素,很多動物正在慢慢走向滅絕。下面的長江白鱘有可能出現嗎?
長江白鱘還有可能出現嗎?1正式宣布滅絕!長江白鱘最後壹次出現在長江。
被稱為“中國淡水魚之王”的長江白鱘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正式宣布滅絕。
IUCN於北京時間2022年7月21日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根據目錄,長江特有物種白鱘(Psephurus gladius)已經滅絕,長江鱘(Acipenser dabryanus)已經在野外滅絕。全球範圍內,裸腹鱘(ACI penser nudi venturis aralsea亞群)已經滅絕。紅色名錄還提高了其他七種鱘魚的保護級別。
IUCN全球鱘魚再評估結果顯示,全球26種鱘魚全部面臨滅絕威脅。大約三分之二的鱘魚種群處於極度瀕危狀態。河流和淡水的生物多樣性對人類和自然非常重要,但全球淡水生物多樣性不斷喪失,河流生態不斷退化。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鱘魚專家組主席阿恩·路德維希(Arne Ludwig)說,“這個結果令人震驚和難過,但這是意料之中的。評估顯示,鱘魚仍然無法擺脫‘世界上最受威脅的群體’的稱號。”
白鱘最後壹次出現在長江是在2003年。
此次提到的三種亞洲鱘包括中華鱘、長江鱘和西伯利亞鱘的自然種群,前兩者是長江流域具有代表性的水生物種。2003年,白鱘最後壹次出現在長江宜賓南溪段,而長江鱘魚(ACIPENSER davidii)被評估為野生滅絕,因為它未能找到除繁殖和放流種群外的任何幼魚。
長江流域共有水生生物4300多種,其中魚類400多種,長江特有魚類170多種。有白暨豚、中華鱘、長江鱘、江豚等國家重點保護水生生物12種。其中,白暨豚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鯨類動物。2007年,白暨豚被宣布功能性滅絕。但2018 165438+10月14,IUCN更新發布,白鰭豚滅絕尚未確認,維持“極度危險”的原有評級。
2019,19,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發表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專家的研究論文(預證明):預計2005 -2010年長江中華鱘將滅絕。5438年6月+2020年10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回應稱,目前,IUCN官方尚未發布和更新有關長江鱘魚滅絕的消息,“後續需要討論”。
上述論文的通訊作者,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研究員、武漢長江鱘魚保護中心創始人、中國唯壹的IUCN鱘魚專家組成員危起偉博士將鱘魚與滅絕的白鰭豚進行了對比:“誠然,鱘魚是世界上最受威脅的種群,但鱘魚滅絕仍然是不應該發生的事情。白鱘和白暨豚的生態習性不同。壹種在長江上遊繁殖,另壹種棲息地主要在長江中下遊。這不是意外。長江其他水生生物絕不能重蹈覆轍。”
▲瀕危的長江鱘魚供圖
拯救全球淡水生物多樣性刻不容緩。
近年來,中國不斷加強對長江流域水生生物的保護。中國農業農村部先後發布了中華鱘救助行動計劃(2015- 2030)、長江江豚救助行動計劃(2016-2025)和長江鱘魚救助行動計劃(2018-2035)。規劃中對中華鱘現狀描述為“產卵頻率減少,洄遊種群數量持續減少,自然種群銳減”,而對長江鱘而言,“自然繁殖終止,野生種群基本滅絕,人工種群急需保護”。
危起偉說,“長江鱘魚和中華鱘不應該只有滅絕的前途。它們的人工繁殖有所突破,建立了壹批人工種群,但自然種群的恢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好在‘大保護長江’在國內已經成為壹種意識,‘十年禁漁’、‘長江保護法’等利好政策陸續實施。”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北京代表處副總幹事(項目)周菲表示,“本次紅色名錄更新的結果提醒我們,需要通過搶救性保護來扭轉淡水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趨勢,需要規劃和實施系統性的保護措施來解決長期威脅。我們需要更多機構和社會力量的參與和支持,幫助長江中華鱘早日‘降級’,更好地保護在江海中洄遊的中華鱘,創造美好的江海生態系統。
長江白鱘還有可能出現嗎?中國的“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上壹次滅絕是在2003年。
俗話說“千斤蠟如萬斤。”“砬子”指中華鱘,“湘”指長江白鱘。鱘魚體型巨大,長達七八米。
長江鱘魚最後壹次出現是在2003年元旦的第壹天。危起偉和同事在四川宜賓楠溪江段救起壹條鱘魚,放生並跟蹤。但隨後船觸礁,放生的白鱘無線電信號消失。
“我們6年沿河尋找了8次,都是無果而終,很難過!”危起偉痛惜不已。
沒有人能想象失去這條魚也會失去整個物種。自2003年以來,研究人員再也沒有發現白鱘,也沒有人工繁殖的個體留下。
危起偉第壹次見到長江白鱘是在1984,葛洲壩下的壹條死白鱘。"白鱘很大,很難餵養。"他說。從1984到1993,他和同事共救起4條被困的白鱘,其中只有壹條成功救起並放歸長江。他們支持過的最長沈積期是29天,是2002年在南京段救起的壹條白鱘。
2065438+2009年9月中旬,圍繞歐洲和亞洲十幾種鱘魚的瀕危評估,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專家組在上海連續召開了三次會議。外國專家認為應該宣布白鱘滅絕。
此前,危起偉壹直不同意。但這壹次,危起偉接受了白鱘滅絕的評估結果。經過多年無果的監測,近年來,他和他的團隊開始根據IUCN評估模型對中華鱘現狀進行研究,得出中華鱘可能在2005年至2010年滅絕,可能早在1993年就已經功能性滅絕,即自然種群無法進行繁殖活動。
IUCN如何定義壹個物種的滅絕?“通俗地說,如果壹個物種沒有自然繁殖,並且這個物種的生命期限已經過了,在此期間沒有發現個體,就可以認為該物種已經滅絕。”危起偉說,中華鱘的產卵場在長江上遊的金沙江。1991年後,未發現中華鱘自然繁殖。在1993之前,每隔壹兩年就有壹次中華鱘誤捕的記錄,但事後很長時間都沒有發現。
中華鱘為什麽不能人工繁殖?危起偉解釋:壹是當時交通條件不方便。接到漁民誤捕信息後趕到現場,多條白鱘奄奄壹息;二是當時科研條件有限,養殖白鱘需要直徑近20米的水池,對水體要求很高,需要充足的氧氣供應。
“當我們能夠理解並幫助它時,它再也沒有出現過。”危起偉惋惜地說。
5438年6月+2020年10月,楚天都市報率先報道了白鱘面臨滅絕的消息(詳見本報5438年6月+2020年10月4日報道),網友們感嘆從未謀面,聽說這是永遠的永別了。
長江白鱘有可能出現嗎?3生活了15億年的長江白鱘宣告滅絕,放歸長江。
白鱘(學名:Psephurus gladius):體長2-3米,體重200-300公斤,最大體長可達7.5米。又名中國白鱘,與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白鱘同屬多齒魚科。又名中國箭魚,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因其吻如象鼻,故又俗稱魚。
在中國古代,白鱘被稱為金槍魚。春天逆流而上產卵。主要產於我國長江宜賓至長江口的主要支流,錢塘江、黃河下遊也有分布。是中國珍稀動物,國家壹級野生動物保護動物,被譽為“水中大熊貓”。
俗話說“千斤蠟如萬斤。”“拉子”指中華鱘,“象”指長江白鱘。
鱘魚體型巨大,成魚可長達七八米,遊動速度迅速,被稱為“水中君子”。像長江中的中華鱘壹樣,中華鱘是為數不多的從百萬年前的one hundred and fifty中生代白堊紀幸存下來的古老魚類之壹。
2003年,長江鱘魚終於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當時,長江水產研究所的科學家救起了壹條長江鱘魚,並將其放生。從那以後,再也沒有發現這條鱘魚的蹤跡。十幾年來,在漁民和科學家的苦苦尋找中,壹直沒有出現。
圖為2003年,專家救助長江白鱘。
在專家的幫助下,白鱘的傷勢恢復良好。“魚王”白鱘恢復放生條件後,被放歸長江。然而,專家們的功課還沒做完,他們就開始追尋白鱘的聲納信號,24小時不間斷。
5438年6月+2003年10月30日淩晨5時,追擊船循著白鱘的“足跡”,到達四川宜賓南溪與江安縣交界處附近的“金雞尾”河段。因為長江大霧,追擊艦不幸觸礁,螺旋槳受損,無法連續飛行,延誤了六七個小時。可惜的是,船被糾正後,白鱘的聲納信號沒有再被發現。
最後,壹條獲救的長江鱘魚消失在茫茫長江中...
正在消失的“長江最後的白鱘”無非是三種“命運”:
壹個死了,滅絕了;
二是隱藏,人類追了十幾年也沒有發現聲納信號;
第三,聲納掉了,白鱘脫離了人類的監控。
“我期待後兩種結果。”
穆,宜賓市水利局水產漁政站原站長
雖然有人認為長江部分水域仍有白鱘存在,但從2003年開始就沒有發現白鱘,沒有為個體生存進行人工繁殖,這是不爭的現實。2018 165438+10月14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發布,長江白鱘和白暨豚均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沒想到,長江白鱘比白暨豚早壹步被宣布滅絕。
我們從未謀面,我聽說是永遠。
對於人類來說,長江白鱘的滅絕是壹個嚴峻的警示。由於長江白鱘位於長江水生生物食物鏈的頂端,它的滅絕肯定會對長江水生生態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就像壹個沒有山大王和獅子的自然區域,臟鬣狗會泛濫成災,不僅破壞生物鏈,還會威脅人類。
人類活動是環境因素退化的重要原因,包括物種棲息地減少、狩獵或野生動物貿易、全球變暖、汙染和外來物種入侵。可以說,長江的過度捕撈、河流汙染、航運等。都極有可能是長江白鱘滅絕的重要原因。即使人們不捕撈長江白鱘,長江白鱘的食物也會因為過度捕撈其他魚類而減少,使其難以謀生和繁殖,直至逐漸消失。對此,人類自己也應該反思壹下~
隨著過去幾十年快速而慷慨的經濟發展,長江的生物完整性指數現在已經到了最差的“無魚”水平。所以長江已經禁漁禁漁10年,正在燃燒。只有這樣,才能防止中華鱘等重要魚類在長江鱘魚消失後滅絕,也才能防止“後人為之哀悼而不吸取教訓,也讓後人為後人哀悼”的後果。
魚要放生,人要反思。
如果妳耗盡妳的資源去捕魚,就不會有魚,如果妳尊重規則,就不會有危險。
魚的興衰,本質上是大自然為發展亮起的指示燈。
給長江10年休整期,長江就能重獲國際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