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喧鬧的瓊花的由來,我不得不提到楊迪。歷史上,楊迪皇帝在開鑿運河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傳說在運河貫通的那壹年,楊迪皇帝夢見揚州瓊花盛開,於是帶著大批妃嬪和宮中官員,直奔揚州,沿運河看瓊花。船上整天彈琴吹笛,舞得很美。
蒲圻的《瓊花的煩惱》就是要演繹這個歷史傳說,表達人們對國家、人民、富強的祝願。
和瓊花玩的時間定在元宵節。100年來,劇目內容變化不大,但在表演藝術、裝飾、設施等方面有了很多新的改進。1996有彩旗,有號手,有鼓手,然後是氣勢磅礴的獅子保齡球。然後是瓊花。這株瓊花是活樹,樹幹粗壯,分枝均勻,去掉原有的葉子,用塑料仿制品做成36幅張瓊馬賽克。有八個王凡站在樹葉上,其中最高的是李世民。三十六朵仿瓊花點綴枝頭,熠熠生輝。再加上現代的電光裝飾燈珠,李世民更顯英氣。樹後是“三十六”黨,後面是六艘采蓮船,兩個人玩,壹個劃船,壹個提燈籠。因為他們日夜航行,他們有時需要點燈來指路。然後是楊迪乘坐的龍舟,坐在中間,陶醉於飲酒和聽音樂。嬪妃、太監、宮女分列兩旁,婢女彈琴唱歌,樂師吹笛唱歌,極盡奢華。龍舟後面是四輛滿載官員及其隨行人員的花車,加上最後壹名護衛護送。全隊從東外村出發,進東門出西門,進北門沿西到達南門,再返回北門,轉向東外村。這場戰鬥的規模相當大,有2000多名演員和看護人員,還不包括四個鄰村自發組織的治安員。讓瓊花* * *盛裝兩晚,觀眾達到幾十萬人,連溫州、臺州的人都風聞了。《錢球》是古代中國北方山戎部落的壹個刺激驚險的遊戲節目。它在齊桓公征服山戎時傳入中原,並與中原固有的錢球遊戲相融合,風靡全國。蒲圻於明末從福建傳入,並轉化為具有蒲圻特色的大型娛樂項目。天氣壯麗,場面壯觀。這不是普通的“秋千”,而是全國僅存的大型特技。
定於古歷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兩棵大樹豎立在南門的錢球廟,並豎立了壹個近30米高的錢球框架。有壹個兩米高的平臺供調度員站立。框架頂部用四根粗麻繩系住,呈對角延伸並系牢,防止框架在表演過程中倒下。這種腳手架的搭設必須符合力學原理。蒲圻人深明此法,數百年來未發生壹起摔倒傷人事故。
錢球相框的中間有八米寬,上面裝有壹個巨大的圖形旋轉環。旋轉環有四根旋轉軸,每根都有六米長。四軸是由四個穿著古代服裝的孩子表演的。在平臺上,成年人推動旋轉環使旋轉軸上升旋轉,並伴有鼓聲。四個小演員翻筋鬥,精彩絕倫,時而放鞭炮,時而放煙花,時而放焰火,令人嘆為觀止。清漪的餐飲學生張考己,曾為後人做對聯:
胡偉、桓胡,登上百尺高的平臺,筆直得仿佛地下沒有陸地;
打鼓,跳舞,看大戲,幾個疑惑中又有壹天。
到了民國時期,當地學者崔殿宣還認真地寫了壹篇正宗的駢文《籌款啟事》,壹直口頭流傳至今。這個通知有理有據,講的是“農隙歌舞,古有規矩。”找了依據後,就涉及到“戰亂頻繁,洪水泛濫”的現實。我擔心我不能彌補它。我怎麽敢說它的娛樂性?“故意壹個挫折,而不是壹個年輕,“曹(坤)吳(傅沛)退,是中華民族之大幸”,所以可以玩個千年,有個娛樂,“策劃出招,以氣蘇民”。這第二個理由是多麽強大。接著,又提出了第三個理由:“後人的天性和習武的精神,與迎神的特殊遊戲大相徑庭。“然後提出開場費巨大。”腋窩可以做成阿丘,價格很容易被擡高。“蒲圻門列廣場,民意應該是壹致的……”
壹個千禧年的告示竟然如此莊重,可見蒲圻人對千禧年的重視。這是蒲圻人為未來而奮鬥的盛大節日,也是蒲圻人加強親友鄰裏情誼、密切社會交往的最佳機會。蒲圻人此時不談利,只談友情。即使是貧窮的家庭也陶醉在巨大的喜悅中,竭盡全力招待遠近的親朋好友。蒲圻流傳著這樣壹首民歌:
蒲圻打千年,米桶光禿禿。前門感謝,後門流淚。
既體現了參觀人數,又體現了待客之道,還表達了待客之道的不可告人的秘密。有人甚至把這首民歌改編成:
蒲圻蕩,米桶擊脊頂。客人叫謝謝,主人叫西日坦。
蒲圻錢球已經60多年沒有舉行了。人們擔心未來會成為蒲圻歷史上的遺跡。或許,在未來的某壹天,有心人會再壹次將這種古老而稀有的娛樂方式在國內復興並傳承下去。蒲圻入閣發生在清同治年間,不僅在市內有名,還被外地請來指導、裝扮。
每個架子上至少有五到十壹個處女,可以站在肩膀上,手上,杯子上,刀上,尖上。精致漂亮,氣場十足。《八仙過海》裏的韓湘子,滿眼都是白玉笛,在星月鼻煙古城裏顯得格外別致;韓忠禮是手搖扇,笑容悠閑,有壹種閑適的韻味;鐵拐李舉起酒葫蘆,放到嘴邊,幽默地和人們打招呼。
當觀眾被這奇妙的壹幕所吸引時,陳塘關活潑熱情的哪咤出現在空中,後面跟著六位美麗的仙女,她們提著花籃,撒著鮮花。突然,大白臉曹操也闖入現場,增添了幽默。眼花繚亂,大喜驚呼。
蒲圻人也夠搞笑,給亭子編了壹個藝術水平很高的謎語:
遠看神仙雲,近看神仙三國,近看都是蒲圻人。
蒲圻用歷代蒲圻積累的文化背景擡著亭子,在元宵節的盛大場面中表演,烘托出熱鬧感人的氣氛。蒲圻四門加東外村、城隍廟* * *六龍不時穿梭於娛樂隊伍中;踩高蹺、嬉笑、打日本炮等節目各顯身手,相得益彰,為原本十分奇特的展館增添了魅力。笑的意思是“老鼠娶女人”,壹大群五顏六色的過街老鼠不過是在裝逼罷了。那是壹個上了年紀的男人,坐在轎子裏,打扮成老鼠新娘。他戴著老鼠面具,被幾只老鼠馱著,在街上撞了個滿懷。壹路上,老人哭著嫁人,哭訴的話語讓人忍俊不禁:“生活艱辛,哥哥老了,父母年輕,我放心不下!”媒人真的很害人。她騙我說新郎長得好看。如今,他只有三英寸半大。他哭著擤鼻涕,流著眼淚。眼淚是紅薯糊,拌上糠,放在大盆大桶的轎子裏,專門往觀眾和姑娘婦女擁擠的地方扔,姑娘婦女壹邊躲壹邊追。
新郎打扮成小男孩,老鼠面具也是油光水滑。它故作高調,勸新娘:“別哭,我家很有錢,十顆花生,十盒大米,十根紅薯絲……”
媒人也大聲催促:“這麽好的人家,我上哪找?”!地洞走三遍,洞房滴水不漏,上等樹葉做的床...“扛著嫁妝的老鼠,步伐溫暖而充滿活力。其中,拿起臉盆架的老鼠走了三步,轉身退了兩步,扭著腰,舞了半條線。兩只拎著尿壺的老鼠壹步壹步跳著,配合現場營造氣氛。這壹幕,連老太太都會笑。
這是蒲圻人的壹項獨創娛樂,已成為傳統保留節目。打日炮也是蒲圻的傳統保留節目,最具古城歷史特色。
由舊門板改裝而成的粗糙大炮,炮管由未經裝飾的粗竹制成。推槍的四個士兵和開槍的兩個士兵都穿著古代的制服,威風凜凜。所謂炮彈,就是煤油氣,把煤油火把的火吹進炮膛,就是用厚布緊緊蓋住,油火的氣沖到炮筒裏,就有壹聲巨大的爆炸,威力巨大,震天動地。
古兵的莊嚴,大炮的粗糙,發射動作的莊嚴,聲音大但沒有炮彈發射,村莊的和諧,有壹種獨特的審美趣味。
這種日本槍和蒲圻的歷史有很大關系。明代蒲圻設千府,朝廷派兵駐守,帶來全國各地的娛樂節目,並根據實際創作相應的娛樂節目,表達對敵作戰的決心。戰時軍民團結,把鐵鍬、獵槍、大炮、日本炮都用上了,以壯大聲勢,震懾敵人。即使在假期也不忘抗日,打日炮的節目壹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