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刺五加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

刺五加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

刺五加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

刺五加皮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刺五加皮又稱刺五加皮,是壹種常見的中草藥,對人體有益。接下來我給大家展示壹下刺五加的功效、作用和食用方法。

紅毛五加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1紅毛五加是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纖細五加的根皮,又名紅毛五加。、紅掌、日本五加。日本五加。日本五加。和紅毛五加..

五加,有南五加,北五加之分。西洋參是五加科藥用刺五加,包括刺五加、刺五加、無梗五加、糙葉五加、輪葉五加的根皮,無毒。刺五加皮是香加皮的根皮,香加皮是壹種薔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屬於現代民間草藥,在清代以前的醫學書籍中沒有討論過。吳佳主要產於湖南、湖北、河南、四川、江蘇、浙江、安徽、江西、雲南、貴州、陜西、甘肅等省。

生物組成

據測定,五加皮主要含有揮發油和樹脂,油中主要成分為4-甲基水楊醛、維生素A和B、鞣酸和脂肪油等。,而五加皮中的杠柳毒苷是強心苷,五加皮的葉子嫩的時候可以當菜吃。

行動功效

1,性味取向

五加皮味甘、辛、溫;入肝腎經。

2.醫學經典

神農本草經:“祛風除濕,治痹癥,強筋骨,痿弱。”

3.中醫辨證

刺五加具有祛風除濕、滋補肝腎、強筋利尿的作用,對風濕、筋骨痿弱、體虛乏力、行走遲緩、水腫、小兒腳氣有很好的輔助作用。

4.現代研究

五加皮的功能

(1)能抑制動物踝關節腫脹,具有抗關節炎和鎮痛作用。

(2)能增強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保護免受輻射傷害。

(3)具有抗利尿作用,興奮性腺、腎上腺和內分泌。

(4)能降低血糖,治療輕中度糖尿病。

(5)能降低血管的通透性。

(6)體外試驗,有殺滅寄生蟲幼蟲的作用。

刺五加:

(1)中所含強心苷的作用與松果菊苷相似。如果過量服用,會擾亂心血管系統,甚至導致死亡。

(2)可減少自發活動,減緩呼吸,增加唾液分泌,輕度痙攣,對實驗性關節炎有抗炎作用,縮短脊髓反射潛伏期。

飲食註意事項和禁忌人群

使用前要嚴格區分南無甲和北無甲,不可大意。

傳奇故事

壹、李白與刺五加

五加皮也是道教食品。煮根釀酒飲用,對人最有益處,能補精壯誌。相傳“鬥酒詩百首”詩人李白喝了刺五加煮的酒。還留下了料酒的方法:用五加皮壹斤,地榆壹斤,裝袋,放入兩鬥無灰好酒中,封好大壇子,放入大鍋中,文火煮,涼透。每天用曬幹殘渣的方法服50粒,送藥酒,然後躺在床上服用,以補精補髓。民間贊雲:“文章能使酒成其味,黃金能買草,何況其貴。”在古代,人們把詩歌視為知識和才華的象征。因此,人們用補五加皮的方法作為增加智力的手段,所以五加皮也被稱為“文章草”。

二、五加皮酒的傳說

五加皮酒是歷史上壹個眾所周知的故事:很久以前,在浙西兗州東關鎮的新安江畔,住著壹個名叫永中和的年輕人。他很誠實,有從祖先那裏釀酒的技能。有壹天,東海龍王的五公主來到人間,愛上了淳樸勤勞的郵政中和,後來結婚了,依然以喝酒為生。看到當地很多人都患有風濕病,吳公主建議誌忠釀造壹種既能強身健體又能治病的酒。在五公主的指導下,酒中加入了刺五加、甘松、木瓜、玉竹等名貴中藥材,釀造的酒被命名為“致中和刺五加酒”。這種酒問世後,老百姓和達官貴人絡繹不絕,捧著碗品嘗,大家贊不絕口,生意越來越紅火。因為這壹帶屬於兗州府東關鎮,所以後來被稱為“兗州東關五加皮酒”。

刺五加皮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2刺五加皮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服,6-9g,雙倍鮮品;泡在酒裏或服用藥丸或粉末。外用:適量,水煎,熏蒸或末敷。

本品有“南五加皮”和“北五加皮”兩種藥。前者無毒,更擅長滋補肝腎、強筋壯骨,是臨床治療風濕痹痛的通用正品;後者又名“刺五加皮”,有毒,更傾向於祛風除濕、利水強心。在我國壹些地區,它被作為“刺五加皮”入藥。通常復方湯劑中五加皮的用量為5~10g,鮮品可加倍。可制成丸劑、散劑或浸泡在酒中;外用可以酌情。“北五加皮”的用量要嚴格控制,壹般3~6g。

五加皮的加工;

清除雜質,用清水洗凈,稍微濕潤,切片,晾幹。炒:取原藥材,用小火炒至變色。釀酒:將五加皮與黃酒混合,潤至酒盡,取出晾幹,五加皮500克,黃酒60克,或用酒洗凈。《鉤元本草述》:五加皮,去骨,陰幹用酒洗,或用姜汁制成。

五加皮的食用方法:

第壹方:刺五加200克,牛膝100克,當歸120克,白酒2500毫升。

用法:將藥物用酒浸泡,半個月後,每次服15 ~ 20ml,每日2次。

主治:鶴膝風。

乙方:五加皮100克,豬蹄1。

用法:黃酒500毫升壹起煮至熟爛。

適應癥:風濕痛。

第三方:刺五加100克,松節50克,豨薟草60克,白酒2500毫升。

用法:浸泡7天後,每次飲用30 ~ 50ml。

適應癥:類風濕性關節炎。

第四方:刺五加30g,絡石15g,牛膝10g,豬腳1。

用法:用草藥燉豬蹄,吃豬蹄,喝湯。

適應癥:風濕性膝、踝關節疼痛。

第五方:五加皮12g,黃芪30g。

用法:水煎服。

主治:氣虛水腫。

第六方:五加皮30g,牛膝10g。

用法:水煎服,分兩次服用,每日1劑量。

刺五加酒

原料配方:黨參0.6克,陳皮0.7克,木香0.8克,五加皮2克,茯苓1克,川芎0.7克,豆蔻0.5克,紅花1克,當歸1克,玉竹2克,白術1克。

步驟

1.將黨參、陳皮、木香、五加皮、茯苓、川芎、豆蔻、紅花、當歸、玉竹、白術、梔子、紅曲、青皮、肉桂和熟地放入石磨中,搗碎或用研缽磨成粉末備用。

2.取壹個幹凈的容器,放入糖和焦糖(色素),加入適量開水使其充分溶解,再放入黨參等混合材料,攪拌均勻,浸泡4小時,再放入脫臭酒精,攪拌至混合均勻,繼續浸泡4小時。

3.將容器蓋緊,陰涼處存放1個月,然後啟封,過濾,去渣取酒,即可飲用。

該產品具有祛風除濕、強筋健骨、聰耳明目、消除虛損、補脾益肺的功效,最適合疲憊體弱者食用。

刺五加皮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3栽培技術

刺五加(刺五加)是刺五加的幹燥莖和根,又稱刺五加、刺五加。葉也可入藥,皮可加工成五加皮。刺五加性溫,味辛,微苦,具有益氣健脾、補腎安神、扶正固本的功效。主治:腹脹腹痛、黃疸、血尿、月經不調等。主產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等省。

壹.形態特征

刺五加為多年生落葉灌木,株高1-3米。根狀莖發達,不規則圓柱形,表面黃褐色或暗褐色。莖和根都有特殊的香味。莖和枝通常密被刺,有時很少或沒有刺。葉掌狀復葉,互生,葉柄多刺或稀疏;5小葉,橢圓形倒卵形至長圓形,葉背沿脈有淺棕色刺,邊緣有尖銳的重鋸齒,葉柄有棕色毛。傘形花序單頂生或2-4朵聚集,花多而密集;花萼無毛,具不明顯的5齒或很少齒;花瓣5,淡黃白色,卵形。核果漿果狀,近球形或卵圓形,紫黑色,幹燥後有明顯的5棱。種子4-5粒,薄而平,新月形。花期6-7月,果期7-65438+10月,種子成熟9-65438+10月。

第二,成長習慣

刺五加適宜生長在土壤濕潤、腐殖質層深厚、微酸性的雜木林下和邊緣,最好種植在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沙土中。它對氣候要求不嚴格,喜歡溫暖,能耐寒;我喜歡陽光,但也能忍受輕微的陰涼,但夏季溫暖濕潤多雨,冬季嚴寒的大陸性和海洋性氣候最好。刺五加生存能力強,不需要太多管理,病蟲害少,易於栽培和成活。

刺五加果實在9-6月成熟,65438+10月,但種子的胚未成熟。無論是當年秋播還是第二年春播,都需要壹個夏天完成形態成熟,壹個冬天完成生理成熟。刺五加種子壽命為3年,生產上適用壽命為2年。

第三,栽培技術

1,土地選擇,山地林區整地,應選擇被砍伐後的山坡,坡度在20度以下,或棄山緩坡;疏松肥沃的沙土更好。選地後,秋季翻耕,經過壹個冬天的全風化,第二年春天耙平、起壟、起壟。壹般將苗圃地做成高畦,寬1,2米,高20厘米;田地被做成60厘米的大壟,用於播種。

2.繁殖方法可以是播種繁殖和扡插繁殖。

(1)種子繁殖采摘成熟發黑的刺五加果實,新鮮時搓洗,將種子漂白,與兩倍量的濕沙混合均勻,放入花盆或木箱中,在20℃左右催芽。每7-10天翻1次,持續3個月左右。當種子有50%左右的裂紋時,在3℃以下低溫保存。次年4月中旬即可播種,5月即可出苗。也可以采用類似刺五加自然繁殖種子的方法,即將采集的種子立即播種或在第二年的6、7月份播種,等到第三年的5月份出苗。做壹個寬約1 m,長5-1m的苗床,將苗床翻深,仔細耙平,澆底水,按8cm×8cm的行距在穴中播種,每穴2-3粒種子,播種後用2 cm左右的土覆蓋,用3-5 cm厚的葉子覆蓋遮蔭。出苗後及時除去地膜,並適當澆水。

保持床土濕潤,苗期設遮蔭簾並保持床面無雜草,生長2年後移栽。刺五加種子具有胚成熟後休眠的特點,種子空心、幹癟,繁殖種子困難,也可采用扡插繁殖。

(2)扡插繁殖:選取尚未開花、生長旺盛的幼莖或多葉枝條,剪成20厘米左右的插條。插條帶回復葉,去掉兩邊的小葉,只留下中間的3片小葉;如果中央小葉太大,可以切掉L/2。在苗床中扡插,保持壹定的溫度和濕度,並用薄膜覆蓋苗床。為了避免強光直射,可以在苗床上放上窗簾遮陽,每天澆水1-2次,適當通風。扡插後30-40天長出根,揭膜,50-60天即可移栽。移栽要在陰天或傍晚進行,這樣才能帶土移栽好。8月份以後氣溫下降,容易長勢不佳,移栽不宜過晚。移植的幼苗不宜種植在當年不便管理的山區;最好精心培育1年,第三年再移栽到田間。

3.田間管理種植刺五加不需要太多的特殊管理。移植後需要遮蔭,管理得當,成活後不需要特殊管理。必要時加少許中耕除草,並根據土壤的幹旱程度和肥力適當澆水施肥。

4、病蟲害防治刺五加病蟲害很少發生,偶有蚜蟲。防治方法:連續噴灑40%樂果(2000)2-3次。

第四,收獲和加工

栽培分蘗收獲需要3-4年,幼苗收獲需要更長時間。刺五加的根、根莖、莖和葉可入藥。刺五加的根在夏秋季挖,洗凈,去皮,曬幹。藥用的根、根莖和莖,應在晚春或秋季出葉前,將根、根莖和莖挖掘收集,並除去泥土,切成30-40厘米長,曬幹後捆成小束,或采收後切成5厘米左右的小塊,曬幹後裝袋貯藏;8月葉扁鮮時可采摘,及時晾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