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作為在家招待客人的零食,酸水巴因為攜帶方便,壹度成為上山或者去離家很遠的農田的幹糧。據說南宋時嶽飛率領嶽家軍在九江和湖口抗金。浮梁人民曾為家家戶戶制作“灰果”,並派人到嶽飛的軍隊中做工。嶽家軍也曾將該產品作為行軍幹糧。清朝鹹豐年間,太平軍遷到浮梁時,浮梁人民也用此品告慰太平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浮梁許多農民用此產品告慰在浮梁作戰的紅軍和在山區堅持革命鬥爭的紅軍遊擊隊。酸水壩起源的傳說與春秋時期伍子胥途經昭關祭拜韓坡墓有關。九宮山屬於幕府山脈,橫跨贛鄂邊界。“山跨吳楚,陽有武寧,陰有銅山,史稱百裏芙蓉山。”在兩省交界處,有壹個半圓形的拱門,約3米厚,約10米長。它叫“吳楚雄關”,壹副老對聯上寫著:“半山晴雨,東西壹嶺判楚吳”。傳說這裏是春秋時期伍子胥逃離楚王迫害的地方,在昭關壹夜之間失去了頭發和胡須,就是這個地方。武寧素有“武頭楚尾”之稱,九宮山是吳國與楚國的分水嶺,“吳楚雄關”是否指昭關,冒充傳說有待考證。再說伍子胥和昭關混在壹起,心情也漸漸平復。他來到半山腰,坐在地板上,靠著壹棵樹休息。只見不遠處有壹個大土堆,前面立著壹塊石碑。伍子胥走近仔細看。碑上刻著“冷女之墓”四個字,到處都是蠟燭紙,石拱門上的祭品依然存在。伍子胥餓了,就選了其中壹個祭品填飽肚子。這個時候,他已經不在乎它的堅硬、苦澀和辛酸了。他猛嚼了幾口就咽了下去。剛等第二個,壹群人,有老有少,從森林深處走來,提著竹籃,來掃墓。伍子胥保持匿名,只說吳去探親了。他們見伍子胥彬彬有禮,紛紛拿出祭品,滿足伍子胥的饑餓。伍子胥嚼著果子,認真聽著寒女的故事。韓坡,原名韓坡,早年喪夫,留下三個兒子,大兒子外出戍邊,二兒子為夫役被迫出走,杳無音信。韓日夜渴望爬山,在壹場暴風雪中,她凍死在山坡前。村民們聚集起來,為它建了壹座墳墓,立了壹座紀念碑,並把它命名為韓坡墳。後人誤稱其為“韓破墳”,留下了以其亡正月十二日晴雨預測早春氣候變化的習俗。如果是晴天,就會說寒女找幹柴,早春氣候好。反之,將是暴雨低溫的惡劣天氣。伍子胥聽了眾人對韓坡苦難的敘述,跪拜在墓前,祈禱韓坡保佑他報仇。看到大家的籃子裏都裝滿了看起來像餅、餅、糕的方形供品,就問怎麽回事。韓婆死後我才知道,村民們在收拾遺物的時候,米壇空空如也,爐子冷了,鍋也涼了,掛在梁上的竹籃裏只剩下幾根稻稈。原來,年邁體弱的老婆婆靠著村民的幫助生活,又因為看到大家日子都不好過,就想出了壹個節食的辦法,把米磨成米糕蒸熟,每天切幾塊,用野菜煮飯。時間長了,年糕變酸了,難以下咽。老人看著變質的稻糠,憂心忡忡。他突然想起女人洗頭時用草燒灰濾水,不僅有香味,還能去除汙垢和油脂,於是試著用草灰水調成米漿,可以存放很多天,不酸也不臭。以後,每次韓婆去世,村民們都會用這個作為祭品來紀念她。清代許多文人遊完九宮山,都會到寒坡墓祭奠這位不幸的老人,留下壹句感慨的詩句:“月牙兒半弓落山坡,石牙層層露,細雨如草,留梳談寒坡。”九宮奇觀之壹,韓坡遺梳,指的就是這個地方。伍子胥投奔吳國後,竭力為吳國效力,但吳王是個傲慢的昏君,聽從了越國的越軌計劃,疏遠了伍子胥。伍子胥想起了寒女和村民的悲慘遭遇,擔心吳國人民遭受戰亂之苦,於是將制作年糕的方法傳到當地以備不時之需,這就是後來的年糕。它的制作方法是壹樣的,只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風俗的不同,原料和形狀逐漸發生變化。說起來還是和年糕壹脈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