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芋頭有多少種?芋頭種哪個品種好?

芋頭有多少種?芋頭種哪個品種好?

臺灣省常見的芋頭栽培方式有兩種:幹芋頭栽培和水芋栽培。種植幹芋頭不僅容易滋生雜草,而且管理難度大,產量低。其栽培面積逐年減少,目前僅零星分布於山坡或山區。芋頭的栽培是將幼苗移植到稻田中的壹種栽培方法。芋頭生長迅速,易於管理,產量高。是最受農民歡迎的栽培方式,種植面積最大(約90%以上)。但這種方法有其缺點,因為芋頭長時間在水中生長,鱗莖質量略差,容易發生軟腐。

1.品種選擇芋頭品種在水中的適應性差異較大。種芋品種不適合在水中生長,母芋品種更適合在水中生長。在臺灣省,有兩個品種適合水田種植:檳榔芋和高雄壹號芋。檳榔芋栽培歷史悠久,深受農民喜愛,但不抗軟腐病。高雄1號芋是高雄地區農業改良農場於1989育成的新品種。其食用品質與檳榔相近,抗軟腐病,塊莖大,產量高,生長勢強。因此,在病害易發區種植高雄1號是有利的。

2.苗木的選擇。臺灣省芋苗除大部分由水芋田母芋收獲,殘土中莖上的休眠芽或頂芽可適當管理,約20-30天後可獲得大量苗外,另壹部分取自本田正在生長的母芋所分布的子芋苗,平均每株3.4-5.4株。在挑選幼苗時,我們應該選擇健壯且不易生病的幼苗。

3.本田整地芋頭種植的整地方式與種植水稻類似,但由於根系較深,犁的深度比水田深20 cm以上。壹般本田的整地工作要在種植前1~2天內完成,並保持3~5 cm的水分。如果種植前排除田裏的水,種植後芋苗就不容易傾斜或倒伏。

4.種植時期及種植密度臺灣省全年均可種植,但應避開65438+2月及次年冬季寒冷平均氣溫低於15℃時種植,以免幼苗延遲成活或凍傷。海芋的栽培是臺灣省農作制度中理想的合作作物之壹。由於不受耕作時間限制,在南方地區水稻收獲第二階段(秋種)可於次年5-6月收獲,產量和品質表現均優於春季,在栽培制度上也是有利的。合理的種植密度是增產的途徑之壹。根據高雄地區農業改良農場芋頭種植密度試驗結果,可知密植雖可增產,但壹般鱗莖較輕,且由於密植通風不良,病蟲害發生嚴重。芋頭栽培適宜的種植密度為60~70厘米行距和30厘米株距,即每公頃47600 ~ 55500株。

5.芋苗移栽後生長初期的灌溉排水,田面水深應保持3~5 cm,以促進苗木成活和根群發育。隨著植株的生長,水位應逐漸加深,以8~10 cm為宜,防止雜草生長,減少芋頭分蘗,水位不宜過深,以免因通風不良而影響芋頭的發育。另外,生長期保持田間水流緩慢,增加芋頭田的通風,可以促進芋頭的發育。追肥前應排幹田間水,施肥後3~5天停止灌溉,防止肥料流失。從種植後6個月開始,可逐漸減少田間灌溉量,保持田間濕潤,促進澱粉的轉化和積累。收割前10天左右完全斷水,方便收割工作。

6.使用除草劑控制雜草時,應註意適當的時間、藥物和方法的原則。根據高雄地區農業改良田的實驗結果,在種植後1~3天內每公頃施用5%丁草胺G並在3~5 cm的淺水中保持3~5天,在種植後1個月再施用等量的丁草胺G,可達到最佳的除草效果。

7.施肥方法芋頭栽培的施肥方法可分為基肥和追肥,化肥的施用量應根據土壤肥力和生長情況增減。基肥應在整地翻耕前足額施入,追肥應在栽後4-6個月內芋頭營養生長最快時期施入。如果在生長後期施用氨肥,會延緩澱粉轉化積累和鱗莖發育,增加根群和葉片的可持續生長,降低產量和品質,因此應在種植後20-30天施用壹次,6個月期滿前停用。

8.成熟收獲的葉子變黃,生長枯竭,根系枯萎,是鱗莖的象征。根據高雄農改農場芋頭采收期的實驗結果,適宜的采收期為種植後8個月左右。如果是為了市場需要和利潤,可以提前6-7個月采收,但品質和產量相對降低。當采收延遲到9~10月時,發病率增加,品質逐漸變差。收割時,用鐮刀將芋頭根部切開,挖出母芋頭,然後剝去葉柄和殘根,再按大小分兩類,分別包裝出售。如果夏季蔬菜短缺,可選擇葉柄去葉,捆綁上市蔬菜。如果收獲的芋頭沒有及時出售,應放在陰涼通風處,防止品質劣變或貯藏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