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綠茶和紅茶,主要區別在於制作方法不同。具體如下
1、發酵程度不同
白茶是“輕微發酵茶”,綠茶是“不發酵茶”,紅茶是“全發酵”茶。
2、茶葉顏色不同
白茶,表面滿披白色茸毛;綠茶,清揚綠葉,形美;紅茶,紅湯紅葉、香甜味醇
3、保存時間不同
白茶,保存時間適中。
綠茶,隨著時間的流逝會陳化失去味道,保存時間較短。
紅茶,能夠保存相當長的時間,這樣能適應長途運輸,適合出口。
擴展資料
壹、白茶制作工藝:
1、采摘
白茶根據氣溫采摘玉白色壹芽壹葉初展鮮葉,做到早采、嫩采、勤采、凈采。芽葉成朵,大小均勻,留柄要短。輕采輕放。竹簍盛裝、竹筐貯運。
2、萎雕
采摘鮮葉用竹匾及時攤放,厚度均勻,不可翻動。攤青後,根據氣候條件和鮮葉等級,靈活選用室內自然萎雕、復式萎雕或加溫萎雕。當茶葉達七、八成幹時,室內自然萎雕和復式萎雕都需進行並篩。
3、烘幹
初烘:烘幹機溫度100-120℃,時間:10分鐘;攤涼:15分鐘。復烘:溫度80-90℃;低溫長烘70℃左右。
4、保存
茶葉幹茶含水分控制在5%以內,放入冰庫,溫度1-5℃。冰庫取出的茶葉三小時後打開,進行包裝。
二、綠茶制作工藝:
1、殺青
殺青對綠茶品質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通過高溫,破壞鮮葉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類物質氧化,以防止葉子紅變;同時蒸發葉內的部分水份,使葉子變軟,為揉撚造形創造條件。隨著水分的蒸發,鮮葉中具有青草氣的低沸點芳香物質揮發消失,從而使茶葉香氣得到改善。
2、揉撚
揉撚是綠茶塑造外形的壹道工序。通過利用外力作用,使葉片揉破變輕,卷轉成條,體積縮小,且便於沖泡。同時部分茶汁擠溢附著在葉表面,對提高茶滋味濃度也有重要作用。制綠茶的揉撚工序有冷揉與熱揉之分。
3、幹燥
幹燥的目的,蒸發水分,並整理外形,充分發揮茶香。幹燥方法,有烘幹、炒幹和曬幹三種形態。綠茶的幹燥工序,壹般先經過烘幹,然後再進行炒幹。因揉撚後的茶葉,含水量仍很高,如果直接炒幹,會在炒幹機的鍋內很快結成團塊,茶汁易粘結鍋壁。
三、紅茶制作工藝:
1、萎雕
萎雕分為室內加溫萎雕和室外日光萎雕兩種。萎雕程度,要求鮮葉尖失去光澤,葉質柔軟梗折不斷,葉脈呈透明狀態即可。
2、揉撚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初期使用雙腳揉茶。50年代采用鐵木結構雙桷水力揉撚茶機。至60年代,揉撚這壹工序又加以改進,采用了鐵制55型電動揉撚機,提高制茶效率。揉撚時要使茶汁外流,葉卷成條即可。
3、發酵
發酵,俗稱“發汗”,是最為重要的壹個環節。是指將揉撚好的茶胚裝在籃子裏,稍加壓緊後,蓋上溫水浸過的發酵布,以增加發酵葉的溫度和濕度,促進酵素活動,縮短發酵時間。發酵的目的,在於使茶葉中的多酚類物質在酶的促進作用下發生氧化作用,使綠色的茶坯產生紅變。
4、烘焙
烘焙壹般采用壹次幹燥法,不宜翻動以免影響到幹度不均勻,造成外幹內濕,壹般在6小時即可下焙,主要看火力大小而定。壹般是焙到觸手有刺感,研之成粉,幹度達到,而後攤涼。
5、復焙
茶葉是壹種易吸收水分的物質,在出售前必須進行復火,才能留其內質,含水量不超過8%。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中國茶
百度百科-白茶
百度百科-綠茶
百度百科-紅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