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怎麽樣養殖七彩山雞都需要註意什麽

怎麽樣養殖七彩山雞都需要註意什麽

養殖七彩山雞各周期註意事項:

1、育雛期

雛雞飼養管理要點:

(1)適時開水、開食山雞苗應在出殼24小時內開食,開食前應先飲水,飲水中最好加5%的葡萄糖或0.1%的高錳酸鉀。開水後2小時開食,開食的飼料要求營養豐富、易於消化、適口性強而便於啄食的精料為宜,對不會飲水吃料的雛雞應加強調教。育雛前幾天餵食應註意少量多次,防止雛山雞暴食暴飲,造成消化不良,0~2周每天餵6次,3~4周每天餵5次,5周以後每天餵4次,隨日齡的增加,采食量遞增,到接近成年體重時,采食量趨於穩定。

(2)溫濕度的控制適宜的育雛溫度,1~3日齡34~35℃,4~7日齡32~33℃,2周齡28~31℃,3周齡24~27℃,4周齡22~23℃,5周齡後可脫溫。給溫總的原則是夜間比白天高,小群比大群高,具體還應做到“看雞施溫”,即根據雛山雞的精神狀態給予正確施溫。溫度適宜時,山雞表現食欲較好,飲水適度,活潑好動,睡眠時均勻分散開來;溫度過高時,山雞表現為遠離熱源,張口呼吸,飲水量加大,食欲不好,有時見稀樣糞便;溫度過低時,山雞行動遲緩,靠近熱源,有時可見層層紮堆,相互擠壓,在整個育雛期間應防止溫度忽高忽低。相對濕度前期要求高,主要是為了防止雛山雞脫水,後期要低壹些,主要是為了防止球蟲病等疾病發生,1~10日齡65%~70%,11日齡以後55%~65%。

(3)密度隨著雞齡的增大密度逐漸減小,1~10日齡每平方米50~60只,11~30日齡20~30只,30日齡以上10~15只,另外還要保證山雞有足夠的采食位置和飲水位置。

(4)育雛室內環境的控制育雛室內氨氣和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會直接影響雛山雞的生長發育,並可誘發慢性呼吸疾病、眼病等,在保證育雛溫度的情況下,盡可能加大通風換氣,總的原則是以人進入室內不感到有刺激眼、鼻和氣悶為宜。

(5)合理的光照制度商品山雞的生產對光照制度要求不嚴格,種用山雞則必須制訂合理的光照制度。在育雛階段應遵循總的原則是:光照只能減少不能增加,采用弱光,避免強光,光照時間不能或長或短。1~3天24小時光照,4~7天20小時光照,第2周19小時光照,第3周轉入自然光照。

(6)斷喙為了防止山雞啄癖的產生,往往要進行斷喙。壹般情況下要斷喙2次,第1次在10日齡左右,第2次在10周齡左右,可用斷喙器、電烙鐵或剪刀灼燒後將上喙斷去1/2,下喙斷去1/3,連斷帶燙,防止出血,斷喙前可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維生素K,也可加壹些鎮靜藥,以減少應激。斷喙時註意不要將舌頭斷去,種用公山雞可不斷喙或僅斷喙尖,否則會影響配種。

(7)防病防疫開水時最好在飲水中加0.1%的高錳酸鉀,以清理腸道。第3~7日齡飼料中加入防白痢的藥物如痢特靈0.04%(註意添加量及拌勻),日餵2次,或在飲水中加入0.02%的痢特靈,連飲1周,8~14天防細菌性疾病和球蟲病,15~20日齡在飼料中拌加土黴素0.05%,日餵2次,預防球蟲。在14日齡和28日齡用新城疫系苗免疫接種。

(8)建立日常的管理制度每天的飼餵次數、飲水、打掃環境、記錄工作都有固定的時間和順序,每次進雛時要觀察雛雞的精神狀態、采食量、糞便等,發現異常,及時查找原因並采取相應措施,特別是對溫度、濕度及通風情況要經常檢查。每天清洗料槽、水槽1次,清理1次糞便。

(9)防止雛雉雞早期死亡。選擇身體健康體質較好的強雛,對於品質不良、體質較弱的雉雞比較難養,即使成活,生產性能往往也不理想。提供適宜的育雛條件,特別育雛溫度過低、突然停電、接種疫苗或抓雞時,雛雞會紮堆擠壓,導致壓死,也要防止雛雞被擠入水盆淹死。防止疾病發生,做好免疫接種,在飼料中適當添加抗生素預防球蟲病和白痢等病的發生,要註意更換預防用藥物,以免產生抗藥性。

2、育成期

山雞的育成期是指5周齡以上的青年雞,這壹階段是山雞生長發育最快的時期,為了保證山雞的正常發育,培育合格的後備種山雞,除做好日常飼養管理外,還應掌握如下要點:

(1)、及時轉群

雉雞飼養至6~8周齡時,由育雛舍轉入育成舍,如作為種用還要在19~20周進行第2次轉群,由育成舍轉入產蛋舍。對於種用山雞兩次轉群是整頓山雞群的好機會,將體型外貌等有嚴重缺陷的山雞淘汰作商品山雞飼養。

(2)、密度

育成期密度過大,雞群生長發育不整齊,往往還會發生啄羽。5~10周齡,以每平方米6~8只為宜,如果包括運動場,則每平方米3~4只,每群以300只為宜;11周齡以上,每平方米3~4只,包括運動場則每平方米1.5只,此時,可從羽毛上明顯分出雌雄,應按雌雄及強弱分別組群,每群100~200只。

(3)、控制體重,防止過肥

確定留種用的育成山雞,除在6~8周齡進行初選外,還必須控制體重,防止過肥,如減少日糧中蛋白質和能量標準;控制餵料量,增加粗纖維和青綠飼料餵量,減少飼餵次數,增加運動量等。

3、繁殖期

專門用於繁育的山雞稱種山雞,種山雞可分休產期和繁殖期。休產期又可分為繁殖準備期(1~3月份)、換羽期(8~9月份)、越冬期(10~12月份)。

(1)、繁殖準備期

重點做好種山雞分群、整頓、免疫工作,選留體質健壯、發育整齊每100只左右編為壹群,提高日糧蛋白質水平,加餵維生素、微量元素,適當補充鈣、磷,網室換鋪沙子。這壹時期的防疫消毒工作也顯得非常重要,由於氣溫回升,各種病菌容易繁殖,要進行壹次徹底的衛生消毒,註意疫苗的接種。

(2)、換羽期

產蛋結束後開始換羽,為了快速換羽,可降低飼料中粗蛋白含量,但要保證含硫氨基酸的供給,以使羽毛快速生長,在飼料中加1%生石膏可促進新羽生長。產蛋結束後應及時淘汰病、弱山雞及繁殖性能和種用時間過長的山雞。

(3)、越冬期

要做好雞舍的防寒保暖工作,如是墊料平養要增加墊料的厚度,並及時更換墊料。飼餵量可適當加大,或在飼糧中添加高能量飼料從而提高飼料能量代謝能水平。根據山雞產蛋率等成績對種山雞群進行調整,選出育種群、商品群和淘汰群。

4、產蛋期

(1)、適時公母合群在良好的人工馴養條件下,壹般公山雞9~10月齡性成熟,母山雞性成熟要遲1個月左右。山雞進入繁殖期即要放對配種,合群配對的時間相對很重要,配對時間的確定必須考慮氣溫、繁殖季節及飼糧營養水平,過早配對,影響種山雞群的成活率,還會促使公山雞早衰,過晚會影響種蛋受精率和造成種蛋的浪費,配對時間壹般以3月中旬前後為宜,但有的場也提到每年2月份放配。也可以通進試配方法確定適時合群時間,方法是先試放1~2只公山雞入母山雞群,觀察母山雞是否願意交配,還可根據母山雞的鳴唱、紅臉或做窩等行為來掌握合群放配時間。山雞群大小以100只左右為1群,公母比例以1∶5~6為宜。

(2)、及早確立和保護“王子雞”的地位。公母山雞合群後,公山雞間出現強烈的爭偶、鬥架,勝利者即為“王子雞”,這個過程也稱為拔王過程,“王子雞”確定後,整個雞群就穩定下來。在拔王過程中盡可能人為的幫助確立“王子雞”的地位,有利於穩群,減少死亡。公山雞群位序列確定後不得隨意放入新公山雞,以維護“王子雞”的地位,除非到繁殖後期,有部分公山雞只是爭鬥而不交配或繁殖力下降,必須及時進行公山雞輪換,對新公山雞要加強人工保護。“王子雞”在交配、采食等方面享有優先權,但有不讓其它公山雞交配的特點,所以應設置屏障遮住“王子雞”的視線,使其它公山雞有機會與母山雞交配,這是提高群體受精率的重要措施,方法是按每100平方米放入3~4張石棉瓦橫著豎在網室內,也可放樹枝堆或設置假山。

(3)、提供營養豐富的飼料

繁殖期的山雞要求營養豐富,尤其是動物性蛋白質飼料,產蛋高峰期飼料中蛋白質要求達18%~20%,另外適當增加飼料中多維和微量元素的含量。

(4)、保持良好穩定的環境條件

做到三定,即定人、定時、定管理,出入山雞舍動作要輕,經常檢查修補網室,防止獸害騷擾雞群,夏季註意防暑降溫,冬季防寒保暖。

(5)、勤撿蛋,減小蛋的破損,公母山雞都有吸蛋的惡習,破蛋率有時會很高,因此要勤撿蛋,特別是山雞在午後產蛋較多,要定時收蛋,發現破蛋,應及時將蛋殼及內容物清除幹凈。還可在舍內、動動場上堆放樹丫,下面墊壹些幹草,可大大減少蛋的破損率。初產山雞有時會出現難產情況,要及時助產。

(6)、加強飼養管理,提高山雞產蛋率山雞馴化時間不長,產蛋有明顯的季節性,壹般在3~8月為產蛋季節,其它月份停產,這對全年均衡供應山雞的影響很大,或采取加強飼養管理措施,能使山雞全年產蛋,提高產蛋率。在換羽期,調整日糧,降低飼糧中的蛋白質水平(20%以下),代謝能10.46兆焦/公斤,限制采食量,盡快使其換羽。在原停產季節來到前加強飼餵,將飼糧中蛋白質水平調到25%左右,代謝能11.30%兆焦/公斤,在正常產蛋季節再適當降低蛋白質至22%左右,在飼糧中補加適量蛋氨酸、賴氨酸、多維、微量元素,增加飼餵次數,在產蛋期間不能減少光照時間,每日保持14小時左右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