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的生物學特性
1.1黃花菜對溫度適應性廣,地上部分不耐寒,霜後枯萎。地下部分變短的莖和根抗寒性強,能承受-30℃的低溫。因此可以在我市各地安全越冬。抽薹花期對溫度要求較高,壹般為20-25℃。如果晝夜溫差大,生長旺盛,花苔厚,芽多。
1.2黃花菜根系發達,根深可達1.3-1.7米以上,肉質根內水分較多,耐旱性強,可山坡種植。但抽薹後,土壤需要濕潤,盛花期需水量最大,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在花期進行灌溉,以提高花芽產量。田間長期積水會影響根系生長,容易發生病害。因此,低窪易澇地塊應註意雨季排水。
1.3黃花菜對光照強度適應性廣,能在半陰地正常生長,可與高大作物間作。果樹之間種植也可以充分利用土地。但在陽光充足的地方生長更旺盛,尤其是開花期,陽光充足,芽越來越多。花期持續下雨會造成大量掉芽。
1.4黃花菜對土壤適應性廣,貧瘠,即使是輕度堿性土壤也能生長。但在土質疏松、肥力高的土壤中,種值生長旺盛,產量高。
2栽培技術
2.1再現
黃花菜有兩種繁殖方法,即分株法和播種法,但生產中常采用分株法。具體方法是:春季拔花苔前或出芽後分株。選擇生長旺盛、芽多、質量好、無病蟲害的植株,從縮短的莖上切下壹些有根的植株,切掉老化的根和粗大的肉質根,適當切根即可種植。挖掘時,盡量減少對殘存植物的破壞。壹般分株切下的部分占據整個植物叢的壹側,若幹年後可以在植物叢的另壹側切下分株。也可以利用老株,挖出來進行分株繁殖,但生長勢不強,產量低。
2.2殖民化
雖然對黃花菜的土壤要求並不嚴格,但壹次種植就要生長10年以上,所以要註意種植地點的選擇,壹般選擇地下水位低的平地或排灌條件好的坡地。在種植前挖地30厘米以上。為了保持水土,山坡種植時要修梯田。整地要整平耙平,起70cm寬的壟,挖深25cm,直徑30cm的種植坑,坑內施有機肥,與土壤拌勻。6月初播種,每個坑2-3株,澆底水,滲水後覆土,使根埋入土中10-15 cm。每畝栽培3500-4000朵黃花菜。
2.3現場管理
慢栽苗後,經常進行中耕除草,防止缺草和鏟草結合。從第二年開始,出苗前每年中耕1次,深度約12-13 cm,施速效肥壹次,可使苗粗壯整齊。抽薹前在行間進行65,438+0淺中耕,深度6-7 cm,用速效肥進行第二次追肥,使花苔粗,分枝早,發芽早。旺盛收獲期第三次追肥還是用速效肥,尤其是土層較差的地塊。這種追肥增產效果明顯。各時期追肥以速效氮為主,但磷鉀肥需配施。氮肥不能偏施,否則葉子太嫩,會致病。
每年的7-8月是黃花菜的花期,對水分非常敏感。此時,如果土壤水分不足,容易導致芽短而細,掉芽率高。所以這個時候要保證供水。幹旱期每7天灌溉壹次,保持土壤濕潤。在夏季幹旱之前,鋤掉表層土,減少水分蒸發,增強保水性。此外,在黃花菜花蕾出現後噴施激素和葉面肥,也非常有利於保持和增強花蕾。
黃花菜種植後第八年至第十五年產量最高且穩定,十八年後產量會下降,需要更新復壯。采收要及時,必須在開花前4小時采收,才能獲得高產。
2.4加強病蟲害防治
2.4.1疾病控制
黃花菜在生長過程中容易發生銹病、葉枯病和根腐病。這些疾病多發生在溫暖、多雨、潮濕的田地。所以不能種的太密,密度大了通風不好容易生病;排水不暢,土壤板結,偏施氮肥,葉片細嫩,都容易感染病害。
銹病: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小斑點,後蔓延至全株。用銹色粉覆蓋花苔,用15%三唑酮1500倍液防治。
葉枯病:發病初期,葉片中部邊緣出現水浸狀斑點,逐漸向上、向下蔓延,形成褐色條紋,最後變成灰色,嚴重時整葉死亡。可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防治,也可用百菌清、抗病毒礬、撲爾敏防治。每7-10天噴壹次,連續噴2-3次。但是在采花期間是不允許噴的。
根腐病:植株莖內出現菌絲體和菌核,根部和變短的莖腐爛,導致植株死亡。發病初期可噴施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77%克蟎特可濕性粉劑或多菌靈和代森錳鋅混合液。
2.4.2害蟲防治:黃花菜的主要害蟲是紅蜘蛛和蚜蟲。蜘蛛可用殺蟎劑防治,蚜蟲可用氧樂果、大英雄、康福多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