鰻魚又名白鰻、白泥鰍,是淡水養殖的名貴魚類。它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具有祛瘀生新、滋補調養等藥用功效。鰻魚生長迅速,適應性強,即使在溶解氧很少,其他魚類無法生存的水域也能正常生活。人工養殖技術要求不高,飼料來源廣泛。大量養鰻戶在土池中養殖,全部實現了高產高效。鰻魚種可在秋末冬初上市,平均畝產800 ~ 1000斤。土壤池塘高產高效養鰻的關鍵技術介紹如下:
1.池塘選擇與消毒養鱔魚的土池要求通風向陽,水源充足,面積不宜過大。在土池四周種植寬度為0.8 ~ 1米的水葫蘆或水花生,用柵欄或網圍起來,既能防止鱔魚逃跑,又能遮陽,有利於其生長。
放養前要清除土地中過多的淤泥,平整池底,修補田埂和池塘進出口,在養鰻入池前10 ~ 1000平方米125天,對池塘進行清理消毒,徹底殺滅野生雜魚和敵生物。然後在鰻魚入池前5-7天註入0.6-0.7米深的水,進水口用60目篩過濾。最後施底肥。壹般每1000平方米澆300 ~ 400公斤腐熟豬牛糞。水呈淡綠色或黃褐色後,放鰻種,使其入池後能吃到足夠的天然餌料。15天左右將池水加深至1.5m。
2.鰻鱺種處理放流的適宜溫度為20 ~ 28℃,水溫為65438±02℃時鰻鱺開始攝食,因此放流時間壹般為2月下旬至3月中旬。在放入袋子之前,將鰻魚籽浸泡在水中20-30分鐘,以適應水溫。只有當袋內外溫差小於5℃時,才能開袋,然後用小盆往袋內倒2-3盆水,使鰻苗從高溶氧狀態逐漸適應低溶氧狀態。同時,鰻種在投入使用前應進行消毒,每50公斤水用0.75 ~ 1公斤鹽浸泡15 ~ 20分鐘。
放流的鰻鱺品種顏色應呈青灰色,皮厚,富有彈性,遊動活躍,同壹池塘的鰻鱺品種規格要整齊壹致,否則鰻鱺之間的競爭會影響個別弱者的攝食。放養密度壹般為4000 ~ 5000條左右,每1000平方米20克;50克左右可拋3000 ~ 4000尾;約100g可放入2000 ~ 3000尾。同時,每65,438+0,000平方米土池可混養50頭鱅魚、30頭鰱魚、200頭羅非魚,可過濾浮遊生物,吃鰻魚排泄的糞便,凈化水質。另壹方面可以增加魚產量。
三、飼料種類及飼養鰻魚人工養殖主要依靠專用配合飼料(市場上有售),每50公斤專用飼料添加50 ~ 60克多種維生素(維生素A、B、C、E)和1.5 ~ 2公斤魚肝油(水溫低於20℃或高於35℃時應停用魚肝油)。幼鰻要少加,成年鰻要多加。如果專用飼料暫時短缺,可以用小雜魚、畜禽內臟、蠶蛹等動物飼料磨碎後摻入面粉代替,其粗蛋白含量必須在40%以上。
鰻魚是食肉魚,貪吃。投料時應貫徹“四定”原則,即定性、定量、定時、定位。質量決定:即保證飼料的質量。配制的飼料要軟硬適中(加水量為1.2 ~ 1.3倍),新鮮幹凈,不能變質。定量:即根據鰻魚的規格、飼養、消化、天氣、水溫、水質等情況,投餵量要適當。壹般每日投餵量為65438+鰻魚體重的0.5% ~ 2.5%,在12小時內食用為宜。時機:即魚體積小,密度高,每天早上8: 00,下午4: 00投餵1次;鰻魚大小在100克以上,每天早上8:00-9:00可投餵1次。定位:即飼料放在固定的食臺上,每1000平方米土池可設置2 ~ 3個食臺。
四、日常管理和防病每天早晚巡視水池,觀察鱔魚活動和攝食情況,雨後檢查排水口,防止魚兒逃跑。平時每10 ~ 15天加淡水1次,夏秋季每5 ~ 7天加淡水1次,每次換水量約為全池的10%。同時註意使pH值在7-8.5之間。pH值過高應更換淡水,過低每1000m2用15 ~ 20kg生石灰調整。
溫暖的流水文化
在溫暖的流水中飼養鰻魚是壹種先進的養殖方法。要求水溫控制在鰻魚最適水溫(27℃左右),流水養殖。它的優點是鰻魚病害少,生長快,單位面積產量高。壹般2月初放苗,當年就可以養殖全部食用鰻魚,畝產15000斤左右。缺點是基建投資大,養殖技術強。由於水源的不同,這種培養可分為工廠余熱溫排水培養和室內循環過濾培養兩種。前者利用工廠的余熱排水,可以節約能源,結構簡單,養殖成本低;後者用鍋爐加熱,池水循環使用,需要建生物濾池,結構復雜,壹次性投資大。
為了自動註水和排水,要求盡可能利用地形標高建造壹個養鰻池。因為池水使用後立即從場內排出,所以壹般都是露天操作。其主要設施有:冷熱水管道、調溫池、養鰻池和排水管。
循環過濾養鰻場壹般在室內操作,並配有生物過濾池。暖水鰻魚養殖場規模壹般為1 ~ 2畝。每個池塘由水泥制成,面積30 ~ 50平方米,深度1.2 ~ 1.4米,庫容1.0 ~ 1.2米。水池為圓形或方形,四個角被切掉,圓形水池的底部為鍋底。排水口位於池底中央,由兩個半圓形的排水墩和橋墩兩側的三個閘門組成。方形池塘的底部是平的,向排水溝傾斜。其他設備要求和飼養管理方法與露天池塘基本相同。
水質管理
“水”是鰻魚產業的命脈,水質管理是高溫季節水產養殖的重中之重。
1.人工降溫法。要降低水溫,也可以不依靠“空調”或“電風扇”,通過人造土壤的方法達到降低水溫的目的,方法是:1。在精養池蓋上壹層黑色遮光布,這樣遮光布既能通風,又能阻擋陽光直射,增加水面涼爽,可使水溫降低1 ~ 2℃左右。2、汙水提前換水。正常情況下早上8點排汙換水,高溫季節可以提前到早上6點,因為晚上水體相對比白天涼爽。水溫低時,排汙換水,也能達到降低水溫的目的。3.提高水位。高溫季節,無論是土池還是精養池,水位都會提升到最高邊界。水位高,水空間大,升溫慢也是降溫的好方法。4.增加交換的水量。中午溫度最高時,利用機械井或深井向池中加入壹些冷水,也能明顯達到降溫效果。
2.洪水排除法。高溫季節也是暴雨頻發的季節。鰻魚養殖場經常因洪水而遭受鰻魚中毒、蟲害、爛鰓等多種疾病。如何避免水淹池:1。每當遇到暴雨,就采取不投餵、不排汙、不換水的辦法,少餵壹頓飯也比冒險用洪水好。2.泳池有少量洪水怎麽辦?壹旦水池出現壹點點洪水,用高錳酸鉀1.5ppm調節水質,或用生石灰15 ~ 20 ppm改善水質,或用凈水寶3ppm凈化水質。3.調整改變排汙換水時間,錯開直接接觸洪水的機會。在洪水期,有時可以提前排汙換水,有時也可以推遲排汙換水,不受常規限制,盡量避免洪水入池。4.大量洪水入池怎麽辦?壹旦池內出現大量洪水,應先停止投餵,再用海中寶等水質改良劑進行凈化,最後用2 ppm+高錳酸鉀+2#殺蟲劑進行防蟲、殺菌、消毒。
溫室止水型
這種養殖方式與露天池塘相配套,養殖池塘上方有鋼骨架,上面覆蓋塑料瓦或薄膜,並采取加熱措施,使池水保持在25℃左右。各級鰻鱺池塘的規格、放養密度、飼養管理方法與露天池塘基本相同。鰻魚苗養壹個月左右即可分塘,成活率80%左右。2月下旬投放的鰻苗可飼養120 ~ 150天,可飼養3 ~ 5克鰻種,年底可飼養50克左右鰻種,20 ~ 30%鰻種可飼養食用。
疾病控制
鰻魚疾病的防治
鰻魚養殖應特別註意魚病的防治。主要病害有水黴病、瓜類病害、輪紋病、錨頭病、爛鰓病、鰻遊線蟲病和紅鰭病,可采用常規方法防治。
鰓疾病的預防和治療
病因癥狀
夏季高溫期,鰻魚吃得太多,汙水排不完,池塘裏的有機雜物腐爛變質;暴雨導致水源變化;頻繁使用刺激性強的殺蟲劑等是導致鰻鱺鰓部疾病的潛伏因素,而寄生蟲導致鰓絲間隙,容易導致病原微生物的滋生,最終導致鰻鱺鰓部疾病的爆發。
鰻鱺養殖場不同,鰻種也不同(指日本鰻鱺和歐洲鰻鱺),但病鰻的癥狀基本相同:病鰻體表黑白相間,有環狀條紋狀斑點,部分重病鰻胸鰭充血發紅,肛門腫脹凸出,輕壓鰓蓋,有黃色膿液流出;內臟解剖,肝臟變白(部分與用藥有關),膽囊增大,胃腸排空,外壁充血,嚴重腹腔積血;切除鰓蓋時,大部分病鰻的鰓絲呈白條、白條條紋狀,第二或第三鰓瓣鰓絲有較大缺損,缺損的鰓絲傷口上附著壹層泥巴等汙物。刮去汙垢,切斷缺損處的鰓絲,在低倍顯微鏡下檢查。經過仔細觀察,我們可以看到分支的鰓黴菌絲附著在病鰻的鰓上。
此外,在壹些鰻鱺養殖場,由於前期對寄生蟲處理不徹底,可能會在鰓絲上出現輪蟲(體表表皮也會寄生)或指環蟲感染。
治療方法
對於綜合性鰓部疾病的治療,壹般是先殺滅寄生蟲,再治療鰓黴菌,最後治療細菌性疾病。但根據不同鰻場的鰻病程度,在後續處理過程中適當選擇壹些步驟。
1.處理細菌
當通過鏡檢或判斷用藥導致的死鰻數量,確定鰓黴菌不再是主要病原體時,即可進行細菌處理。首先,“百憂解”(10%氟苯尼考)7g/次連續藥浴兩次,每次24小時;
最後用“聚維酮碘”或其他碘制劑連續沐浴兩次,防止致病菌二次感染。
整個治療過程中,如果鰻魚有食欲,最好堅持投餵,但日投餵率要控制在1.0%-1.2%之間。同時添加“VC”1.5g/kg,“VE”1g/kg,“板藍根顆粒”5g/kg。每次排放汙水都要徹底排放。池塘裏的死鰻魚被及時撈出。
鰻魚發病是必然的,及時正確地判斷癥狀,確定病原是治療疾病的關鍵。用上述方法處理的壹些鰻魚養殖場,對流行的鰻魚綜合鰓病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效果。
2.寄生蟲感染
將患病鰻魚鰓切片,制成玻璃片,在低倍顯微鏡下觀察。如果壹個視野內有5個以上的指環蟲或10個以上的大轉子,必須先治療寄生蟲。
(1)指環蟲:
用“高錳酸鉀”1.5g/m洗浴2 ~ 3小時;
然後大量換水(80%以上);
然後用0.5g/m+ 1.2g/m的“木旺旺”連續藥浴36小時以上。
如果娃娃魚幼蟲較多,用0.5g/m的“AEZ——殺蟲王”(無錫),0.6g/m的“歐三”(廈門),連續藥浴36小時以上。
如果在發病的嚴重時期,鰻魚特別虛弱,用高錳酸鉀1.8g/m“殺蟲靈ц”(成都)3g/ m3連續藥浴36小時以上。
在蟲害控制期間,鰻魚死亡的數量可能會有所增加,但在蟲害控制後繼續治療是非常有益的。另外,殺滅娃娃魚壹般需要72小時以上,但考慮到鰻魚死亡的主要原因,藥浴36小時後,如果通過鏡檢娃娃魚適當減少或控制,可以進行以下鰓模處理。
(2)蝸輪蝸桿:
使用“高錳酸鉀”1.5g/m 2 ~ 3小時。
然後大量換水(80%以上);
然後用藍天使或天使藍(銅絡合物)1.5g/m+百蟲沙(甲醛濃縮液)1.5g/m連續藥浴24小時。
第三步:處理鰓黴菌
先是鹽1‰+小蘇打1‰+亞甲藍2.5g/m兩天,然後換了很多水。
其次是“藍天使”或“天使藍”1.5g/m+“病毒凈”(單鏈季銨鹽)1.5g/m 2天(1天中間要換水進補),(這兩種藥最好在陽光明媚的早晨開始使用);
最後“安特康”(雙鏈季銨鹽)0.7g/m藥浴2 ~ 3次,每次24小時。
如果鰻魚的病情恢復明顯,可以考慮用2.5g/m的“亞甲藍”2 ~ 3天,或者按上述流程再做壹次。此外,在鰻魚疾病的治療上,在壹些鰻魚養殖場,除寄生蟲外,主要的病原體只有鰓黴菌,壹直用鰓黴菌治療,鰻魚是可以完全康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