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品咖啡
最早開始,咖啡多半被制成低品質的速溶式咖啡包,或者與牛奶等調味料搭配成咖啡特調。咖啡特調的流行,讓產業的供需兩端產生改變,早期咖啡的命名多半以產地的出口港取名,比如巴西聖多斯、也門摩卡等。這些咖啡經過海運,抵達消費國當地的烘焙工廠進行烘焙後,進入大大小小的咖啡廳。不過即使是同壹個出口港的咖啡,也會隨著上遊端的生產水平而有不同。
20世紀初期,消費者的品味水平提升,咖啡界開始重視起生產履歷。從大範圍的產地國、種植產區到更詳盡的咖啡莊園、合作社、果實處理廠。透明的生產履歷能夠避免良莠不齊的咖啡混雜在壹起,這種來自單壹產區,制作過程不會混入其他產地的咖啡,被稱為「單品咖啡」(single origin coffee)。「單品咖啡」的重心和意義不在於咖啡究竟來源於單壹產區、單壹處理廠還是單壹品種、單壹批次,而在於其生產履歷的透明度與可追溯性。
單品咖啡的提出對產業是個三贏局面,對消費者來說大幅降低買咖啡豆踩雷的機會,同時鼓勵生產者種出品質更好的咖啡豆,並讓咖啡師與烘豆師可以清楚認識自己所沖煮的咖啡。但是單品咖啡只能藉由產地來源的分類進行篩選,並沒有真正從品質上挑選咖啡。所以,即便同是單品咖啡,也會因為生產條件不同而有品質優劣之分。
精品咖啡
所以,單品咖啡僅僅顯示了產品具備透明的生產履歷,仍舊無法作為高品質咖啡豆的保證。為了解決單品咖啡不能解決的問題,許多咖啡愛好者開始提倡精品咖啡(speciality coffee)。「精品咖啡」承襲了單品咖啡重視「生產履歷」的基礎,強調咖啡種植的環境如紅酒莊園壹般,「風土條件」與「微氣候」對品質影響甚巨。精品咖啡的定義更會隨著消費市場的品味不斷改變。
比方說,精品咖啡在1978年的定義是「在特別氣候與地理條件下培育出具有獨特風味的咖啡豆。」而在2009年,美國精品咖啡協會又重新定義:「杯測分數通過80分以上者稱為精品咖啡。」隨著世代交替,新的科技、新的觀念會壹直湧入咖啡產業裏,咖啡的愛好者們也會繼續為精品咖啡找到新的答案吧。
精品咖啡常見的名稱資訊
在精品咖啡的世界裏,尤其重視咖啡的品種、產地、處理方法,因為這些都會大大影響精品咖啡豆的風味,同時也會影響到我們該如何烘培、沖煮這些咖啡豆。所以咖啡業者習慣上會在名字標註以下訊息:
產地的國家:例如埃塞俄比亞、巴西、印尼等等,這是壹定要寫的。
產地的州/省/縣市/村莊:這部分是狀況而定,例如罕貝拉或是耶加雪菲,如果有的話會寫。
精品咖啡豆的莊園:例如希望莊園、翡翠莊園。但不是每種咖啡豆都由莊園來生產,有時可能會是合作社、處理廠統壹生產出售,所以這題也不是必寫。
精品咖啡豆的處理方法:例如日曬、水洗、半日曬、濕刨法、蜜處理、厭氧處理等等。這些處理方法會因為發酵與化學變化,改變咖啡的酸味、香味、苦味等等。所以也是非常重要的必要資訊。
精品咖啡豆的品種:精品咖啡幾乎都是Arabica阿拉比卡這個物種,而壹般平價咖啡或是速溶咖啡粉之類的,則多數是使用Robusta羅布斯塔這個物種的咖啡。但因為阿拉比卡底下還分成數千種不同的品種咖啡豆,而且大部分還未被人們發現與栽培研究,所以有時不壹定會列出咖啡的具體品種(例如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品種通常統稱埃塞原生種),除非是特別有名需要註意的品種,例如波旁、鐵皮卡、瑰夏等等。
精品咖啡豆等級:例如「埃塞俄比亞日曬Aricha G1」裏面的G1便是埃塞俄比亞自己對咖啡豆的分級法,G1是Grade 1的意思,是最高級。每個國家的分級法不同,所以這也不是壹定要標示的資料,基本上精品咖啡幾乎都是該國最高級的咖啡豆。
為何我們要喝精品咖啡?
過去壹般人對於「咖啡」的印象不外乎就是「苦」,這來自第二波咖啡潮流中「深烘焙」所造成的風味印象,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咖啡文化也演變為推廣「中、淺烘焙」的第三波潮流,其中出現了壹個新的專有名詞『精品咖啡』,精品咖啡簡單定義為「能夠表現出具有產區獨特風味的優質咖啡」,在過去第二波文化「深烘焙」由於焦化較重使得咖啡產地本身的風味流失,無法明確地辨別咖啡品質和了解產地特色,現今第三波咖啡潮流以中、淺烘焙為主的『精品咖啡』,減少了焦化風味、更凸顯了咖啡產地的風味特色,讓我們能夠享受咖啡真正的迷人風貌,這就是為何我們該喝精品咖啡。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網站部分內容如圖片、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註明出處,但因數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註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站聯系處理,壹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由“咖啡工房”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