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勢險峻,平原稀少,火山眾多。多峰海拔1000m,最高峰西比拉山海拔2111m,位於八丈島。赤道交叉,旱季雨季,森林覆蓋率76%。有鎳礦。種植水稻、玉米、椰子和小米,出口木材、豆蔻、魚、蝦和珍珠。八丈島有東南亞最大的魚幹廠。
在古代,它以盛產丁香、豆蔻和胡椒而聞名,被早期的印度、中國和阿拉伯商人稱為香料群島。香料生產和貿易壹直繁榮到16世紀。歐洲殖民統治者占領後被摧毀,現在只有少量生產可用。
島際交通主要依靠船只。在較大的島嶼內部有與海岸平行的公路。哈爾馬海拉島的Jailolo有壹個機場。安汶是省會。其他重要城鎮有Ternath、Namlea、Masohi、Thouard、Soasiu、Morotai和Labuha。
中文名:馬魯古群島mbth: Maluku/Moluas別名:摩鹿加群島,香料群島國家:印尼行政區劃,民族分布,歷史回顧,自然條件,自然災害,行政區劃各島嶼構成印尼馬魯古省,管轄範圍:1。北馬魯古縣,包括特爾納特島、莫羅泰島、巴坎島、蘇拉島、奧比島以及哈爾馬赫拉島的北部和南部;2.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的馬哈希拉縣,包括蒂多裏、格貝群島和哈馬哈希拉中部和東部;3.中馬魯古郡,包括切拉姆島、巴魯島、哈魯古島、薩帕魯阿島、塞蘭海、班達海和安汶島(安汶市除外);4.馬魯古省省會安汶;5.馬魯古郡位於東南部,包括凱、阿魯、塔尼亞姆巴群島、威塔爾、巴巴爾群島以及它們之間較小的島嶼。這裏的民族分布是東(巴布亞)和西(馬來)民族的過渡地帶。此外,隨著荷蘭人、葡萄牙人和爪哇人的通婚,人口的民族構成很復雜。沿海居民主要信仰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內地居民大多信奉萬物有靈論。塔寧巴爾群島戰士使用的語言是南島語(也稱為馬來-波利尼西亞語),除了北部的哈馬希拉語、蒂多雷語、特爾納特語和莫羅泰語。食物來自打獵、捕魚和從西部山谷收集澱粉。椰子被廣泛種植。主要出口項目是幹椰子、森林產品、香料和魚。色蘭島有油田。居民主要是來自沿海的馬來人和來自大陸的阿爾福爾人。其他少數民族有南部島嶼的Tanimbarese、中部島嶼的Ambon和北部島嶼的Ternatan、Tidorese、Makianese、Tobelorese、Batjan和Sawai。伊斯蘭教是主要宗教。也有很多基督徒。人口約209.47萬(1995)。回顧歷史,遠在歐洲人聽說“香料群島”之前,馬魯古北部的丁香和中部島嶼的肉豆蔻就已經在亞洲進行貿易了。葡萄牙人是1511年到達這裏的。這導致了接下來壹百年的爭論。先是葡萄牙人和提多裏蘇丹的沖突,然後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英國人和荷蘭人的沖突,最後荷蘭人贏了。在此期間,爭奪該地區控制權的鬥爭殺死了許多人。獲勝的荷蘭人贏得了巨額利潤。但到了18年底,香料貿易急劇下滑,摩鹿加群島經濟成為壹潭死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荷蘭人為了在東印度重建殖民統治,將摩鹿加群島並入東印度尼西亞州。1949摩鹿加群島並入印度尼西亞。1950年,克裏斯蒂安·安汶率領南摩鹿加對新共和國發動了短暫的叛亂。自然條件群島的低地很肥沃。有很多種鳥。動物包括有袋動物、負鼠、香貓、野豬和鹿豬(野生東印度豬)。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生產大米、西米、椰子、香料(包括丁香和肉豆蔻)、煙草、松香、鐵木、藤條、木材、咖啡和龜甲。出口魚,烏木,藤條,椰子,香料和鳥皮。木雕、金銀飾品、手鐲、戒指以及手工編織和機織物的手工藝品生產。Seran島開采鎳和石油。馬魯古島屬熱帶氣候,根據地區不同,年降雨量從2,000到3,800毫米(80到65,438+050英寸)不等。曾經覆蓋大部分島嶼的常綠熱帶雨林已經被夷為平地,在壹些地區變成了耕地。島上有小型開闊的稀樹草原,沿海經常可以看到紅樹林沼澤。摩鹿加群島是亞洲和澳大利亞動植物之間的過渡地帶。這些島嶼上有許多特有的動植物物種。自然災害馬魯古群島地震頻繁,大部分島嶼多山。壹些島嶼,尤其是特爾納特島和班達島,有活火山。塔寧巴爾島和阿魯島地勢低平,布滿沼澤。當地時間0111114,印尼馬魯古群島發生裏氏6.4級地震,當局沒有發布海嘯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