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二十四節氣逐句解釋

二十四節氣逐句解釋

二十四節氣逐句解釋:

1、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春”是蠢動,表示萬物開始有生氣。它象征春天的開始,此時氣溫回升,萬物蘇醒,大地回春。

2、雨水:意味著中國廣大地區的天氣逐漸回溫,降雪停止,開始下雨,並且雨量開始逐漸增加。

3、驚蟄:雷鳴開始,驚動萬物,氣溫、地溫逐漸升高,土地解凍,春耕開始,勢伏地下冬眠的動物開始蘇醒和出土活動。

4、春分:春分是春季3個月90天的中點。這天太陽直射赤道,是白晝與黑夜平分日。春分和秋分古時稱為日夜分,即晝夜相等。

5、清明:天氣清澈明朗,氣溫轉暖,草木萌發,萬物欣欣向榮。俗為民間掃墓的節日。

6、谷雨:雨水逐漸增多,適時的降雨對谷物的生長極為有利。《孝經緯》雲:鬥指辰為谷雨,言雨生百谷也。

7、立夏:進入夏天,氣溫顯著升高,萬物將借溫暖的氣候快速生長。

8、小滿:滿者,指陽氣已滿。小滿就是陽氣還沒有達到最強的狀態。滿也指_粒飽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逐漸飽滿,開始結實成熟。

9、芒種:“芒”指壹些有芒的作物,種是種子的意思。芒種表示麥、大麥等有芒作物已成熟,可以收割。而此時也正是忙於播種晚谷、黍、稷作物的季節,故又稱“芒種”。

10、夏至:這天,太陽光直射此回歸線上,是此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壹天。古人有陽極之至,陰氣始生。日此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日夏至的說法。標誌著炎熱的夏天來臨。

11、小暑:“暑”是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指天氣炎熱,但還沒有達到最熱的時候。

12、大暑:壹年中最熱的時期。

13、立秋:“秋”是作物快成熟的意思。立秋是秋天的開始,標誌著氣溫開始下降,屬於秋高氣爽、明月風清的涼爽天氣。

14、處暑:“處”是“止”的意思。表示了炎熱的暑天到此終止。

15、白露:水土濕氣凝而為露。由於此時,氣溫逐漸轉涼,晝暖夜寒,容易達到凝結成露水的條件,又因此時節的露多且重,呈現白色,故稱白露。

16、秋分:在秋季3個月中90天的中間,這天太陽光同春分壹樣直射赤道,白晝和黑夜又長度相等。

17、寒露:寒是寒露之氣,先白而後寒,是氣候逐漸轉冷的意思。此時,氣溫已經很低了,草木漸枯萎。

18、霜降:“霜”是地面的水汽遇到寒冷天氣凝結而成的,因此霜降不是降霜,而是表示天氣寒冷,大地將產生初霜的現象。

19、立冬:冬終也,物終藏也。是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意思,表示這壹天是冬天的開始。

20、小雪:表示氣溫下降,因而凝雨為雪,是下雪的季節已經到了,但雪量並不大。

21、大雪:氣溫繼續下降,降雪量也由小變大,地上開始出現積雪。

22、冬至:這天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上,這壹天此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古時對這壹天有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至,故日冬至的說法。表示寒冷冬天的到來。

23、小寒:“寒”是指寒氣積累了很久。小寒意指,還沒有達到最冷的時候。

24、大寒: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是壹年中最冷的季節。

二十字節氣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氣,起源於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它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運行的位置和地球公轉的軌跡劃分出來的壹年中的特定時間點。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古代農民就開始觀察、研究和記錄節氣現象,形成了古老而精確的二十四節氣體系。

二十四節氣根據農民對自然環境的觀察和農作物生長發育的需求,將壹年分為24個均勻的時間段,每個節氣標誌著季節的變化和農事的轉移。這些節氣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通過二十四節氣,人們可以根據季節的變化合理安排農事活動,幫助農業生產,保護農作物的生長和收獲。同時,二十四節氣也反映了中國古代文化對自然的敬畏和對季節變化的重視,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符號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