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豆腐很有名,由來已久:清康熙八年,安徽原憲縣的兒子王致和進京,考試失利,無盤纏回國。王家以前是做豆腐戶口的,王致和也知道這門手藝,於是留在北京以磨豆腐為生。有壹天,豆腐滯銷,積了很多,王怕它壞了,血本無歸,就把豆腐切成小塊,用鹽和香料放在壇裏,把它的口封住,以為這樣就可以做腐乳了。誰知過了幾天,壇子口打開,腐乳做不出來,豆腐發臭。王聲嘗了嘗,味道很好。於是臭豆腐開始試銷,並受到顧客的好評。從此,臭豆腐流傳開來。到了清朝末期,臭豆腐開始流行,連慈禧太後都喜歡吃。
另壹個說:
關於豆腐的起源有壹個傳說。有壹個三口之家,住著壹對夫妻和壹位母親。可惜婆婆對媳婦不好,甚至不讓她喝普通豆漿。有壹天,婆婆走了,媳婦開始磨豆煮豆漿。但是當豆漿開了,她滿心歡喜的時候,院子裏傳來了腳步聲。媳婦怕婆婆回來,見要挨罵,趕緊拿起整鍋剛煮好的豆漿,倒進竈邊的壇子裏。出門的時候看到老公回來了,就拉著老公進屋喝豆漿。但是當我打開罐蓋的時候,豆漿居然凝固成了碎片。原來壇子之前泡過酸菜,裏面有些酸湯底,所以豆漿壹倒進去就凝固了。小兩口勉強嘗了嘗,發現凝固的豆漿味道不錯,嫩滑可口,便給他取名“逗夫”。這樣壹想,就不難理解“吃豆腐”的另壹層意思了——原來是“逗妳老公”,只是“老公”可以逗,陌生人不能逗,尤其是陌生女人。也許,扇它壹巴掌,讓妳吃麻婆豆腐。
據《本草綱目·谷部豆腐》“豆腐之法,始於南漢王劉安。”他還說豆腐“甘、鹹、寒、微毒”。但是,在我看來,《本草綱目》是壹本有很多奇思妙想的藥典。不能用來考證豆腐的起源,但至少說明豆腐的歷史太悠久了。
從我所在的小鎮出發,開車三個小時就到了我們的“豆腐之鄉”石牌古鎮,這裏90%的人做豆腐,10%賣豆腐。走近這個小鎮,有壹股濃濃的豆花味,讓人心曠神怡。這裏的女人也漂亮,皮膚上亮亮的,光潔的,軟軟的,冰涼的,有豆腐的質感。看著他們的臉,真讓人想多吃點豆腐。我曾經參觀過壹個小豆腐作坊,看到他們把豆漿從石磨裏磨出來,然後放在大鍋裏煮,命令它凝結。真是“壹輪磨甘露,滾燙的湯裏滾雪花。”瓦浸時癩蛤蟆有影,金刀砍玉。“那天,我吃了兩碗剛做好的豆腐,又香又簡單,讓人至今記憶猶新。
豆腐是健康的食物。多吃可以降低血壓,防止衰老;豆腐也是美容食品。據說豆腐含有天然植物雌激素,女性多吃可以豐胸豐臀。這太誘人了,因為這種效果,所有女人的餐桌上都應該有豆腐。而且豆腐的吃法有很多種,可以單獨作為壹道菜,可以作為主料、輔料,也可以作為調料;適用於蒸、燉、炒、熏、涼拌等多種烹飪方式。可以做成各種菜、造型、涼菜、熱菜、湯、火鍋、卷、夾、丸、包等。,還可以制成各種口味,既有幹香的原味,又有獨特的吸味特點。“豆腐比燕窩好吃”。只要妳喜歡,吃豆腐可以千方百計,吃遍各種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