蠐螬俗稱地蠶,是多種金龜子的幼蟲。在地下害蟲中種類最多,為害最重,分布最廣,我國的主要為害種類為銅綠明金龜、大黑鰓金龜、暗黑鰓金龜及黃褐麗金龜,其食性很雜,可為害幾乎所有的大田作物、蔬菜、果樹等。幼蟲主要咬食種子、幼苗、根莖及地下塊莖、果實。成蟲則為害豆類等作物及果樹的葉片、花等組織。
(1)形態特征
①銅綠麗金龜:成蟲體長16~22毫米,寬8~12毫米,背部有銅綠光澤,並密布小刻點,腹面黃褐色,背部有兩條縱肋。幼蟲***3齡,老熟幼蟲體長30~33毫米,體色汙白,呈C形,頭部前頂每側6~8根剛毛,排成壹列,肛門橫裂型,肛腹板剛毛群中有2列平行的刺毛列,每列15~18根。
②大黑鰓金龜:成蟲體長17~22毫米,長橢圓形,黑褐色或深黑色,有光澤,鞘翅有3條明顯縱肋,兩翅合縫處也呈縱隆起,體末端較鈍圓,幼蟲乳白色,***3齡,老熟幼蟲體長40毫米左右,頭部橘黃色,前頂剛毛每側3根,體彎曲成C形,肛腹板僅有鉤狀剛毛群,無刺毛列,肛門三裂型。
③暗黑鰓金龜:成蟲與大黑鰓金龜色相似,區別在於:體無光澤,卻密被細毛,鞘翅4條縱肋不明顯,體末端有棱邊,幼蟲區別在於頭部前頂剛毛每側1根。
④黃褐麗金龜:成蟲體長12~17毫米,體型為長卵形,背赤褐色或黃褐色,有光澤,鞘翅上具有3條不明顯縱肋,密生刻點。幼蟲體長25~35毫米,呈C形,乳白色,頭部前頂剛毛每側5~6根,排成縱列。
(2)發生規律
大黑鰓金龜:兩年發生1代,以成蟲和幼蟲在土中隔年交替越冬。華北地區成蟲4~5月出土為害,幼蟲孵化後為害夏播作物或春播作物根系及塊莖、果實,8月以後為害加重,秋收後還可繼續為害冬麥,後潛入深層土越冬。越冬幼蟲出土後則為害春播作物種子、幼苗及冬麥苗,5~6月份入土做土室化蛹,7月為羽化期,而後剛羽化的成蟲原地越冬。
銅麗綠金龜、暗黑鰓金龜、黃褐麗金龜均壹年發生壹代,多以3齡幼蟲在土中越冬,開春上升為害,4~5月是為害盛期,5月開始化蛹,6~7月為羽化盛期,隨即大量產卵,8月進入3齡盛期,嚴重為害各種大秋作物及冬麥,9~10月開始準備下移越冬。
金龜子多晝伏夜出,有強趨光性及假死性。還對未腐熟的廄肥及腐爛有機物有強趨性,幼蟲在土中水平移動少,多因地溫上下垂直移動。
(3)防治措施
主要以化學防治為主。
藥劑拌種:同蠐螬防治。或者於生長期噴藥、噴根等,可用2.5%敵百蟲粉劑,每666.7米2約2千克噴施能有效防治成蟲;也可用上述藥劑1000倍液噴霧;還可用毒土撒施於行間,能防治幼蟲及成蟲(參照螻蛄防治);或者每666.7米2用50%辛硫磷乳劑300毫升左右;或用上述藥劑,結合灌水灌入地中,均有效果。
誘殺成蟲:可用黑光燈、未腐熟的廄肥(置於地邊),誘殺成蟲,能減少蟲口及次年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