腥味是什麽?
為了顯得專業,我給腥味做壹個化學定義:雞鴨魚肉本身含有的某種物質,或放置壹段時間後產生的某種物質,這些物質散發的讓人不愉快的氣味,統稱腥味。這些物質也都有名字:三甲胺、乙硫醇…還有好多,名字拆開每個字都認識,合在壹起大部分人看了眼暈,我就不列舉名字了,只需要記住:腥味來自雞鴨魚肉含有的某壹類物質。
所以,去腥就是把這些腥味物質去掉。
最常見的去腥方法就是高溫加熱:煎、炸、烤,腥味能去掉大半。原理是腥味物質大多不耐高溫,到壹定溫度也就揮發了。比如各種鹵味,燉煮不超100度,腥味不易揮發,尤其壹些帶皮的鹵味,豬臉,豬蹄之類,煮之前用火燒壹下皮,就能很好的去腥,這是因為腥味物質大多集中在豬皮上。平時做的魚湯,燉之前先把魚煎熟,也是這個目的。
再壹種是中和去腥:用醋或含有酸性物質的番茄醬、酸泡菜、番茄、山楂、檸檬之類,和肉類壹起腌或煮。原理是大部分腥味物質屬堿性,酸堿中和變成沒有氣味的鹽類,也就沒有腥味了。最常見的酸菜魚就是例子,當食材不適合煎、炒、炸、烤的時候,可以配合帶酸味的食材去腥。
第三種是溶解去腥:壹些腥味物質可以溶解在熱水裏。肉類焯水,就是最常見的去腥方法。我曾在另壹篇文章裏講過,焯水主要目的是去腥,而不是 “把血水煮出來”。所謂 “血水”就是殘留在毛細血管裏的血液,像壹些美食專家說的,通過加熱,把毛細血管裏的血液從裏向外擠出來,只能是壹廂情願的想象,壹鍋熱水可沒那麽智能,去除血水靠反復沖洗和浸泡,洗掉血水同時也能去掉壹些腥味。焯水是因為熱水溶解的腥味物質更多壹些。
和水比起來,酒精能溶解更多腥味物質。酒精沸點很低,78度就沸騰了,通過加熱,腥味能隨酒精揮發。另外酒精還能和壹些腥味物質發生反應,讓腥味變香味,不僅去腥還能增香。註意這裏說的是酒精,不壹定非得是料酒,葡萄酒、啤酒、白酒、黃酒等所有酒類都有這個效果,很多時候啤酒、葡萄酒、黃酒比料酒效果更好。
第四種是香辛料去腥。最常見的是蔥、姜、蒜以及胡椒、花椒、辣椒,它們的***同點是都有刺激性氣味,甚至不用加熱,它們就能和腥味物質發生壹些反應,讓腥味減弱。比如蔥姜水:蔥、姜拍破,泡在清水裏20分鐘,僅用水就能讓肉餡去腥,講究壹點的用蒜錘把蔥姜搗成茸,效果更好;花椒水也類似,不過花椒要用熱水泡才行。
香辛料去腥,也是使用範圍最廣的。有壹年,我在壹個湖南朋友家做客,朋友老爸用壹口鄉村大鐵鍋,燉了壹鍋肘子:壹把花椒、壹把鹽,再沒第三種佐料,但味道非常好,不腥不膻,香味十足。所以肉類去腥不在香辛料加得多,而在加的恰當。
另壹種香辛料是通過遮掩腥味去腥,比如八角、小茴香、丁香、桂皮,白芷,這些香料***同點是本身有濃郁香氣。遮掩腥味要註意和原材料的風味搭配,比如八角香味柔和,可以增加豬肉香味,也能用在其它雞鴨魚肉上。白芷香味濃烈,就不能隨便用,但它和禽類不沖突,還可以放大雞肉、鴨肉香味,壹些號稱秘制的口水雞、鹽水鴨,很多都會使用這個香料。
第五種是醬料去腥。比如甜面醬、豆瓣醬、腐乳、醬油等,醬料不僅能轉化腥味變香味,還有壹個獨壹無二的效果:提鮮,這是其他去腥方法沒有的。比如醬肉包,肉餡用甜面醬炒過再包到包子裏,味道就會鮮香無比。
再說句題外話,我看到好多美食大V發的醬肉包做法都不太對,傳統醬肉包的肉餡壹半用醬炒熟,壹半用生的,生肉加熟肉的搭配,才能醬味不掩肉味,也能更香。甚至有專門開店賣醬肉包的美食大V,也是直接把醬拌到肉餡裏,著實把我驚著了,也許他的店開在火車站吧。
以上就是5種常見的雞鴨魚肉去腥方法,了解了去腥基本原理,再做各種菜,就能有的放矢、遊刃有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