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二:桃水母怎麽養這種水母是淡水水母,壽命很短,大概十天左右。可在天然潔凈的淡水、池塘水、溪水和泉水中養殖。
問題三:桃水母如何繁殖?為什麽桃花水母會突然出現,過幾天或者十幾天又悄悄消失,這個要從它們的繁殖規律來回答。我國早春見到的桃花水母是成熟的水生親體,可分為雌雄兩種。以前人們認為雌雄桃水母在外表上是無法區分的。據我們觀察,觸須細長,全部為雌性,觸須短而粗,垂直下方的為雄性。雌雄將卵和* * *排入水中,卵受精後發育成微小的纖毛浮遊幼蟲。後者幼蟲的壹端與石質土壤中心等外物接觸,固定並發育成微小的樹枝狀水螅。水螅可以度過炎熱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並在第二年春天發芽繁殖產生水基質。水棲母體成熟後,進行有性繁殖。1993在秭歸發現的水螅體長只有0.3毫米,2002年在人工養殖的條件下,再次發現了水螅。在動物學中,水螅蟲有性繁殖,水螅蟲無性繁殖產生水螅蟲,這叫世代交替。
桃花水母產於淡水,在桃花盛開的晚春相繼出現。桃花水母有粉紅色的生殖腺和透明的傘頂,像落花的桃花壹樣在水中飄來飄去。因此,它們在中國古代被稱為“桃花魚”。但明確指出桃花魚“非魚”,因其水生而得名魚;因生於桃花開之時,故名“桃花魚”。
桃花水母的繁殖揭示了腔腸動物特殊的適應模式,與前壹種水母的繁殖相似,即壹代有性,另壹代無性。桃花水母生活在淡水中,用這種方法可以渡過逆境,多繁殖。桃花水母有四個性腺(雌雄同體),可以有性生殖。受精卵可以在水下度過壹段時間,並且有保護物可以在幹旱或陽光照射下存活。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大年”,內芽孵化成小九頭蛇,這就是無性壹代。這個小水螅可以分支,成為水螅和水母。水母發芽,變成小水母。小水母是有性壹代的開始。
在湖北,當地傳說桃花水母是王昭君的眼淚變的,有“昭君淚桃花魚”的美麗傳說。漢昭君出嫁塞外前回家探親時,懷裏抱著琵琶坐在香溪河上的船上,深情的彈了壹段琵琶線。他忍不住淚流滿面,滴到河裏,頓時變成了壹條透明的桃花魚。
動物學上,1880年世界首次記載桃花水母。標本采自英國倫敦,命名為風毛菊。大約半個世紀後,世界各地都發現了它,主要分布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等溫帶地區,大洋洲也有。桃花水母於1907年在中國首次發現。它被壹位日本船井采集,被日本學者邱淺命名為宜昌桃花水母。
其實,早在明朝萬歷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貴州編年史中就有“桃花魚”的記載。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桃花水母記錄。清朝雍正三年(公元1726年)《古今圖書集成》壹書曾經這樣詳細生動地描述過桃花水母:“桃花魚形似榆莢,大小不壹。當它們在水中爬行時,它們聚集並收集。人若存指而收,不知避人也,自儲壺取之。從水面上看,它就像壹個扭曲的唾液,柔軟而沒有復雜的形狀。”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歸州誌》中有“桃花魚出赤溪,桃花開時,有紅白兩種花,落花時無花”的記載。中國古代就明確指出桃花水母不是魚,也不是昆蟲。桃花水母的生活環境和出現時期被正確地記錄下來,它們的形狀和動作被生動地描繪出來。根據已發現的資料,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對桃花水母的認識至少比歐美早270年。
100多年來,世界上只發現了11種桃水母。我國雖然種類多、分布廣,但由於桃水母生存的自然環境遭到破壞,全國能采集到桃水母的地方只有兩三處。因此,這種中國稀有物種瀕臨滅絕。
在我國分布的9種桃花水母中,宜昌桃花水母、杭州桃花水母、四川桃花水母可能滅絕。秭歸桃花水母、短手桃花水母、樂山桃花水母、信陽桃花水母、中華桃花水母、楚雄桃花水母等6種被列為瀕危物種。近年來,我國其他壹些地方——15市(縣)也出現了桃花水母,說明這些地方重視環境保護,水汙染得到了控制,有適合桃花水母生存的環境...> & gt
問題4:桃花水母可以海水養殖嗎?桃花水母是壹種獨特的淡水物種,不能生活在海裏。
但是有壹種微型水木叫海月水母,和桃花水母很像(如圖)。是海洋生物,網上好像有賣。
問題5:我有壹只桃花水母,但是剛放進養殖箱就死了。為什麽?桃水母對環境和水質的要求近乎苛刻;人工飼養不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