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蘆筍高產栽培技術【大棚采收壹年蘆筍高產栽培技術】

蘆筍高產栽培技術【大棚采收壹年蘆筍高產栽培技術】

蘆筍是世界十大高檔蔬菜之壹,享有“蔬菜之王”的美譽。它不僅營養豐富。還有抗癌、降血壓血脂、排毒利尿、提高免疫力等多種醫療保健功效。溫室栽培蘆筍,北方需要冬暖式溫室,黃淮流域可采用大拱棚,長江流域可采用面包棚或小拱棚。

以黃淮流域大棚種植的蘆筍為例,要想收獲當年大棚種植的蘆筍並獲得高產,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壹、品種選擇

溫室蘆筍壹次種植可連續收獲約10年,應選擇高產、優質、抗病性強、生長快的雜交品種。目前比較好的品種有“新王子”、“2000-3”、“冠軍”。

二、育苗時間

3-5月北方可在小拱棚內培育蘆筍幼苗,2-3月南方可培育。

第三,浸種催芽

蘆筍種子上覆蓋著堅硬的蠟,很難吸收水分,所以播種前必須將種子浸泡。浸泡種子前,先用清水沖洗幹凈,取出批種,用50%多菌靈300倍液浸泡12小時,再用30 ~ 35℃的溫水浸泡2 ~ 3天,然後用濕毛巾蓋好,加速發芽。每天用清水洗兩次種子,避免悶種,種子10%露種後播種。

四、播種方法

選肥沃的沙壤土整地,每50克種子選20平方米苗床,先用水澆灌腳底,分別按10 cm的行距劃線,中央播單粒種子,上面蓋2 cm厚過篩細土。播種時用小蠟(90 ~ 120 cm寬,50 cm高)覆蓋,在畦邊撒少量辛硫磷顆粒餌料,防止蟋蟀等地下害蟲。拱膜內溫度白天控制在25 ~ 30%,夜間控制在65438±05 ~ 65438±08℃。氣溫超過32℃時,要及時揭開兩端覆膜通風苗。當幼苗長出兩三莖以上時(出土後60天左右),即可移栽。

第五,移植和種植

大棚蘆筍東西向種植,南北向移栽,行距120 cm,株距25 cm,每行種植36株。為保證冬筍收獲,夏秋季應加強肥水管理。

1挖種植溝:在深耕整平的田面上,沿南北方向劃壹條直線,行距120cm,沿直線挖種植溝,寬40cm,深40cm-50cm。

2.用肥料填溝:每667平方米(1畝)用5000公斤土壤混合肥料和50公斤復合肥填溝。

3育苗種植:育苗前給畦澆水。用鏟子沿著竹筍和幼苗的行分成方塊,用土將幼苗取出,幼苗最小的莖面朝北。在溝裏按25 cm的株距種植,竹筍的鱗莖盤低於地面13 cm,然後澆水自然至塌陷。水滲下去後,及時松土,保墑。如果所有田地都深耕40厘米,效果會更好。

六、夏季管理

為加速蘆筍的生長,7月中旬至9月中旬可每667平方米追施復合肥50公斤,追肥後及時澆水,雨季加強病蟲害管理。

七、清遠

6月5438+065438+10月,露地蘆筍的地上部分逐漸幹枯死亡,當年制造的養分儲存在根部,植株開始進入休眠。這個時候筍田澆壹次水。每667平方米配合澆水可追肥30公斤,幾天後可將幹枯的地上莖拔凈。

八、扣棚

黃淮流域使用的單坡大拱棚(或大棚)5438年6月上旬+10月上旬覆蓋塑料薄膜保溫,北坡用玉米稭稈圍起,棚內覆草,棚內豎立70厘米高的小拱棚膜。溫室的支撐應在秋季施工安裝,在降雪較大的地區應適當增加溫室的個別面積,以清除積雪,提高溫室的溫度,增強防寒能力。在降雪量較少的地區,可以適當降低溫室的高度。

九、棚室內管理

1通風與棚溫調節:蘆筍嫩莖出土後,白天棚內溫度為26℃,通過通風調節棚內溫度,夜間最低溫度保持不低於5℃。所以,白天大棚溫度高的時候,晚上就可以覆蓋。發芽前壹天溫度超過32℃時,會增加養分消耗,延緩發芽,降低產量。發芽後白天溫度達到27qC時,蘆筍芽頂端的鱗片容易擴散,會影響蔬菜的品質。

溫室內通風,溫度調到22℃最合適。下午4點前停止通風。壹般在頂部和側面通風,不要太靠近地表,以免影響芽和地溫。

2.水追肥:壹般從棚到收割中期不需要澆水,以免降低地溫而減產;收獲後期,隨著天氣轉暖,通風量增加,出現幹旱時,可澆相當於20 mm降雨量的水。可以把水抽到棚內的容器裏,放置2 ~ 3天再澆水。

X.正確收割

竹筍的生長速度與溫度密切相關。從發芽到收獲(約20 ~ 23 cm)平均溫度約65438±05℃,需8天,20℃以上需4天。收獲時間的長短和收獲量要根據竹筍的年齡和營養狀況綜合考慮。壹般來說,第壹年在棚內收獲50-60天,然後可以在露地再收獲40-50天,667平方米總產600-700斤:第二年在棚內收獲70天,然後在露地收獲2個月,總產800-1200斤。

蘆筍在大棚收獲後,可以用布條捆綁,裝入塑料保溫袋,用紙箱密封,在超市銷售。所以在春節前後,進價普遍較高。

需要註意的是,第壹年大棚采收蘆筍時,不要為了高價而過度采收。(山東省曹西安縣劉保振華東蘆筍技術服務有限公司,郵編:27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