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計是瞞天過海,最後壹計是走為上計。
1、瞞天過海
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讓天知道就過了大海。形容極大的欺騙和謊言,什麽樣的欺騙手段都使得出來。
唐太宗貞觀十七年,禦駕親征,領三十萬大軍以寧東土。壹日,浩蕩大軍東進來到大海邊上,帝見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茫無窮,即向眾總管問及過海之計,四下面面相覷。忽傳壹個近居海上的豪民請求見駕,並稱三十萬過海軍糧此家業已獨備。
帝大喜,便率百官隨這豪 民來到海邊。只見萬戶皆用壹彩幕遮圍,十分嚴密。豪民老人東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內更是繡幔彩錦,茵褥鋪地。百官進酒, 宴飲甚樂。
不久,風聲四起,波響如雷,杯盞傾側,人身搖動,良久不止。太宗警驚,忙令近臣揭開彩幕察看,不看則已,壹 看愕然。滿目皆壹片清清海水橫無際涯,哪裏是什麽在豪民家作客,大軍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上了!原來這豪民是新招壯士薛仁貴扮成,這"瞞天過海"計策就是他策劃的。 "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實屬壹種示假隱真的疑兵之計, 用來作戰役偽裝,以期達到出其不意的戰鬥成果。
2、走為上計
指戰爭中看到形勢對自己極為不利時就逃走。現多用於做事時如果形勢不利沒有成功的希望時就選擇退卻、逃避的態度。
古人按語說:"敵勢全勝,我不能戰,則:必降;必和;必走。降則全敗,和則半敗,走則未敗。未敗者,勝之轉機也。如宋畢再遇與金人對壘,度金兵至者日眾,難與爭鋒。-夕拔營去,留旗幟於營,豫縛生羊懸之,置其前二足於鼓上,羊不堪懸,則足擊鼓有聲。金人不覺為空營,相持數日,乃覺,欲追之,則已遠矣(《戰略考》·南宋 )。可謂善走者矣!"
擴展資料
孫子兵法的精髓
1、以強勝弱,而不是以弱勝強
《孫子兵法》主張要會“算計”,要從“道、天、地、將、法”中來把握整體的大局,通過王道、天時、地理、將領、制度來整體統計國家實力。國力強盛,才能勝算高,既然打仗就壹定要贏,這是關乎國家命運的大事,必然打有準備的仗。
2、即是能打贏,也要算代價
任何戰爭,都是要付出代價的。如果是傷敵壹千,自損八百,就代價太大了。所以孫子提出“上兵伐謀”,能不戰而屈人之兵則是最大的保全自己,並取得最大的利益。
3、先自勝,後戰勝,贏了再打
《孫子兵法》提出善戰者,必然以強勝弱,只有先自強,在國力、政治、將領、制度、兵卒都取得優勢下,再打敗敵人,這樣的勝算就非常高了。要先自強,才求戰勝,而不是在戰鬥中靠機會求勝。
4、學會忍耐,等到時機出現
《孫子兵法》提出打仗的基礎就是要做到以強攻弱。但國力、兵力相當或弱小的情況下,該如何面對強敵呢。《孫子兵法》告訴我們要耐心等待,不要犯錯誤。只要對方開始焦躁,總會露出破綻,則可壹擊獲勝。
5、壹戰定乾坤
《孫子兵法》提出勝利是手段,但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平定、消滅敵人,使其無法再反抗。所以打仗,要有智慧,如果不能消滅幹凈,就收服敵人,使其為己效力,這樣才能徹底勝利。否則,滅而不亡,疲於奔波,耗損巨大,難堪其擾。
百度百科 三十六計
百度百科 孫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