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材明細
榆錢、 適量 面粉。 適量 蒜末、、 適量 青椒粒 適量 香菜 適量
醋 適量 香油 適量 花椒 適量 芝麻 適量 蒜、 適量 辣椒、 適量
香菜、 適量 味精 適量 醋、 適量 辣椒油 適量
新鮮的榆錢、摘好、洗凈放在篦子上、篦子懸空瀝去多余的水分、水多了辦的面就要多、蒸出來不好看、也影響口感。把瀝去水份的榆錢放入盆中、加面粉攪拌、使每片榆錢上都要沾上面粉、使面粉把榆錢給包起來。 鍋內放水燒開、把沾滿面粉的榆錢倒在篦子上、把盆中多余的面粉留下來、如果把多余的面粉也到上蒸、那麽蒸出來會是粘在壹起的、多余的面粉可另作他用。蓋上蓋子大火蒸15分鐘就可以了、如果妳蒸的比較厚可以中間用筷子輕拌壹下、使其受熱均勻、熟的更快。把蒸好的榆錢倒入大碗中、加鹽、用筷子拌均、這時妳會看到壹片壹片的、很散、很好看、這樣才好吃。調料:蒜末、青椒粒、香菜、醋、香油、辣椒油、紅紅的我裏面加了芝麻、花椒、很香、辣椒油是我壹年365天每天都必不可少的、在吃之前把蒜、辣椒、香菜、味精、醋、香油、稍加些涼開水、不要放鹽了、都放在壹個碗內攪拌、吃的時候澆在蒸好的榆錢上面就可以了。
把調料澆在上面、吃的時候拌壹下、 好吃的不行。攪拌壹下、真的很香、當不住的誘惑。
另附劉向東寫的《榆錢飯》散文:
仲春,與摯友在古都西安做客,主人端上壹籠清香裊裊的榆錢飯。那香酥酥甜滋滋的味道與我外婆做的壹模壹樣。
記得每逢外婆院子裏的桃樹梨樹和杏樹都落去了花兒,坡坎路邊的榆樹就開滿了壹串串壹簇簇清嫩純雅、色如素錦、香飄四野的榆錢花。因其形如串串銅錢,故稱榆錢,但也有人叫它榆莢或榆仁。用來做飯或涼菜的榆錢,最好是在早晨采摘。這時的榆錢綠白相映,秀潤剔透,鮮嫩飽滿。做出的飯菜既香甜可口,又不失榆錢本色,而且還有豐富的營養和健脾等保健功效,是不用花錢的天然食物和保健品。
兒時的山區老家沒有大米,在青黃不接的春季裏,每天的主食不是豆面等雜糧面條,就是玉米稀飯裏煮紅薯或洋芋。而壹到有了榆錢,外婆就能翻出花樣做出不同口味的榆錢飯。
印象中的榆錢飯做法十分簡單。先是將金黃色的小米淘好,稍微瀝去水後均勻地拌上少許起酥松作用的豆面粉或玉米粉和隨時采下的帶有晨露的鮮榆錢。如有其他作料,也可按不同口味選擇拌入。之後盛在瓷碗等盛器裏或直接放入墊有竹篾或竹葉的蒸籠再稍加清水。但水量不宜過多,以拌料不松散為準。接下來就是把握火候。壹旦點火,必須保持大火,待蒸籠四周冒出騰騰熱氣後方可減小火候,過二三分鐘後再熄火。由於火候均勻,榆錢鮮嫩,出籠的榆錢飯金黃松軟,清香彌漫。而芳姿依舊、素雅溫潤的點點榆錢花瓣,又會讓人生出莫名的憐愛而不忍動筷入口。
我北方老家的榆錢天生就與尋常百姓有緣,純樸得如同祖祖輩輩生活在山裏的鄉親。在那個物質匱乏,大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年代,榆錢更是功不可沒。為了補充主食,每到遍布山野村莊的榆樹開花時,外婆就會與左鄰右舍的長輩們壹起采摘許多榆錢,然後在開水裏汆壹下,用笊籬撈起鋪在篾席上或簸籮裏曬幹後以作儲備。而這些幹榆錢既可拌在其他糧食裏當主食,又能單獨做小菜,壹年到頭都能享用。雖然不如鮮榆錢姿色可人,但幹榆錢用溫水泡軟去水後用來炒雞蛋、炒木耳、炒豆幹,或拌些芝麻墊在搟薄的發面裏做花卷,或糅在面裏做饅頭或蒸糕,都依然綿香酥軟,別有風味。
有次,我還專門站在竈臺邊看外婆用黃澄澄的小米和玉米渣做榆錢粥。等到冒著氣泡的粥湯泛起稠亮的米油時,外婆便放入幹榆錢。頓時,粥裏的榆錢翩然舒展,宛如花兒綻放,芳容如初。這時即可抽取竈內的柴火,否則就會有損花顏麗貌。做好了榆錢粥,外婆又將事先汆好已冷卻的榆錢拌了些綠嫩嫩的香椿芽、蔥花、芝麻、蒜泥和果醋,便又是壹道綠白分明,色味俱佳的開胃涼菜。那可口的滋味至今還能細細品味。
時光荏苒,外婆仙逝已多年了。但每到榆樹開花時,我總要采摘些綠瑩瑩香幽幽的榆錢,照著外婆的樣子做榆錢飯和榆錢菜。吃著香糯滋潤的榆錢飯,嘗著清香爽口的榆錢菜,就會油然想起慈祥的外婆和家鄉那滿山遍野的榆錢花······
PS: 此文後象入選人教版的語文閱讀材料,年代久遠,我已記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