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已過兩日。6月5日至6月20日,是夏季的第三個節氣——芒種。從芒種開始,就進入了典型的夏季氣候。此時雖還不到最炎熱難耐的三伏天,但氣溫已明顯升高,尤其是正午時分,悶熱汗湧。
芒種時節,是小麥等有芒作物成熟搶收的季節,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種最忙的時候。春爭日,夏爭時,“爭時”即指這個時節的收種農忙。正如俗語“芒種忙忙種,夏至谷懷胎。”
養心免傷神
“暑易入心”,對應農忙時節,人的調養在這個時段反而更要註意養心閑,防暑熱。“汗為心之液”,氣候炎熱,暑濕較重,動則汗出,身體易疲倦,難免損耗心神。老年人、職場人士應有意識地進行精神調養,保持平和心境,情誌曠達,避免焦慮、憂郁、動怒、情緒大起大伏,以免傷心傷身傷神。
大椎
取穴:正坐低頭,於頸部下端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處。
此時用艾灸養生可每日溫灸大椎穴15-20分鐘。《類經圖翼》有語:“心藏神,肺藏魂,陽經得溫煦即可滋心肺,養神魂。”因此,芒種時節養心灸應主灸陽經穴位。我們的身體尤以背部近頭頸部陽氣最盛,為陽中之陽,而大椎穴便是這陽中之陽的重要之穴。大椎還是手足三陽經與督脈相會之處,艾灸大椎穴,能夠貫通手足各條陽經之氣。
養腎固元氣
在中醫理論中,心和腎堪稱壹對“兄弟”,二者相互為用、相互制約,即中醫所說的“心腎相交”。由於心火必須下降於腎,以助腎陽,***同溫養腎水,使腎水不寒;而腎陰必須上濟於心,以滋心陰,***同涵養心陽,使心陽不亢,人體才能健康安泰。腎氣,是指腎精所化之氣。現代人由於經常熬夜、飲食規律不當,無論男女都很容易腎氣不足,容易出現腰膝冷痛、夜尿頻多、陽痿遺精等病癥。腎氣不足也是加速衰老的原因之壹。
取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3寸。
氣海
取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1.5寸。
建議腎精不足的人,養心的同時再艾灸關元、氣海兩穴,有利下焦,培補元氣。關元穴是足三陰交和任脈交會之處,壹身元氣之所在,氣海穴更是滋榮百脈、益腎固精之大穴。
祛濕健脾不可少
芒種至夏至這段時間,氣溫升高,雨水增多。艷陽和暴雨時有交錯出現,暑濕凝滯。中醫認為,濕為陰邪,會傷人體陽氣,因其性重濁、粘滯,故易阻遏氣機,得病後多纏綿難愈。濕氣傷及脾胃,很多人會感到中氣不足,時常食欲不振、飯後腹脹、氣短乏力。此時可熬煮薏米紅豆粥清熱健脾,祛濕排毒。
中脘
取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處。
天樞
取穴:在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
足三裏
取穴:在小腿前外側,膝蓋凹陷處下方約3寸(4橫指),距脛骨外側約1橫指處。
同時,這段時間也是艾灸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最佳時機。每日艾條灸或溫灸罐灸中脘、天樞和足三裏,可有效促進腸道蠕動,促進脾胃運化水濕,保持氣機宣暢、胃腸輕松。
晚睡早起勤吃苦
“春夏養生,重在養陽”,芒種應“夜臥早起,無厭於日”。此時人應順應晝長夜短,註意晚睡早起,適當地接受陽光照射,以順應陽氣的充盛,利於氣血的運行,振奮精神。但也要避開太陽直射,註意防暑防曬。
飲食上切忌過食寒涼。夏季在“五味”中對應苦味,主入心經。因此宜減酸增苦,多吃苦味食物,如苦瓜、絲瓜、芹菜、蓮子芯等,不僅清心火,瀉暑熱,還可刺激脾胃的消化能力,增進食欲。
節氣灸(九)丨芒種 養生穴位小結:
大椎、關元、氣海、中脘、天樞、足三裏,每穴灸15-20分鐘。
* 節氣灸是根據二十四節氣,選擇各節氣對人體臟腑功能有影響的穴位進行艾灸,利用艾絨燃燒產生的藥熱之氣,對穴位進行熏灼溫熨,以激發人體經絡之氣,溫通氣血,調整陰陽,幫助機體順應自然界的變化,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艾灸早知道
艾灸時要做好保暖,避免施灸部位著涼; 艾灸前後要喝壹杯溫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體內毒素; 灸後半小時內不要用冷水洗手,2小時內不要洗澡; 灸後不要吃寒涼飲料、水果和海鮮; 飯後1小時不宜艾灸;女性經期不宜艾灸; 過饑、過飽、醉酒、大恐、大怒、大渴狀態下不宜艾灸; 灸後若有余艾,要用熄滅筒徹底熄滅或放入罐中蓋嚴熄滅; 灸後若出現極大不適或病情加重,請前往醫院辯證施治。(摘自微信公眾號:壹刻艾
擇緣衛道,積田以行生民善。
繼古開今,艾草還為人世芳。
翼以古法艾灸的返本與開新,深入參與推動傳統中醫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