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秋季養生防病,可以經常按摩這幾個穴位

秋季養生防病,可以經常按摩這幾個穴位

秋天天氣開始轉冷,這時,人體內的陽氣也開始下降和受到抑制。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經常刺激人體的穴位可以通過經絡調節人體的生理功能,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增強血液循環,提高人體免疫力和防病能力的神奇功效。這裏有壹些適合當下季節的養生穴位,每天按摩壹次,這樣即使在冬天也不會生病!

常按三大穴位養生

1、按腳背防止失眠

太穴在腳背上,位於大腳趾與第二腳趾間隙向上1.5厘米的凹陷處。因為屬於足厥陰肝經,按摩此穴對肝火旺盛引起的上火癥狀有很好的效果。肝火表現為頭暈、煩躁、口幹、睡眠不穩定、身體悶熱、舌苔增厚等。如果把手放在太沖穴上,稍微用力就會覺得很痛,說明肝火比較旺盛,要多按摩這個穴位。手法:按摩太沖穴前,先用熱水泡腳10分鐘左右,然後用拇指自下而上推揉3分鐘。

2、揉腳底治口臭

內庭穴位於腳底,第二趾根部,是足陽明胃經的興穴。興點可以說是發火的克星。如果有口臭、便秘、喉嚨痛、牙痛、腹脹、反酸嘔吐等。,可以多按內庭穴。手法:每天早晚用拇指揉100次。

3、經常揉老虎的嘴會長痘痘。

合谷穴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虎口。如果妳牙疼耳鳴,眼睛紅腫,流鼻血,喉嚨痛,便秘,臉上又長了壹個個痘痘,可以按合谷穴消火。手法:這種穴位按摩更方便,不需要固定次數。

按摩四個穴位防疾病

1.關元穴

中醫認為關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補中的作用。任何失去活力的都可以用。臨床上多用於泌尿生殖系統疾病。現代研究證明,按壓和搖動關元穴主要是通過調節內分泌,從而達到治療生殖系統疾病的目的。

位置:關元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臍下3寸,恥骨聯合上2寸。

適應癥:各種生殖系統疾病。尤其擅長治療不孕不育、陽痿遺精、早泄、痛經、月經不調等疾病。

操作:按摩或震顫。顫抖法是將雙手交叉重疊放在關元穴上,施加壹點壓力,然後快速輕微地上下推動交叉的雙手。操作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註意不要用力過猛,只要按壓揉捏時局部有酸痛感即可。

2.足三裏穴

足三裏穴是足陽明胃經;關閉穴位是強身保健的關鍵。具有扶正培元、調節陰陽、健脾和胃、疏通經絡的作用。

適應癥:各種衰弱性疾病,如營養不良引起的貧血、產後手術、大病初愈、慢性消耗性疾病等。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好穴。

位置:足三裏穴位於小腿前側面上部,小腿鼻點下3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中指)。

操作:用拇指同側按摩或用光滑的木棍按摩,或用艾條艾灸。因為小腿的皮膚比較厚,力量可以適當大壹些。但是不要在努力的時候屏住呼吸,否則很容易導致血壓升高。手術不限時間地點,重要的是每天按摩,持之以恒才能有效。

3.內關穴

內關穴為心包經。協作穴位,自古以來就是中醫治療心臟病的核心穴位。幾乎所有與心臟異常相關的癥狀都可以使用。

位置:內關穴位於前臂掌面下部,曲澤穴與大淩穴連線上,大淩穴(腕橫靜脈)上方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適應癥:大多數心臟病,如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炎、冠心病、心絞痛和心律失常。尤其在預防心肌梗死方面效果最為突出。

操作方法:

用另壹只手的拇指揉內關穴,可以隨時做,不分時間地點,以酸脹為度。經常在揉的時候會感覺到壹種莫名的刺激感沿著前臂內側傳遞到心臟,這是壹種很好的刺激效果,但是要註意不要過度。此外,還可以用三指捏住內關穴的表皮。

術後壹個月,患者能感覺到窒息、心煩、心悸的感覺明顯減輕或消失。

4.神闕穴

也就是肚臍,又稱肚臍,是人體動脈和靜脈上的壹個重要穴位,也是長壽的壹個主要穴位。神闕是任脈上的陰穴,命門是督脈上的陽穴,兩穴前後相連,陰陽調和是人體生命能量的所在。

位置:位於與命門穴平行對應的肚臍處。

作用:神闕穴是先天正氣唯壹的隱蔽部位。人可以通過運動啟動人的胎兒能量,恢復天真的能量。勤按神闕穴,可使人體真氣充沛,精力充沛,體力充沛,腰肌強健,面色紅潤,耳聰目明,體重輕,延年益壽。

主治:對腹痛、腸鳴、浮腫、痢疾、脫肛、中風等癥有獨特療效。因此,它壹直被醫生視為治療疾病的壹個要點。

操作方法:

腹部按摩法:孕婦、月經期婦女慎用此法。每天晚上睡覺前,先將雙手搓熱,將雙手放在小腹左下和右上(雙手重疊可以增加按揉的力度,但壹只手的力度太小),手掌以肚臍為中心轉圈,順時針方向繞肚臍轉圈72圈,再逆著針的方向繞肚臍轉圈72圈。先轉哪個方向不重要。肚臍周圍按順時針方向揉腹和反針方向揉腹的圈數不要太講究。只是大致相等。

指壓:孕婦、月經期婦女慎用此法。將手指按在肚臍上,不要揉搓,根據自己的舒適度調整按力。按壓時要冷靜,把註意力集中在肚臍眼上,數壹數自己的呼吸。壹百次就夠了,壹天壹次。當然也可以用手指按壓小腹其他穴位(舒天、水刀、惠來、關元、氣海等)。).

玩法:孕婦、經期婦女慎用此法。方法:取坐位或仰臥位,用左右手掌連續拍打臍窩100~200次。術中腕關節固定或輕微移動,以肘關節屈伸為中心。操作者可在腹部深吸氣後進行,敲擊力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連續重復幾次即可終止。健康人也可以適當增加敲擊頻率和力度。另外拍擊時要註意肩膀下沈和手肘下垂,手腕放松,五指並攏。拍擊時要平穩有節奏,拍擊後要迅速擡起,拍擊的部位要準確壹致。功能:經常敲打臍窩,可起到安神、調和氣血、舒肝利膽、益肺益腎、通三焦、通經絡的作用。

註意事項

按摩,即推拿,是治療頸腰肌勞損、緩解疲勞緊張最常用的中醫療法。其中,中醫穴位按摩的原理是什麽?從西醫的角度,如何理解穴位按摩?

"穴位”即肌肉、肌腱、骨骼連接的關鍵點。

按照中醫的觀點,中醫稱之為“腧穴”,該部位是按摩等療法的主要操作部位,比身體其他部位更敏感,按摩後治療效果會更好。

現代西醫解剖學也有相關研究。西醫認為,所謂的穴位是“筋、筋、骨”,通過按摩放松連接的關鍵點,整個肌肉就會放松。

錯誤的按摩技術會導致疼痛。

如果單純按摩皮膚會造成傷害,患者可能會感到疼痛,但如果“要點”,撥幾下,整個人就會放松。

這也是為什麽有的人按摩後第二天會感覺渾身不舒服甚至酸痛,即按摩手法不正確、過度;適當按摩後,只會帶來壹種舒適放松的感覺。

建議將按摩納入規範化管理。

按摩行業魚龍混雜,大多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和考試,沒有掌握人體結構和專業的醫學知識,中醫按摩效果很差,甚至加重病情。

如果國家能把按摩納入到持證上崗等規範化管理中,將更有利於人們正確認識中國按摩,避免按摩引發的醫療事故。因此,建議廣大市民到專業醫療機構進行按摩和正骨。

以下是按摩的具體方法:

1.準備:患者坐在椅子或沙發上,坐直,面向正前方,雙臂自然下垂,手掌放在大腿上,膝蓋呈90度角,雙腳分開,肩寬分開,全身肌肉放松,呼吸均勻。

二、按摩太陽穴:順時針按摩太陽穴,每周壹拍,約32拍。這種按摩具有祛風解表、清腦明目、緩解頭痛的功效。

三、按摩百會穴:百會穴位於頭頂中央,左右手掌靠近百會穴旋轉,每周壹拍,***32拍。這種按摩可以降血壓,鎮靜,清腦。

4.按壓風池穴:用雙手拇指的螺旋面按壓兩側風池穴,順時針旋轉,每周壹拍,約32拍。

5.艾灸清腦:手指自然分開,用大魚際從前額到耳後分開按摩,從前到後呈弧形行走壹次,壹拍,做32拍左右。這種按摩具有舒筋通絡、平肝熄風、降血壓、清腦的作用。

6.揉曲池穴降血壓:先用右手按肘關節處的曲池穴,再換左手,旋轉壹次,壹拍,***32拍。這種方法可以清熱降壓。

7.揉下寬胸:先用右手拇指按左手內關穴,再用左手按右手內關穴,順時針按壹拍,***32拍。這種方法的效果是舒適和寬闊的胸部。

8.抽血向下:用左右拇指分別按壓左右小腿足三裏穴,旋轉壹次,壹拍,***32拍。此法功效是健脾和胃,引血下行。

九.擴胸與空調:患者放松下垂雙手,然後握空拳,屈肘舉,擡肩向後擴胸,最後放松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