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八月十五為什麽要吃月餅(參考是10萬個為什麽社會卷)

八月十五為什麽要吃月餅(參考是10萬個為什麽社會卷)

在中秋節,人們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稱胡餅、宮餅、月亮團子、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節祭拜月神的供品。根據傳說,在古代中國,皇帝有壹個祭祀制度,春天祭祀太陽,秋天祭祀月亮。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關於拜月或祭月的習俗。著名的諺語“八月十五月圓,中秋月餅又甜又香”道出了城鄉人民在中秋之夜吃月餅的習俗。起初,月餅被用來祭祀月神。後來,人們逐漸將中秋節視為家人團聚的象征,月餅也逐漸成為節日禮物。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代軍隊朱傑食品。在唐高祖統治時期,李靖將軍征服了匈奴,並於8月15日凱旋而歸。

當時做生意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敬獻糕點。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取出圓圓的餅,對著天上的明月笑著說:“我們要用胡餅請蛤蟆。”之後,與大臣們分享蛋糕。

“月餅”壹詞在南宋吳的《梁璐夢》壹書中已有使用,但關於中秋節賞月吃月餅的描述,在明代《西湖遊社》中有記載:“八月十五日稱為中秋,民間以月餅取團圓之意”。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更多了,制作也越來越精細。

月餅發展到今天,品種更多了,口味也不同了。其中,北京式、蘇式、廣式和潮式月餅深受全國人民的喜愛。

月餅象征著團圓,是中秋節必吃的食物。在節日的晚上,人們也喜歡吃壹些團圓的水果,如西瓜,並祝願他們的家人幸福,甜蜜和安全的生活。

據史料記載,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時期,就有紀念太史文忠的“太史餅”。漢朝張騫出使西域,引進了核桃和芝麻,出現了以核桃仁為餡的圓形“胡餅”。當唐高宗在中國時,李靜去了土耳其,並在中秋節凱旋而歸。當時有個藏族商人贈送胡餅,李淵很高興。他指著天上的明月說:“我們應該邀請癩蛤蟆(月亮)吃胡餅。”然後給大臣們吃。如果這是真的,這可能是中秋節分享月餅的開始。然而,“月餅”壹詞最早出現在南宋吳制作的紅領巾餅中。

月餅是圓的,被賦予團圓寓意的時間是明朝。劉冬《帝都風光略》雲:“八月十五,祭月,其果餅圓。”《田汝澄遊西湖筆記》說:“八月十五日稱為中秋節,人們也以月餅為團圓的象征。”在《萬部雜註》中,沈邦還描述了明代中秋節北京制作月餅的盛況:方朝諸人“所制月餅大小不壹,故稱月餅。市場上甚至擺滿了水果,名字也不壹樣。有壹個蛋糕價值幾百塊錢。”別出心裁的制餅工人出奇的翻新,在月餅上做出各種圖案。彭的《幽州民歌》描述:“月宮象征畫為玉兔窯居;月宮餅,銀蟾紫宅影做的。壹對蟾兔遍天下,悔嫦娥偷藥之年;我不能回到寒冷的地方,我在晏丹。"

到了清代,中秋節吃月餅已經成為壹種普遍的習俗,制作技藝也越來越高。阿清朝袁枚在《隨園食單》中介紹:“酥脆月餅,餡有松子、核桃、瓜子、冰糖、豬油,不甜不香、軟不膩,非比尋常。”北京的月餅最早是前門知美齋做的。在全國範圍內,已經形成了京、津、蘇、廣、潮五大風味系列,在拜月中秋節前後和賞月期間,也出現了許多地方民俗。比如江南的“布狀元”:月餅切成大中小三塊,疊在壹起,最大的放在下面,就是“狀元”;介質放在中間,是“第二位”;最小的在上面,是“探花”。然後全家擲骰子,誰的數字最多誰就是冠軍,吃大塊;依次是第二名,探花,玩遊戲取樂。

如今,在月亮下玩耍的習俗遠沒有舊時代盛行。不過,宴飲賞月還是很受歡迎的。人們在求月中飲酒,以慶祝更好的生活,或祝願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與家人共度美好時光。

據說中秋節吃月餅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起源於我們民族向拜月祭月的壹種儀式,可以說是壹種自然拜物教的表現。嫦娥奔月,吳剛玉兔,嫦娥應該後悔偷了仙丹。多美的詩啊!它成為我們民族古老而精彩的神話之壹,展示了農業時代對月亮作為神的不同崇拜。這個傳統壹直延續到解放初期,當時還有人賣兔子,把兔子當成嫦娥壹樣的神,只是兔子已經換成了米老鼠和櫻桃小丸子。

傳說在唐代,月餅不叫月餅,因餡料裏有進口的核桃和芝麻,所以叫餅。是中秋節楊貴妃吃月餅時看到月亮,心血來潮說應該叫月餅,於是將月餅的總冠名權奉承給了楊貴妃。當然,這只是民間的解讀。其實中國最早有月餅的文字記載是因為蘇東坡的詩:“小餅如嚼月,內有酥,外有餡。”也就是說,從宋代開始,月餅逐漸流行起來,多了壹層團圓的意味。圓圓的月餅正好取了團圓的象征意義。萬裏如是明,今日是最分明的壹年。清代支竹壹首詩寫道:“紅白毛轉細,中秋贈京畿。”民國壹北平民間桑松:“荷花未盡謝,中秋家家切月餅,蠟紙馬男妓,猜拳點菜,賞月。”可想而知,在歲月的變遷中,月餅已經相當普及。

於是乎,自然而然的到了我們這壹代,到了中秋節,我們自然而然的就想吃月餅了,只不過成了壹種慣性的、機械的存在,忘記了月餅曾經寄托了我們民族對自然之神的向往。現在我們只是把月餅當成壹種食物和禮物。如果我們務實地對待它們,我們是否已經悲劇性地失去了祖先們純潔而美好的想象,失去了對地球自然樸素而令人敬畏的親和力?

中國的節日總是和吃聯系在壹起,比如春節吃餃子,端午節吃粽子。這與我國幾千年來壹直是農業社會有關。節日與農業節氣密切相關。所有節日都吃,是壹種對大地的親近。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是中國的三大傳統節日,吃月餅自然變得如此重要。月餅的餡可以全是花,但甜才是最重要的。原因很簡單。在原始農業社會,蔗糖和蜂蜜出現之前,甜味曾經是人們的向往和渴望。古代哲學家認為它是與光有關的兩種最高貴的東西,也是與美有關的最好的詞。所以,直到現在,我們還在說“甜蜜的生活”,用甜蜜來表達最美好的日子,才是最高貴的體現。所以月餅的甜是必然的,也是重要的,體現了壹個苦大仇深的民族對生活的長期向往和贊美,尤其是圓甜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