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唯多學而識之,望道未見也。”的意思是:妳只是學得多而了解壹點知識,但還是遙望“道”卻看不見(意指離掌握事物的規律還差很遠)。
這句話出自蘇軾的《黠鼠賦》.
《黠鼠賦》全文如下:
(1)蘇子夜坐,有鼠方嚙。拊床而止之,既止復作。使童子燭之,有橐中空。聱聱,聲在橐中。曰:“噫!此鼠之見閉而不得去者也。”發而視之,寂無所有,舉燭而索,中有死鼠。童子驚曰:“是方嚙也,而遽死也?向為何聲,豈其鬼耶?”覆而出之,墮地乃走,雖有敏者,莫措其手。
(2蘇子嘆曰:“異哉,是鼠之黠也!閉於橐中,橐堅而不可穴也。故不嚙而嚙,以聲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脫也。吾聞有生,莫智於人。擾龍伐蛟,登龜狩麟,役萬物而君之,卒見使於壹鼠,墮此蟲之計中,驚脫兔於處女,烏在其為智也?”
(3)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為多學而識之,望道而未見也,不壹於汝而二於物,故壹鼠之嚙而為之變也。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無失聲於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於蜂蠆⒆,此不壹之患也。言出於汝而忘之耶!”余?⒇而笑,仰而覺。使童子執筆,記余之作。
上述全文翻譯如下:(1)蘇子在夜裏坐著,有只老鼠在咬(東西)。蘇子拍擊床板,聲音就停止了,停止了又響起壹次。(蘇子)命令童子拿蠟燭照床下,有壹個空的袋子,老鼠咬東西的聲音從裏面發出。童子說“啊,這只老鼠被關住就不能離開了。”(童子)打開袋子來看裏面,裏面靜悄悄的什麽聲音也沒有。(童子)舉起蠟燭來搜索,發現袋子中有壹只死老鼠,童子驚訝地說:“老鼠剛才是在叫的,怎麽會突然死了呢?那剛才是什麽聲音,難道是鬼嗎?”(童子)把袋子翻過來倒出老鼠,老鼠壹落地就逃走了,就是再敏捷的人也措手不及。
(2)蘇子嘆了口氣說:“真是奇怪啊,這是老鼠的狡猾!(老鼠)被關在袋子裏,袋子很堅固、老鼠不能夠咬破的。所以(老鼠)是在不能夠咬的時候咬破袋子,用假裝咬袋子聲音來招致人來;在沒有死的時候裝死,憑借裝死的外表求得逃脫。我聽說生物中沒有比人更有智慧的了。(人)能馴服神龍、刺殺蛟龍、捉取神龜、狩獵麒麟,役使世界上所有的東西然後主宰他們,最終卻被壹只老鼠利用,陷入這只老鼠的計謀中,吃驚於老鼠從極靜到極動的變化中,人的智慧在哪裏呢?”
(3)(我)坐下來,閉眼打盹,自己在心裏想這件事的原因。好像有人對我說“妳只是多學而記住壹點知識,但還是離‘道’很遠。妳自己心裏不專心,又受了外界事物的幹擾、左右,所以壹只老鼠發出叫聲就能招引妳受它支配,幫它改變困境。人能夠在打破價值千金的碧玉時不動聲色,而在打破壹口鍋時失聲尖叫;人能夠搏取猛虎,可見到蜂蠍時不免變色,這是不專壹的結果。這是妳早說過的話,忘記了嗎?”我俯下身子笑了,仰起身子又醒悟了。(我)於是命令童子拿著筆,記下了我的文章。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1]?[2]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壹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壹;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壹;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