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舌尖上的故鄉_永定芋子包

舌尖上的故鄉_永定芋子包

? 我的故鄉在福建永定。說永定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說永定土樓相信大家多少都會有所了解。它在2008年已申遺成功,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國家5星級旅遊景點。我想有去過的朋友壹定都知道那裏有這麽壹種小吃--芋子包,它是客家人傳統的經典美食,深受我們當地男女老少的青睞。

在家鄉,每個女人都會做芋子包,即使是常年在外的遊子們都不例外,因為從小耳濡門目染看母親做並且也在壹旁打下手幫忙過,比如我就是這樣過來的。只是木薯粉在外面不好找,只有回家的時候帶點木薯粉出去才做的成。令人驚喜的是,有兩回我在廈門也看到過有人售賣,很簡潔的壹個小攤,上面寫著“客家芋子包”,並且味道非常正宗。我想是不是我故鄉芋子包名氣大了,又或者是客家人都了解客家人對芋子包的偏愛,特地出來犒慰故鄉人的思鄉情結的。

家鄉人對芋子那是有非常情感的,以前人們生活困苦,有著“番薯芋子半年糧”之說,芋子既可當糧,更可作菜。記得我小時候家裏就因為買不起油而常常煮芋子湯下飯,因為芋子甜,糯,滑,不用油煮照樣很好吃。母親還不止壹次跟我們講過這樣壹個小故事,有個人挑擔到半山嶺上挑不動了,於是坐下來歇息,此時,恰逢另壹個人從後面空手而歸,這個人便非常神秘地對後來者說道:兄臺,妳幫我挑壹肩吧,挑到山頂,我便告訴妳壹個別人都不知道的秘密。於是這個兄臺很爽快便答應了,待到山頂時,便問他剛才所說秘密是什麽?只見那個人非常鄭重而嚴肅地附在他耳邊說道“芋子澆飯不教人”。聽完後,這個兄臺很氣憤,直呼上當,大聲說道:這也是秘密?誰不知道芋子澆飯好吃?無論故事真假,都足見芋子在家鄉人生活裏所占比重了。我們當地還流傳著這麽壹個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座寺廟,廟裏的僧人種了非常多的芋子,每年都吃不完,於是便蒸熟舂爛如泥,做為墻面,後來歲逢饑荒,山裏鄉村餓死無數人,而廟裏僧人卻盡數存活,原來全是靠吃芋泥墻為生。後來人們便認定芋子是寶貝,變著法的吃芋子,芋餃,芋子叛,芋子包皆由此而生。芋子叛更成了客家人宴席請客的名菜:豬肉,線面,芋子叛,三大件之壹。

芋子包是聰明能幹的客家人由芋子衍生出的鄉間美食。是我們永定的壹道傳統特色小吃,也是客家著名小吃。它主要由皮和餡兩部分組成。芋子、木薯粉,鹽,油是制作包皮的。餡料就比較豐富了,有:五花肉,幹香姑、幹魷魚、冬筍,筍幹或者蘿蔔(這三樣有壹樣就可以)、蔥白、芹菜、醬油、蠔油、胡椒粉,將材料切細,加入油鹽味精,爆炒,炒熟炒香盛入盆中待用。接著做包皮,要選肉多飽滿水份足的芋子,洗幹凈放入柴火竈上大火蒸半小時以上,蒸熟後趁熱剝皮放在簸箕裏面,壹個人剝壹個人把芋子搗爛。通常我和我媽做的時候都是用啤酒瓶底來搗的。然後加木薯粉,芋子和木薯粉比例全靠感覺和經驗,適量鹽和油或者是熬好的骨頭湯,使勁揉,翻來覆去的揉,揉到沒有疙瘩很細膩,揉到三光(手光,盆光,面光),整個過程是比較累,需要力氣也需要點時間。面團揉好後,再分成壹個個大小相近的小劑子,把劑子放在掌心慢慢撐開,撐成壹個小碗形狀,這是壹個要技術的過程,太薄了容易裂開包不好,太厚吃起來口感沒那麽好。封口後裝進壹個個小袋子裏,裝袋子便於保存,蒸的時候也不至於糊在壹起,然後大火蒸20分鐘。剛出鍋的芋子包光滑晶亮,口感軟糯而Q彈,想想也流口水了。如果是逢年過節,壹家大小圍在壹起包的過程就更溫馨了,包的形狀,包的大小都是其次,重要的是大家同心同樂,談笑間,都包含了壹年來壹家人的相互理解和支持。

? 關於芋子包記憶深刻的是,小時候家裏窮,吃芋子包是件很奢侈的事情,只有過年才吃的上。並且小時候吃的芋子包的餡料是沒有這麽豪華的,沒有上等的三層肉和這麽多的輔料,用的是家裏人常說的“蟑螂殼”,也就是豬油渣,這個豬油渣是母親平時藏起來的,壹個是怕我和哥哥偷吃吃多了上火,另外也是要留著招待客人。豬油渣切細和蘿蔔絲壹起加鹽和味精壹起炒便是那時候美味的餡料了。媽媽說我小時候嘴讒的很,不光偷鎖匙拿豬油渣吃。還有壹次,壹位很遠的姑姑來家裏做客,媽媽拿出了鎖在菜廚上層的豬油渣和著豆角做了壹大盤芋子包,還沒到吃飯的時候,我便早早端坐在凳子上伸長脖子等。芋子包壹上桌便快速夾了好幾個到碗裏,壹邊呼氣吹涼,壹邊狼吞虎咽的吃,吃的滿頭大汗,還把嘴巴都燙傷了,然後又痛的哇哇叫。母親每次說起這件事來,大家都會笑我貪吃。

?

? 現在,生活好了吃芋子包也不再那麽稀罕了,但是每次吃的時候我總是有種特別的感情。在家裏,人們逢下雨天沒事會三兩家婦女邀約湊壹起做芋子包,客人來了要做芋子包,逢年過節更要做芋子包。在我看來,芋子包不光是壹種美味的享受,更是壹種精神和文化的傳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