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過去客家人的習俗,客家酒只有在婦女生孩子、產後待在家裏或春節期間才能品嘗。特別是婦女產後在家坐月子時,會有釀酒,釀酒後的酒糟(也叫酒糟或壞麻)會留下來分給鄰居和親戚。客家人習慣用釀的酒蒸雞。這種特殊的食物通常是產婦在坐月子時吃的,因為它有補氣生血的功效。
客家的釀酒和飲酒方式,據說有1000多年的歷史,傳承了古代中原的許多酒文化基因。起初,客家人用山楂樹的根和葉、自家的高粱和狗尾粟(小米)釀酒,釀出的酒有舒筋、驅寒、保暖的功效。後來客家人用甘蔗渣釀酒,稱為“醒酒”。此外,客家人還用糯米蒸成米飯,加入酒糕和紅菊花釀酒。由於這種酒呈暗黃色,客家人也稱之為“客家黃酒”。
選用體質糯米和黑糯米為主要原料,秉承傳統工藝精心釀造,多年陳釀,香甜綿軟,含有人體必需的多種氨基酸、葡萄糖、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行氣活血、滋補保濕、滋補強身的功效。梅州市“廣東客家釀酒總公司”生產的金銀客家娘酒,早在1993就被評為廣東省名牌,黃酒第壹名。1994獲全國精品博覽會金獎;1995榮獲“中國馳名商標”稱號。
客家娘酒是中國最古老的酒種之壹。它以糯米為原料。先將糯米去皮去皮(俗稱糙米),煮成糯米。然後用簸箕冷卻。然後用特制的酵母(俗稱酒餅)均勻地撒在米飯上,攪拌均勻。放入壟中糖化發酵20天左右。然後過濾出糖化發酵後的酒糟,放入瓦罐中。這時在瓦的四周放置稻草和谷殼,點燃稻草和谷殼烤酒(也叫火烤),然後將紅曲放入瓦內。瓦內的酒煮沸壹段時間後,約2小時後即可關火,冷卻,然後用衛生紙封住口。
客家娘酒呈紅褐色,具有獨特的蜂蜜香甜醇香的風味。客家人對客家娘酒情有獨鐘,逢年過節、婚禮必用客家娘酒。客家娘酒酒精度較低,壹般在15%左右,屬於低度飲料酒。客家娘酒口感柔和,適合四季飲用,既可直接飲用,也適合男女老少飲用。
客家娘酒的釀造技術是民間流傳下來的。娘酒是指用糯米特制而成的黃酒,在梅州地區常被稱為“老酒”,已成為深入當地百姓心中的民間飲品。關於梅州“娘酒”的起源,有很多傳說。
傳說1:神仙賜酒。
“五亂花”時代,中原百姓水深火熱,百姓大規模南遷。壹群女人壹起南逃,越過前山,進入廣東、福建兩省。他們太累了,再也走不動了,在荒山中睡著了。這時,壹位滿頭銀發、面紅耳赤的長者拿著壹個竹制容器,從容器中倒出壹杯紅棕色透明的液體,遞給婦女中年紀最大的壹位:“喝吧。”老婦人輕輕喝了壹口,醇厚濃郁的香味沁人心脾,然後疲勞消失,不餓不渴。長輩告訴他們:“這是糯米釀的娘酒。”然後,長輩教他們怎麽釀娘酒。說完,老者突然消失了。女人們又驚又喜,趕緊跪拜道:“上帝保佑,上帝保佑。
從此,移民們在這裏安居樂業,客家娘酒代代相傳。
傳說二:娘酒祭神
很久以前,客家人的缺牙山區發生旱災時,壹個路過的缺牙老人來到這個村子裏討茶喝。壹個農婦講了幹旱的情況,解釋說沒有茶,就給媳婦倒了滿滿壹碗酒。老人壹口喝下,化作壹道白光飄向缺牙山。第二天,下起了傾盆大雨,村民們歡呼雀躍。從此以後,村民們每次遇到大旱之年,就用坐月子酒,也就是娘酒,來爬鵲橋山燒香求雨。
傳說三:廖化發明的。
廖化,本名淳,襄陽人。他是前將軍關羽的主簿,但被打敗,歸吳。據說廖化屬於吳國,想離開吳國回蜀國,但是沒有機會,更別說帶0親戚了。
廖化想念蜀國,覺得無聊,就用清水泡了些糯米,然後放在甑裏蒸,把蒸好的糯米放在陶罐裏,把畬族采集的十幾種或二十種藥材放在糯米裏,用稻草把陶罐包起來,美其名曰:“吃藥,凈化自己,埋在草裏。”
陶器閑置已久,卻有醉人的酒香,“黃酒”由此誕生。廖化把這種酒和它的“藥方”獻給了孫權,孫權喝醉了,讓廖化回家。於是,廖化帶著母親連夜西行,路上正巧遇到劉備,和劉備壹起回蜀國。
也有人說這種黃酒不是廖化自己發明的,是他媽媽做的。於是,客家人就把黃酒叫做“客家娘酒”留作紀念。後來客家人南遷,這個名字壹直沿用至今。
客家娘酒炒雞,又稱娘酒炒雞、娘酒酒雞、姜酒酒雞,是客家地區用雞(最好的公雞)、姜、娘酒做成的風味小吃。其味甜嫩可口,具有健脾開胃、行氣活血的功效。是客家人滋補身體的美味佳肴,也是客家婦女產後的主要滋補食品之壹。客家婦女坐月子時,家人會將雞肉和姜片炒熟,加些糯米酒,煮給產婦吃。現在它不再僅僅是下個月的壹頓特別的飯。妳想什麽時候做都可以。每到過年,在客家地區的梅州,幾乎家家戶戶都要親手釀幾壇客家娘酒,接待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