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重陽節的由來和習俗有哪些?

重陽節的由來和習俗有哪些?

1農歷九月初九相會,稱為“重陽節”。又因為在中國古代,六是陰數,九是陽數,所以重陽節被稱為“重陽”。重陽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代。傳說在皇宮裏,每年的九月九日,都會佩戴山茱萸,吃魚餌,喝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齊被殺害後,賈也被逐出宮外,這壹習俗在民間流傳開來。這就是重陽節的由來。相傳東漢時,汝河有瘟疫妖。它壹出現,每家每戶每天都會有人生病甚至死亡。這個地區的人們被瘟疫惡魔蹂躪,太可怕了。

當時有個年輕人叫恒敬。瘟疫奪走了他的父母,他自己也差點死掉。恒景病愈後,辭別愛妻和同鄉,出門遊仙學藝,為民除害。歷經千辛萬苦,險象環生,恒景終於在壹座古山上找到了壹位神奇的仙人,送給他壹把降妖劍,並偷偷教他降妖劍法。恒景廢寢忘食,日夜苦練,終於練成了壹門超凡的武功。

有壹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身邊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神又要出來作惡了。妳既然學會了本領,就該回去殺百姓了!”。這時,仙人給了恒敬壹包山茱萸葉子和壹瓶菊花酒,並把辟邪的秘訣交給了他,讓恒敬立即騎著鶴回家。

恒景回到了家鄉。9月9日上午,他按照仙人的指示,帶領村民來到附近的壹座山上,給每個人壹片山茱萸葉和壹杯菊花酒。中午時分,北風驟起,天昏地暗。隨著幾聲淒厲的嚎叫,瘟疫魔沖出汝河,沖向山腳。這時,瘟神突然聞到了山茱萸的怪味和菊花酒的醇香,瑟瑟發抖,不敢前進。說時遲那時快,恒景手持降妖劍,經過幾輪激戰,將莫問刺死,瘟疫消滅。從那以後,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爬山避疫的習俗就流傳下來了。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重陽節象征著長壽、健康、長壽,所以人們稱之為老人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屈原就在《遠遊》中寫道:“聚重陽入帝宮,築旬期,見清都”。三國曹丕在《九天與鐘繇書》中說:“年至月,然後九月九日忽又至。九為陽數,日月相合。是眾所周知的,認為適合長久,所以是盛宴。”

重陽節習俗:

1、登高:古代民間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故又稱“登高節”。相傳這壹習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寫的爬山詩很多,尤以杜甫的《爬山》最為著名:

風又急又高,猿猴叫得很傷心,鳥兒在白沙的白沙裏打轉。

壹望無際的樹簌簌落下樹葉,長江不可預料地在奔騰翻滾。

悲涼秋景裏的李,常年遊子,在疾病纏身的今天獨自生活在高臺上。

歷盡艱辛,苦盡仇恨,白發滿發,酒杯杯殘損懸。

所謂爬山,沒有統壹的規定,就是爬山,登塔,擡頭,欣賞風景。

2.賞菊飲菊花酒:重陽節恰逢金秋時節,菊花盛開。相傳,賞菊、飲菊花酒起源於陶金圓明。陶淵明以他的隱居、他的詩歌、他的酒和他對菊花的愛而聞名。後人紛紛效仿,所以重陽有賞菊的習俗。舊時代文人官場也為了長得像陶淵明,把賞菊和宴席結合起來。

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菊花品種繁多。人們也稱農歷九月為“菊花月”。在重陽節,當菊花在傲霜盛開的時候,觀賞菊花已經成為節日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

3.插山茱萸和簪菊:重陽節插山茱萸的習俗在唐代非常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插吳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所以很多婦孺都把山茱萸放在手臂上或頭上。金代葛洪的《西經雜記》中有考努斯參加重陽節的記載。除了佩戴山茱萸外,還有人佩戴菊花,“祛邪除穢,招財進寶”。

4.賞秋:重陽節是賞秋的最佳時節,中國南方的壹些山村還保留著“曬秋”的特色。去“曬秋”是典型的農業習俗現象,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居住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山區的村民。不得不利用自家房前屋後的屋頂和自家的窗臺架掛莊稼,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了壹種傳統的農業習俗現象。

5.吃重陽糕: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叫花糕、菊花糕、五色糕,制作方法隨意。九月九日拂曉,九月做蛋糕是古人的本意,孩子頭上頂壹塊蛋糕,嘴裏說壹句話,祝孩子萬事如意。精致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寶塔壹樣,上面放兩只小羊,符合重陽(羊)的意思。有些人甚至在重陽糕上貼上紅色的紙旗,點上蠟燭。這大概是指“點燈”和“吃餅”而不是“爬”,用小紅紙旗而不是山茱萸。現在重陽糕仍然沒有固定的品種,重陽節各地吃的軟糕叫重陽糕。